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案例教学法也被不断优化,“一案到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为什么要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又该如何“一案到底”?一堂公开课的尝试可以解开这些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一案到底 德育课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课堂的许多可喜的新变化,给德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德育教师们不断致力于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其中,案例教学法就是新形势下,德育课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落实知识目标而搜集大量案例,在一堂课上全部抛出,一个知识点一个案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做使得学生将大量精力花在了不断阅读各种案例上,大脑疲惫不堪不说,课堂最重视的情感目标更是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落实课堂目标,使中职学生得到各方面的提高?对此,不少德育教师都进行了各种尝试。我也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试验着,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适合中职学生学习习惯的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本学期的公开课我使用了“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模式,从一开始案例的选择,到对案例进行修饰、润色,再到案例的表现方式,最后到案例的深层挖掘我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公开课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关系到教学的成败。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恰当地引入课堂,学生就会有很强的参与积极性,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
(1)案例要有明确的目标性,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我开课的课题是《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一部分“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学内容有:①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②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处罚;③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内容,我选取了一个在本校实际发生过的案例,对其稍加改编:
小强,15周岁,某中职学生。平时行为随便,自律性较差。一天中午,小强到学校食堂吃饭,人很多,大家都在排队。小强不想排队,于是……(插队了)被他挤到后面的小龙不干了,两人吵了起来,后来还打了起来。事后,小强觉得不解气,找来校外一群“朋友”,他们到学校门口叫嚣、拦截小龙。把小龙带到小巷子里群殴,小龙倒地不起,被送到医院……小强和他的“朋友们”被公安机关带走了。经医生鉴定,小龙为轻伤。
这个案例与三个教学内容都有关联,为之后的步步展开、层层剖析做好了准备。
(2)案例要有深刻的启发性,针对学生的思想迷惑,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是非界限。
我所选用的案例中的一些行为在很多中职学生看来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很多学生都意识不到聚众斗殴、致人轻伤都已经是触犯了法律的。所以这个案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使学生明确了罪与非罪的界限。
(3)案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虽说是“一案到底”、深层挖掘案例,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每次都以相同形式展示同样的材料,学生会很容易感到厌倦、乏味,从而迅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应该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引起学生关注案例的兴趣。本节课,我三次展示了这个案例:第一次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第二次采用“知识卡”拓展、延伸的形式使用;第三次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对案例充满熟悉感而又有着新鲜感,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留在课堂上。
2.案例的使用
首先我用案例导入新课。导入时我考虑到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找来图片配合文字用PPT将案例制作成了一段微视频展示给学生,果然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完微视频后我抛出问题:视频中你认为小强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由于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加之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使我很容易就引导学生找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并对小强的不文明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了分析、归类。第一个知识点得到落实。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是本课的重点,关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内涵和分类显得知识性很强,需要学生强行进行记忆。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强记的东西往往不牢固容易忘记,所以能够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进行判断、区分,最后落实能力目标才更为重要。此时,我第二次用到了案例,我先展示一些违法行为,请学生判断哪些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然后以文字形式展示案例,抛出问题:小强的哪些行为是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学生回答后我展示部分《治安管理处罚法》内容的“知识卡”,请学生说说小强的这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学生在思考、判断、回答的过程识别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要受到的惩罚,从而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敲响心灵的警钟。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是本课的难点,也是落实情感目标的突破点。在第二部分做了铺垫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升华,第三次展示案例。这一次,我要求学生自己深度研究案例,以小组形式进行“剧情重导”,分别扮演小强、小龙和旁观的同学,重新编排剧情,避免吵架、斗殴、打人致伤的情况发生。此时,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了23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学习热情开始消减。适时组织小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再次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由于对案例已经非常熟悉了,加上前面知识点又落实的比较好,学生很快就编排好了本小组的剧情。最后,从他们的表演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明白一般违法行为是从平时的小错开始的,懂得了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课后,我对半数以上的学生进行了反馈调查,学生们乐在其中,纷纷表示希望我以后多上这种形式的课,他们非常喜欢。