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控制论”的风行,诺伯特·维纳成为近几年来我国书籍报刊上经常提到的名字。《辞海》中列入“维纳”条,有的文章称他为“控制论之父”。似乎提到控制论就离不开维纳。出现了一些揄扬过甚的说法,这实际上沿袭了西方六十年代以前的意见。七十年代以后,国外也已不那么提了,并且对维纳有不少批评。这里提供一些有关情况。
维纳一八九四年生于美国,一九六四年在斯德哥尔摩去世。他由于写出一部叫《Cybernetics》的书(中译本名《控制论》)而一度饮誉全球。这本书中,最可取的内容是应用负反馈原理解释机器中的控制作用以及有关神经系统的若干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所谓“反馈控制”,它的实质是,将实际的输出量传送回去,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形成误差信号,然后通过执行机构而进行控制。同时,又将新的实际输出量反馈回去。这样,就形成一个所谓反馈回路。反馈概念不仅应用于自动控制,还可应用于生理学(包括有外联系的情况)。例如,缝补衣服时穿针引线。那细线头相对于针孔的位置,变成为光信号、光电信号,通过视神经、运动神经而控制手和手指的运动。最后,使细线头刚好对准针孔。这控制作用显然依靠一个封闭的反馈回路。
事实表明,反馈效应确实广泛存在,不但存在于自然界,还存在于人类社会以及各种群居动物的社会中。
不过,反馈效应的广泛存在性却并非维纳所首先发现,在他之前,许多学者对此早已作出过论述(在七三年波士顿会议上还没有指出这一点)。经笔者考查,发现有二十一篇文献足以说明此事。这些文献的作者是:沃莫夫(YMOBH.A.,1002),伯恩斯坦(БерштейиH.A.,1929,1947),德罗仁(дрожжииo.,1935,1936),比伦斯德翰(Bierensde Haan,1937),霍夫(HoffF.,1937),劳伦特德诺(LorentedeNr.,1938),阿诺兴(Aнохииxп.K.,1939),克腊梅(KramerK.,1941),麦卡洛克、皮兹(McCulochW.S.,PittsW.,1943),德热拉尔德(джерардP.,1947),席勒金格(шредиигер.,1947),格尔贡(гельгорн.,1948)等等。最值得提出的是,阿诺兴早在一九三五年就发现了生物机体中的反向输入原理,而霍夫等人则早在一九三七年就提出了生物机体内的工作回路原理,并以甲状腺一半的切除和补充注射的有趣实例加以论证。早在一九二九年和一九四七年伯恩斯坦就阐明了反馈效应与活机体运动调节间的关系。而且,早在一九四五年即维纳的书出版前三年,麦卡洛克就清楚地看到了反馈效应的广泛存在性以及对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的必要。
后来,在一九四六年春天,麦卡洛克与梅西基金会(J.MacyFund)商定,在纽约首次召开了一系列专门讨论反馈问题的会议。被邀请参加的有生理学家(尤其是专门研究神经的解剖和生理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维纳,作为一位数学家,也被邀请参加了(这会议以下简称为四六年纽约会议)。
在四六年纽约会议以前还有一次四三年的普林斯顿会议,讨论计算机等问题,会议的规模较小(没有邀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参加)。这两届会议都邀请维纳参加了。这两次火热的讨论会结束以后,却没有人以书的形式对会议的成果加以总结和宣传。孰料数年之后,维纳这本书问世了。
据报道,在四六年纽约会议上所宣读的有关反馈效应的论文是不少的,都经过了维纳的耳目。可是,在维纳书的“反馈与振荡”等章内,几乎未列举所依赖的有关方面的论文文献。其结果是,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错觉和误解。作为科学创作,起码的要求是:(1)说清前人的成果;(2)交待自己在前人的什么基础上进行研究的;(3)明确交待自己作出了哪些贡献。显然,读者们若只读此书,是无法弄清楚这些问题的。
