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经济学”的两种写法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li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农卓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英]蒂姆·哈福德,中信出版社,2010
  
  一本农卓恩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一本蒂姆·哈福德的《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两本正在同步阅读的经济学随笔,让我想接着《“鸡毛蒜皮”经济学》的话题再说点什么。
  大约在一年多以前,我写了那篇文章,核心观点是:当年加里·贝克尔等人闯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非经济领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是源于他们对经济学方法路径的充分自信,从而开启了一个“泛经济学研究”的新时代,那么,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今天经济学可以如此鸡毛蒜皮、如此八面玲珑、如此别开生面,甚至如此庸俗八卦——我指的是《你身边的经济学》、《魔鬼经济学》、《鸡尾酒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谁赚走了你的薪水》、《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超级购物经济学》、《在星巴克你要买大杯咖啡!》……没错,这些经济学通俗读物的层出不穷、竟相出版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家贝克尔是在做学问,而我们是在搞普及,所以我们可以很平民、很生活、很娱乐。
  如果说这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在出版上的转向的话,那么,今天读到的两本书或许可以说明,在“鸡毛蒜皮经济学”的写作类型中还可以细分两种写法:一种是“解释经济学”,一种是“用经济学解释”,前者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者如《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和《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
  有啥区别?区别大了。解释经济学,就像它的字面意思那样,用来解释什么是经济学,有哪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原则,经济学的各家流派又有哪些,等等。据不完全考证,在华语世界里,写这一类文章最好的当属张五常,他的《经济解释》系列(香港花千树的版本)、《卖桔者言》堪称经典。在他之后,香港《信报》创始人林行止也算个中好手。早年曾读过他的《经济家学》、《经济门楣》和《一脉相承》等系列,都算是不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而在国内,茅于轼、盛洪、王则柯、梁小民、夏业良等大家名角也都出版过一些旨在介绍经济学原理、普及经济学知识的读本。其中,梁小民在这一条道路上走的时间最长,行的路程最远,丰收的成果最多。粗略统计,他的专论结集大大小小共有几十本,如《经济学内外》、《寓言中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什么》、《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读经济学书》、《黑板上的经济学》、《话经济学人》、《我看》、《小民说经济》、《小民谈市场》、《小民经济观察系列》、《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在历史与经济之间》、《活学活用经济学》等。这些年来,梁小民写了很多走平民百姓路线的作品,倘若要问彼此有什么本质区别,这着实令人为难(包括梁小民本人)。但除去学术价值不谈,小民的贡献在于让经济学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间进入寻常百姓家,读上几本,从此人人都能张嘴成本,闭嘴收益,外带一个理性人假设。
  结论或许有些武断,但不得不说“解释经济学”的文本类型已经穷途末路、日薄西山了,要想再写出一个有所超越的作品,真是谈何容易呀。然而,“用经济学解释”这条路从近来的表现看,或许还能呈现出一种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盛况来。同样基于有限的阅读经验,在笔者看来这一创作领域中,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魔鬼经济学》算得上是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它包括: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是的,你没看错,这些表面看起来与经济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而且绝对能自圆其说,让你大开眼界。
  至于蒂姆·哈福德,他应该称得上在“用经济学解释”领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佼佼者了。他是《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主持的专栏就叫“亲爱的经济学家”。在这一方天地里,蒂姆·哈福德用最新锐的经济学原理解答人们五花八门、疑难棘手的问题,并不时展露出诙谐、幽默,奇思妙想充满智慧的一面。比如,有人写信询问,儿子迷上经济学,越没收经济学书籍,孩子越会从父母的钱包里偷钱去买。这位提问者哀叹道,该如何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像别人一样经常去酒吧?
  看出端倪了没,这个提问可不怀好意,不易作答呀!要知道,提问者精心策划设下了好几个陷阱呢:迷恋经济学的孩子会偷钱;迷恋经济学的孩子还不如那些年纪轻轻去酒吧鬼混的孩子;以及为人父母者因为孩子迷恋经济学感到了屈辱。你猜,蒂姆·哈福德是怎么回答的。文章一开始先绕开“提问陷阱”,转而引出“理性上瘾理论”,哈福德将迷恋经济学上瘾的现象归入“令人上瘾的东西和活动”中,分析这种现象的利弊。然后再委婉地说,迷恋经济学,既可能属于正面上瘾,也可能属于负面上瘾,而负面上瘾一般有其诱因,具体到这件事中,很显然就是为了逃避父母过严的管制。文章最后,蒂姆·哈福德犀利地指出:“眼睁睁地看到一股对经济学的诚挚热情被不懂经济的父母浇灭,什么事情能比这更令人心痛呢?我必须劝你停止这种不明智的禁止政策,而采取更开明的放任政策。”
  这就是蒂姆·哈福德,目前人气爆棚、风靡全球的生活经济学大师,而由他主持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也一举成为《金融时报》史上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他的文章,代表时下“用经济学解释”类型的最高成就,即善于用经济学理论完成对具体问题的方法论定位,在潜移默化地引入经济学人论证逻辑的同时,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给每一位来信者开出往往有悖于常理和想当然的方案,让他们怀着疑惑而来,带着智趣而走。另外,蒂姆·哈福德在经济学之外,对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也有相当的涉猎,并且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各专门领域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实际上意味着,要写好“用经济学解释”的文章,把它写得出彩,写得别有洞天,光有经济学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像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和蒂姆·哈福德这样的角色,你得做到:加里·贝克尔的功底+蒂姆·哈福德的眼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写法。嗯,听起来似乎很难,但谁叫这类写作本身就不易呢?
  
  (责任编辑 王倩)
其他文献
今天,我在电脑上打字,打了好久好久才打完一篇文章。可是,当我心满意足地关掉文档时,才突然想起,我忘记保存了!顿时,我又急又伤心,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为了复原我的文章,我
小学中年级的作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习作水平差异已经日益明显。结构完整、内容具体、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等目标能否达成,直接影响着一篇习作的质量。大纲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是部分中年级学生的作文“病”得不轻:不能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人物的特点不明显,景物描写不够生动等。  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只有查出病源,才能配以良药。我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望闻问切”,
品德课程的任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从而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多年的品德教学,笔者认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促进言语与情感同构共存的根本途径。言语实践的本质内涵是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和语言为新的表达服务,用自己新生成的语言去感动自己,影响他人。言语教学中如果没
一、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学生质疑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英语运用,而学生对所学的英语故事提出质疑,正是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于故事中语言点的印象,从而对这些英语故事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又可以最终增加自己学习英语故事的兴趣,去主动学习英语。  让学生产生质疑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掌握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联系生活教数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知识  “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法贵在妙。”因为数学知识较为抽象,知识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