可见,本堂课的“一案到底”是成功的,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点,教师很好的落实了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实践证明,“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法是适合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要做到“一案到底”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筛选、提炼、编排,要使我们的德育课堂变成生机勃勃又有效果的课堂仍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出版社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一案到底 德育课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课堂的许多可喜的新变化,给德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德育教师们不断致力于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其中,案例教学法就是新形势下,德育课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落实知识目标而搜集大量案例,在一堂课上全部抛出,一个知识点一个案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做使得学生将大量精力花在了不断阅读各种案例上,大脑疲惫不堪不说,课堂最重视的情感目标更是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落实课堂目标,使中职学生得到各方面的提高?对此,不少德育教师都进行了各种尝试。我也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试验着,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适合中职学生学习习惯的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本学期的公开课我使用了“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模式,从一开始案例的选择,到对案例进行修饰、润色,再到案例的表现方式,最后到案例的深层挖掘我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公开课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关系到教学的成败。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恰当地引入课堂,学生就会有很强的参与积极性,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
(1)案例要有明确的目标性,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我开课的课题是《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一部分“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学内容有:①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②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处罚;③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内容,我选取了一个在本校实际发生过的案例,对其稍加改编:
小强,15周岁,某中职学生。平时行为随便,自律性较差。一天中午,小强到学校食堂吃饭,人很多,大家都在排队。小强不想排队,于是……(插队了)被他挤到后面的小龙不干了,两人吵了起来,后来还打了起来。事后,小强觉得不解气,找来校外一群“朋友”,他们到学校门口叫嚣、拦截小龙。把小龙带到小巷子里群殴,小龙倒地不起,被送到医院……小强和他的“朋友们”被公安机关带走了。经医生鉴定,小龙为轻伤。
这个案例与三个教学内容都有关联,为之后的步步展开、层层剖析做好了准备。
(2)案例要有深刻的启发性,针对学生的思想迷惑,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是非界限。
我所选用的案例中的一些行为在很多中职学生看来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很多学生都意识不到聚众斗殴、致人轻伤都已经是触犯了法律的。所以这个案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使学生明确了罪与非罪的界限。
(3)案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虽说是“一案到底”、深层挖掘案例,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每次都以相同形式展示同样的材料,学生会很容易感到厌倦、乏味,从而迅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应该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引起学生关注案例的兴趣。本节课,我三次展示了这个案例:第一次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第二次采用“知识卡”拓展、延伸的形式使用;第三次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对案例充满熟悉感而又有着新鲜感,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留在课堂上。
2.案例的使用
首先我用案例导入新课。导入时我考虑到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找来图片配合文字用PPT将案例制作成了一段微视频展示给学生,果然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完微视频后我抛出问题:视频中你认为小强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由于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加之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使我很容易就引导学生找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并对小强的不文明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了分析、归类。第一个知识点得到落实。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是本课的重点,关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内涵和分类显得知识性很强,需要学生强行进行记忆。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强记的东西往往不牢固容易忘记,所以能够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进行判断、区分,最后落实能力目标才更为重要。此时,我第二次用到了案例,我先展示一些违法行为,请学生判断哪些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然后以文字形式展示案例,抛出问题:小强的哪些行为是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学生回答后我展示部分《治安管理处罚法》内容的“知识卡”,请学生说说小强的这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学生在思考、判断、回答的过程识别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要受到的惩罚,从而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敲响心灵的警钟。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是本课的难点,也是落实情感目标的突破点。在第二部分做了铺垫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升华,第三次展示案例。这一次,我要求学生自己深度研究案例,以小组形式进行“剧情重导”,分别扮演小强、小龙和旁观的同学,重新编排剧情,避免吵架、斗殴、打人致伤的情况发生。此时,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了23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学习热情开始消减。适时组织小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再次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由于对案例已经非常熟悉了,加上前面知识点又落实的比较好,学生很快就编排好了本小组的剧情。最后,从他们的表演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明白一般违法行为是从平时的小错开始的,懂得了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课后,我对半数以上的学生进行了反馈调查,学生们乐在其中,纷纷表示希望我以后多上这种形式的课,他们非常喜欢。可见,本堂课的“一案到底”是成功的,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点,教师很好的落实了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实践证明,“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法是适合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要做到“一案到底”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筛选、提炼、编排,要使我们的德育课堂变成生机勃勃又有效果的课堂仍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