维纳书中所引文献不多,而且连所引的那几篇文献都没有好好推敲,不够严肃认真。例如,书中曾两次引述日本学者渡边佐滕的文献。可是,这位渡边先生根本不承认是事实。某次,渡边带着妻子亲自去找到因事故住院的维纳,当着维纳妻子的面就提出了抗议。维纳说,你若没有这样写,那么也许你在口头上说过吧!渡边说,口头上也没有说过。维纳说,那么我以为你或许说了。(这位日本学者的英文姓名是SatosiWatanabe,在维纳书的中文本内译作S.瓦塔腊比。)维纳在写此书时,为了使人信服作者能发明生理上的反馈与振荡,特宣称某生理学家是作者的亲密合作者,可是后来名望获得之后,又说该人仅仅给了鼓励。该书全部思想的核心——反馈效应的广泛存在性,并非维纳首次提出,而他又不对此作出交待。
维纳在这本书中的议论,论者认为,有时对,有时不对。大体说来,其第一章及第二章之后的各章,写得还不错,而第二章则很糟糕。
维纳的学生阿尔比布(MichaelA.Arbib)是美国目前一位很有地位的学者。他称维纳为“我们盖世无双的导师”。但就是这位高足在一九七三年波士顿会议的公开场合上,也承认了维纳书中的大错。他指出,书的第二章群和统计力学所指引的方向是大错特错了。因为维纳等认为,无论脑理论问题或自动机理论问题都要依靠吉布斯统计力学去解决,可是实际上这是大错。维纳书的第二章使广大读者走进了“死胡同”,甚至把一些学者贻误不浅。据阿尔比布报道,柯万是维纳观点的严重受害者。他在早期是按照维纳书第二章所指方向去研究神经网络的,结果是,多年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都归于白费。
关于维纳书第二章,阿尔比布是这样评论的:“……于是,我要说,在……(其)经典核心内,吉布斯统计力学法是不再有效了。”
维纳在书中曾提出了“有关通讯、控制和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核心问题之间的本质的统一”。这个提法显然是错的。我们并不否认通讯、控制二专业有共同基础。可是,说控制、通讯、统计力学等方面的本质的统一是缺乏充分理由的。维纳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核心——反馈效应的广泛存在性的研究。
维纳原书第43页上关于敏感自动机的评论也是完全错了。
维纳写书比较随便。经阿尔比布指出,在他的书的第二版内根本没有收罗一九四八——一九六三年间的世界上的新成果。他所增添的那两章完全是按照他个人的兴趣随便添上的。
维纳书文笔较恣肆,一般读者难于抓住其实质。例如书的第一章,一上来就以一首优美的德语诗歌为开头,然后就大谈天文和气象以及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等等。其实,第一章的标题“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颇有唬人之意。这一章的中心思想不是谈时间,而是论自动机的研制。所谓可逆的牛顿时间,也没有什么稀奇,只是在形式上可逆而已。譬如说,月亮的盈亏现象就存在于牛顿时间中。它的变化次序是:全黑、娥眉月、半月、满月、半月、娥眉月、全黑。如果把时间倒一倒,这次序也倒一倒,但实际上等于未倒。正如维纳所说的,天体的乐谱是一种可逆性乐谱,天文历书顺读倒读都是一样的。所谓柏格森时间(又叫吉布斯时间),即不可逆时间,即适合于进化论的时间。生物界实际上是沿着柏格森时间前进,即始终不断地会出现新生事物。
这里还可说说“控制论”的译名问题。维纳以“Cybernetics”作为书的第一名称,即书的正名。这个名词,其实安培(AndréAmpère)当年就曾借用过。它来自希腊语,原义是舵手。因为按词义翻译比较困难,所以全世界各国都取音译,读作“赛博奈梯克斯”(为了叙述方便,下面简称为“赛博”)。
维纳之所以为他的书起了这样一个怪名,有点故作惊人之笔。笔者认为,维纳的《赛博》一书远不如申农(C.E.Shannon)的书那样条理分明自成体系,实质上它只是一本“跨学科问题杂谈”。其次,维纳把一大片学术上的“无人区”(诸学科间的空地)统称为赛博是不恰当的,因为后来许许多多的新学科都从那个“无人区”中产生出来了,而这众多的新学科是不应用单独一块牌子来代表的。
维纳的老友英国的彻里教授确实搞了半生的赛博研究,并作出了许多贡献。可是他既不认为赛博是一门理论,也不承认赛博是一门学科。在七三年的波士顿会议上,他坦率地发表了上述的意见。他甚至说:“……对于赛博的整个概念,我是常常表示出一种对抗的态度。”
