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笔者在“认识人民币”教学后产生的疑问,提出了“对比主流教材,定位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重排教学内容”“探索教学途径,化解学习困难”三条策略,旨在分散和突破“人民币”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4-0077-02
引 言
完成“认识人民币”教学后,笔者产生了“短期内的高强度教学会让知识、技能教学落实到位,但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否能真正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疑问。在重新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尝试对“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探究其教学路径,以期让“人民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对比主流教材,定位教学目标
笔者翻阅人教版、沪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各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后发现,“人民币”教学都被安排在了一年级下册中进行,但不同版本教材在教学目标设定和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上存在着差别。
1.沪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
沪教版教材的“认识人民币”教学与人教版的相同之处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是放在“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之后的,但沪教版的目标要求低得多,只要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和进行简单的换算即可,没有涉及计算的问题。这降低了难度,有值得教师教学借鉴的地方。紧跟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教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简单互换是可行且难度适中的,而且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从而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北师大版与人教版的比较
北师大版教材的“认识人民币”要实现的知识目标与人教版教材的大致相同,但呈现的时间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进位、退位)”之后,在各版本教材中是最晚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最充足的。事实上,因为人教版中没有“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进位、退位)”这部分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计算。反观北师大版,如果具备这部分的知识,消除了计算难度的牵绊,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许多,也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
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人民币”的教学目标与人教版的基本一致,但教学时间相对延后,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之后。在近似的教学目标下,知识储备相对充分的情况下,显然降低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难度。
4.人教版修订版与实验版的比较
人教版修订版与实验版相比,因为不再将“以小数形式呈现价格的认识”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同时计算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涉及复名数的计算也不需要进退位,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是,“认识人民币”的一大特点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而现实生活的数据往往不会因难度的降低而有所改变,导致教师选择数据的范围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个书包48元,显然无法控制在20以内,否则就脱离了实际,失去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初衷。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教师又该何去何从呢?
针对各大教材的横向对比分析,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坚定了教师重构“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的信心。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分解,具体如下所示。最大的改变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将“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和“1元=10角,1角=10分”的教学提前至一年级上册,主要目的是缩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帮助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在班币的影响下提前认识人民币;其二是将“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互换”这一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如期进行,目的是给后进生缓冲的时间,让教学过程步步稳扎稳打;其三是将计算和实踐性目标延后至“100以内加减法”后,排除不必要的计算难度干扰,落实人民币计算的教学目标;其四是践行“目标的落实并不因为认识人民币教学的结束而落下帷幕”的教学理念,继续依托班币、数学日记进行深化提升。
二、依据学生特点,重排教学内容
“认识人民币”的知识点可分为“不同币值的人民币认识”“兑换”及“进行简单的计算”这三大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网页、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计划时间为四个课时[1]。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重构了教学内容,拉长了教学时间后发现,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各知识点扎实的基础储备,而且可以合理分解教学难度持续的时间。
1.提前见面,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教材将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中“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这部分知识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教师利用长达一个学期的时间,借助班币认识各种不同币值的人民币并及时渗透基本的进率换算。这一过程又可以大致分三步进行操作实施:第一步,通过PPT课件、实物人民币展示、班币等方式,让学生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第二步,随着班币的积累,可以等价换取更高额币值的班币,向学生渗透不同币值间的汇率;第三步,可以使用班币等价交换奖品,向学生渗透等价交换的交易意识。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飞涨,1角、2角、5角的商品已越来越少。相比较来讲,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更加不熟悉,所以班币设计应从小面额入手。
2.按原计划,进行人民币不同币值的兑换教学 由于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来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因此,第一、第二课时中的教学重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及第三课时中的“人民币不同币值的兑换”的教学内容,仍然放在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学习是合情合理的。学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反之,也可以通过不同人民币之间的进率换算,加强巩固“100以内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不断丰富认识、深化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间的兑换关系。有了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基础,这部分内容的后续知识学生学起来也显得轻松了许多。
3.自主调整,延后人民币的计算教学
第三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能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会进行简单计算。人民币计算常常涉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时甚至还需要进退位的计算。在作业本中无法避免,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的计算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进位、退位)”正好属于该学期学习的内容,调整下单元教学的前后顺序可行性大。因此,如果将“认识人民币”中的计算延至“100以内加减法(进位、退位)”后,学生学起来就显得轻松许多,何乐而不为呢?