欧美各国学者在七十年代对赛博的新评价也值得注意,如:(1)认为“赛博奈梯克斯”一词不宜坚持;(2)认为这名词已经过时了;(3)认为维纳哗众取宠,一夜成名;(4)认为维纳弄虚作假;(5)指出维纳原意并不想称之为一门科学,后经人吹捧,也就自认是一门科学的鼻祖了;(6)认为维纳的部分论点误人不浅。上述各种意见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Cybernetics在我国,大多被译为“控制论”,这是不够妥当的。理由是:(1)原定义“……控制和通讯”只取了“控制”而遗漏了“通讯”;(2)按照我国汉语习惯,“论”就等于“理论”,“控制论”当然等于“控制理论”(contro1theory),容易混淆,不如用“赛博”这个音意兼顾的简单译名。在日本,流行的译法也是音译,而不存在易与“制御理论”相混淆的“制御论”。
那么,“赛博奈梯克斯”,从当代的眼光看,究竟是指什么呢?答:反馈效应广泛存在性之研究。道理很清楚:(1)维纳于一九四八年对前人用负反馈原理解释某些现象的叙述,现已定名为第一赛博(firstcyberne-tics,orcyberneticsI);(2)麻吕山(M.Maruyama)于一九六三年所提出的正反馈解释法,现已定名为第二赛博;(3)塔什健(E.Taschdjian)于一九七六年所提出的正反馈加负反馈解释法现已定名为第三赛博。这三种赛博都是应用反馈原理解释各种现象。具有上述三种解释法之一的思想可称为赛博思想。
苏联学术界在四十至五十年代曾宣称赛博为伪科学,他们在否定维纳书的同时,把四十年代的反馈效应思潮及从而产生的一些新兴学科也否定掉了。后来,苏联人发现自己因此而在电子计算机方面远远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就赶快给赛博平反和大学赛博,并把赛博的定义扩大(抬高)到连西方学者都感到非常惊奇的地步。现在,在苏联,人工智能研究被看作是赛博的一部分。苏联列尔涅尔(A.я.лернер)在他的《赛博基础》(一九七二)一书内甚至将赛博定义为“一般控制理论”。而美国许多人工智能专家则认为赛博是一个过时的名词。
笔者认为,在四十年代的反馈效应思潮(及计算机设计思想)影响下而生长出了仿生学、脑理论、广义系统理论、人工智能、现代经济理论等新兴学科,并影响了许多其它学科。它所带来的成果还有待于继续培植。过去把反馈效应思潮及所产生的诸学科统一起来并贴上“赛博”标签的大统一学科思想是非常牵强的。众多的学科不应被看作一个学科!但是这些阴差阳错,所从来者久矣,习非成是,要加以纠正是不容易的。总的看来,在“控制论”问题上,我们过去第一是很不妥当地把维纳学说译成为“控制论”;第二是把维纳学说大加扩张,弄得不象原样。但不管名称的问题怎样解决,对于反馈效应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进行研究。
本文当然无意全盘否认维纳的成就及其著作的价值。显然,维纳是科学史上具有较大成就的学者。他所写的书也确实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应当对他的成就具体分析,不能过分揄扬。
维纳一八九四年生于美国,一九六四年在斯德哥尔摩去世。他由于写出一部叫《Cybernetics》的书(中译本名《控制论》)而一度饮誉全球。这本书中,最可取的内容是应用负反馈原理解释机器中的控制作用以及有关神经系统的若干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所谓“反馈控制”,它的实质是,将实际的输出量传送回去,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形成误差信号,然后通过执行机构而进行控制。同时,又将新的实际输出量反馈回去。这样,就形成一个所谓反馈回路。反馈概念不仅应用于自动控制,还可应用于生理学(包括有外联系的情况)。例如,缝补衣服时穿针引线。那细线头相对于针孔的位置,变成为光信号、光电信号,通过视神经、运动神经而控制手和手指的运动。最后,使细线头刚好对准针孔。这控制作用显然依靠一个封闭的反馈回路。
事实表明,反馈效应确实广泛存在,不但存在于自然界,还存在于人类社会以及各种群居动物的社会中。
不过,反馈效应的广泛存在性却并非维纳所首先发现,在他之前,许多学者对此早已作出过论述(在七三年波士顿会议上还没有指出这一点)。经笔者考查,发现有二十一篇文献足以说明此事。这些文献的作者是:沃莫夫(YMOBH.A.,1002),伯恩斯坦(БерштейиH.A.,1929,1947),德罗仁(дрожжииo.,1935,1936),比伦斯德翰(Bierensde Haan,1937),霍夫(HoffF.,1937),劳伦特德诺(LorentedeN
后来,在一九四六年春天,麦卡洛克与梅西基金会(J.MacyFund)商定,在纽约首次召开了一系列专门讨论反馈问题的会议。被邀请参加的有生理学家(尤其是专门研究神经的解剖和生理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维纳,作为一位数学家,也被邀请参加了(这会议以下简称为四六年纽约会议)。
在四六年纽约会议以前还有一次四三年的普林斯顿会议,讨论计算机等问题,会议的规模较小(没有邀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参加)。这两届会议都邀请维纳参加了。这两次火热的讨论会结束以后,却没有人以书的形式对会议的成果加以总结和宣传。孰料数年之后,维纳这本书问世了。
据报道,在四六年纽约会议上所宣读的有关反馈效应的论文是不少的,都经过了维纳的耳目。可是,在维纳书的“反馈与振荡”等章内,几乎未列举所依赖的有关方面的论文文献。其结果是,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错觉和误解。作为科学创作,起码的要求是:(1)说清前人的成果;(2)交待自己在前人的什么基础上进行研究的;(3)明确交待自己作出了哪些贡献。显然,读者们若只读此书,是无法弄清楚这些问题的。
维纳书中所引文献不多,而且连所引的那几篇文献都没有好好推敲,不够严肃认真。例如,书中曾两次引述日本学者渡边佐滕的文献。可是,这位渡边先生根本不承认是事实。某次,渡边带着妻子亲自去找到因事故住院的维纳,当着维纳妻子的面就提出了抗议。维纳说,你若没有这样写,那么也许你在口头上说过吧!渡边说,口头上也没有说过。维纳说,那么我以为你或许说了。(这位日本学者的英文姓名是SatosiWatanabe,在维纳书的中文本内译作S.瓦塔腊比。)维纳在写此书时,为了使人信服作者能发明生理上的反馈与振荡,特宣称某生理学家是作者的亲密合作者,可是后来名望获得之后,又说该人仅仅给了鼓励。该书全部思想的核心——反馈效应的广泛存在性,并非维纳首次提出,而他又不对此作出交待。
维纳在这本书中的议论,论者认为,有时对,有时不对。大体说来,其第一章及第二章之后的各章,写得还不错,而第二章则很糟糕。
维纳的学生阿尔比布(MichaelA.Arbib)是美国目前一位很有地位的学者。他称维纳为“我们盖世无双的导师”。但就是这位高足在一九七三年波士顿会议的公开场合上,也承认了维纳书中的大错。他指出,书的第二章群和统计力学所指引的方向是大错特错了。因为维纳等认为,无论脑理论问题或自动机理论问题都要依靠吉布斯统计力学去解决,可是实际上这是大错。维纳书的第二章使广大读者走进了“死胡同”,甚至把一些学者贻误不浅。据阿尔比布报道,柯万是维纳观点的严重受害者。他在早期是按照维纳书第二章所指方向去研究神经网络的,结果是,多年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都归于白费。
关于维纳书第二章,阿尔比布是这样评论的:“……于是,我要说,在……(其)经典核心内,吉布斯统计力学法是不再有效了。”
维纳在书中曾提出了“有关通讯、控制和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核心问题之间的本质的统一”。这个提法显然是错的。我们并不否认通讯、控制二专业有共同基础。可是,说控制、通讯、统计力学等方面的本质的统一是缺乏充分理由的。维纳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核心——反馈效应的广泛存在性的研究。
维纳原书第43页上关于敏感自动机的评论也是完全错了。
维纳写书比较随便。经阿尔比布指出,在他的书的第二版内根本没有收罗一九四八——一九六三年间的世界上的新成果。他所增添的那两章完全是按照他个人的兴趣随便添上的。
维纳书文笔较恣肆,一般读者难于抓住其实质。例如书的第一章,一上来就以一首优美的德语诗歌为开头,然后就大谈天文和气象以及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等等。其实,第一章的标题“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颇有唬人之意。这一章的中心思想不是谈时间,而是论自动机的研制。所谓可逆的牛顿时间,也没有什么稀奇,只是在形式上可逆而已。譬如说,月亮的盈亏现象就存在于牛顿时间中。它的变化次序是:全黑、娥眉月、半月、满月、半月、娥眉月、全黑。如果把时间倒一倒,这次序也倒一倒,但实际上等于未倒。正如维纳所说的,天体的乐谱是一种可逆性乐谱,天文历书顺读倒读都是一样的。所谓柏格森时间(又叫吉布斯时间),即不可逆时间,即适合于进化论的时间。生物界实际上是沿着柏格森时间前进,即始终不断地会出现新生事物。