4.长期渗透,不断落实实践教学目标
虽然笔者通过延长教学时间等方式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但是“认识人民币”教学仍然是难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课时隐性不易考查的过程性教学目标常常容易被忽视,而往往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否与今后在生活中能否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每周一篇數学日记,继续依托班币奖励制度,不断地进行渗透,从而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三、探索教学途径,化解学习困难
1.精心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高效的课堂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对人民币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根据人民币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充分关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互联网是教学上融会贯通、集思广益的沃土,特别是知网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不乏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值得教师借鉴。
2.倾心设计书面练习
在教学中,数学练习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精心的设计为高质量的教学锦上添花。科学合理的练习设计,既可以巩固知识,优化学生的训练技巧,又可以引发学生“数学的”思考。易错题的预设、对比练习题的设计、拓展提升题的引入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途径。但教师应注意“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无法依靠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具备实战经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对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3.巧妙构思体验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商场购物,而购物中学生便不可避免地涉及找钱、换钱等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关注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体验情境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及对人民币教学进行相关的拓展,所以教师可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了解商品价格,结账付钱找钱,组织学生体验“小小商店”游戏实践活动情境。
4.逐步落实实践活动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倾心设计书面练习、巧妙构思实践活动,教师花足心思和功夫高效达成显性可考查的教学目标后,人民币教学活动就能戛然而止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这个感悟过程需要细水长流,学完人民币这一单元知识后,学生仍需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反馈完善。
结 语
通过探索实践,“认识人民币”的教学重构,有助于分散和突破人民币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使同学间互帮互助,特别有利于后进生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史海燕.谈如何设计预习单——以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02):44.
作者简介:王君(1985.4—),女,浙江温岭人,硕士学位,二级教师,温岭市骨干教师,曾获台州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关键词: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4-0077-02
引 言
完成“认识人民币”教学后,笔者产生了“短期内的高强度教学会让知识、技能教学落实到位,但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否能真正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疑问。在重新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尝试对“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探究其教学路径,以期让“人民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对比主流教材,定位教学目标
笔者翻阅人教版、沪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各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后发现,“人民币”教学都被安排在了一年级下册中进行,但不同版本教材在教学目标设定和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上存在着差别。
1.沪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
沪教版教材的“认识人民币”教学与人教版的相同之处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是放在“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之后的,但沪教版的目标要求低得多,只要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和进行简单的换算即可,没有涉及计算的问题。这降低了难度,有值得教师教学借鉴的地方。紧跟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教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简单互换是可行且难度适中的,而且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从而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北师大版与人教版的比较
北师大版教材的“认识人民币”要实现的知识目标与人教版教材的大致相同,但呈现的时间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进位、退位)”之后,在各版本教材中是最晚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最充足的。事实上,因为人教版中没有“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进位、退位)”这部分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计算。反观北师大版,如果具备这部分的知识,消除了计算难度的牵绊,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许多,也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
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人民币”的教学目标与人教版的基本一致,但教学时间相对延后,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之后。在近似的教学目标下,知识储备相对充分的情况下,显然降低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难度。
4.人教版修订版与实验版的比较
人教版修订版与实验版相比,因为不再将“以小数形式呈现价格的认识”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同时计算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涉及复名数的计算也不需要进退位,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是,“认识人民币”的一大特点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而现实生活的数据往往不会因难度的降低而有所改变,导致教师选择数据的范围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个书包48元,显然无法控制在20以内,否则就脱离了实际,失去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初衷。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教师又该何去何从呢?
针对各大教材的横向对比分析,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坚定了教师重构“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的信心。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分解,具体如下所示。最大的改变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将“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和“1元=10角,1角=10分”的教学提前至一年级上册,主要目的是缩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帮助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在班币的影响下提前认识人民币;其二是将“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互换”这一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如期进行,目的是给后进生缓冲的时间,让教学过程步步稳扎稳打;其三是将计算和实踐性目标延后至“100以内加减法”后,排除不必要的计算难度干扰,落实人民币计算的教学目标;其四是践行“目标的落实并不因为认识人民币教学的结束而落下帷幕”的教学理念,继续依托班币、数学日记进行深化提升。
二、依据学生特点,重排教学内容
“认识人民币”的知识点可分为“不同币值的人民币认识”“兑换”及“进行简单的计算”这三大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网页、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计划时间为四个课时[1]。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重构了教学内容,拉长了教学时间后发现,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各知识点扎实的基础储备,而且可以合理分解教学难度持续的时间。
1.提前见面,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教材将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中“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这部分知识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教师利用长达一个学期的时间,借助班币认识各种不同币值的人民币并及时渗透基本的进率换算。这一过程又可以大致分三步进行操作实施:第一步,通过PPT课件、实物人民币展示、班币等方式,让学生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第二步,随着班币的积累,可以等价换取更高额币值的班币,向学生渗透不同币值间的汇率;第三步,可以使用班币等价交换奖品,向学生渗透等价交换的交易意识。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飞涨,1角、2角、5角的商品已越来越少。相比较来讲,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更加不熟悉,所以班币设计应从小面额入手。
2.按原计划,进行人民币不同币值的兑换教学 由于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来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因此,第一、第二课时中的教学重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及第三课时中的“人民币不同币值的兑换”的教学内容,仍然放在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学习是合情合理的。学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反之,也可以通过不同人民币之间的进率换算,加强巩固“100以内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不断丰富认识、深化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间的兑换关系。有了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基础,这部分内容的后续知识学生学起来也显得轻松了许多。
3.自主调整,延后人民币的计算教学
第三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能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会进行简单计算。人民币计算常常涉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时甚至还需要进退位的计算。在作业本中无法避免,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的计算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进位、退位)”正好属于该学期学习的内容,调整下单元教学的前后顺序可行性大。因此,如果将“认识人民币”中的计算延至“100以内加减法(进位、退位)”后,学生学起来就显得轻松许多,何乐而不为呢?
4.长期渗透,不断落实实践教学目标
虽然笔者通过延长教学时间等方式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但是“认识人民币”教学仍然是难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课时隐性不易考查的过程性教学目标常常容易被忽视,而往往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否与今后在生活中能否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每周一篇數学日记,继续依托班币奖励制度,不断地进行渗透,从而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三、探索教学途径,化解学习困难
1.精心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高效的课堂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对人民币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根据人民币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充分关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互联网是教学上融会贯通、集思广益的沃土,特别是知网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不乏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值得教师借鉴。
2.倾心设计书面练习
在教学中,数学练习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精心的设计为高质量的教学锦上添花。科学合理的练习设计,既可以巩固知识,优化学生的训练技巧,又可以引发学生“数学的”思考。易错题的预设、对比练习题的设计、拓展提升题的引入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途径。但教师应注意“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无法依靠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具备实战经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对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3.巧妙构思体验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商场购物,而购物中学生便不可避免地涉及找钱、换钱等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关注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体验情境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及对人民币教学进行相关的拓展,所以教师可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了解商品价格,结账付钱找钱,组织学生体验“小小商店”游戏实践活动情境。
4.逐步落实实践活动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倾心设计书面练习、巧妙构思实践活动,教师花足心思和功夫高效达成显性可考查的教学目标后,人民币教学活动就能戛然而止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这个感悟过程需要细水长流,学完人民币这一单元知识后,学生仍需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反馈完善。
结 语
通过探索实践,“认识人民币”的教学重构,有助于分散和突破人民币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使同学间互帮互助,特别有利于后进生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史海燕.谈如何设计预习单——以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02):44.
作者简介:王君(1985.4—),女,浙江温岭人,硕士学位,二级教师,温岭市骨干教师,曾获台州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