这里还可说说“控制论”的译名问题。维纳以“Cybernetics”作为书的第一名称,即书的正名。这个名词,其实安培(AndréAmpère)当年就曾借用过。它来自希腊语,原义是舵手。因为按词义翻译比较困难,所以全世界各国都取音译,读作“赛博奈梯克斯”(为了叙述方便,下面简称为“赛博”)。
维纳之所以为他的书起了这样一个怪名,有点故作惊人之笔。笔者认为,维纳的《赛博》一书远不如申农(C.E.Shannon)的书那样条理分明自成体系,实质上它只是一本“跨学科问题杂谈”。其次,维纳把一大片学术上的“无人区”(诸学科间的空地)统称为赛博是不恰当的,因为后来许许多多的新学科都从那个“无人区”中产生出来了,而这众多的新学科是不应用单独一块牌子来代表的。
维纳的老友英国的彻里教授确实搞了半生的赛博研究,并作出了许多贡献。可是他既不认为赛博是一门理论,也不承认赛博是一门学科。在七三年的波士顿会议上,他坦率地发表了上述的意见。他甚至说:“……对于赛博的整个概念,我是常常表示出一种对抗的态度。”
欧美各国学者在七十年代对赛博的新评价也值得注意,如:(1)认为“赛博奈梯克斯”一词不宜坚持;(2)认为这名词已经过时了;(3)认为维纳哗众取宠,一夜成名;(4)认为维纳弄虚作假;(5)指出维纳原意并不想称之为一门科学,后经人吹捧,也就自认是一门科学的鼻祖了;(6)认为维纳的部分论点误人不浅。上述各种意见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Cybernetics在我国,大多被译为“控制论”,这是不够妥当的。理由是:(1)原定义“……控制和通讯”只取了“控制”而遗漏了“通讯”;(2)按照我国汉语习惯,“论”就等于“理论”,“控制论”当然等于“控制理论”(contro1theory),容易混淆,不如用“赛博”这个音意兼顾的简单译名。在日本,流行的译法也是音译,而不存在易与“制御理论”相混淆的“制御论”。
那么,“赛博奈梯克斯”,从当代的眼光看,究竟是指什么呢?答:反馈效应广泛存在性之研究。道理很清楚:(1)维纳于一九四八年对前人用负反馈原理解释某些现象的叙述,现已定名为第一赛博(firstcyberne-tics,orcyberneticsI);(2)麻吕山(M.Maruyama)于一九六三年所提出的正反馈解释法,现已定名为第二赛博;(3)塔什健(E.Taschdjian)于一九七六年所提出的正反馈加负反馈解释法现已定名为第三赛博。这三种赛博都是应用反馈原理解释各种现象。具有上述三种解释法之一的思想可称为赛博思想。
苏联学术界在四十至五十年代曾宣称赛博为伪科学,他们在否定维纳书的同时,把四十年代的反馈效应思潮及从而产生的一些新兴学科也否定掉了。后来,苏联人发现自己因此而在电子计算机方面远远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就赶快给赛博平反和大学赛博,并把赛博的定义扩大(抬高)到连西方学者都感到非常惊奇的地步。现在,在苏联,人工智能研究被看作是赛博的一部分。苏联列尔涅尔(A.я.лернер)在他的《赛博基础》(一九七二)一书内甚至将赛博定义为“一般控制理论”。而美国许多人工智能专家则认为赛博是一个过时的名词。
笔者认为,在四十年代的反馈效应思潮(及计算机设计思想)影响下而生长出了仿生学、脑理论、广义系统理论、人工智能、现代经济理论等新兴学科,并影响了许多其它学科。它所带来的成果还有待于继续培植。过去把反馈效应思潮及所产生的诸学科统一起来并贴上“赛博”标签的大统一学科思想是非常牵强的。众多的学科不应被看作一个学科!但是这些阴差阳错,所从来者久矣,习非成是,要加以纠正是不容易的。总的看来,在“控制论”问题上,我们过去第一是很不妥当地把维纳学说译成为“控制论”;第二是把维纳学说大加扩张,弄得不象原样。但不管名称的问题怎样解决,对于反馈效应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进行研究。
本文当然无意全盘否认维纳的成就及其著作的价值。显然,维纳是科学史上具有较大成就的学者。他所写的书也确实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应当对他的成就具体分析,不能过分揄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