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如何通过提问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悟得到新知、规律或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切入点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切入点 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然后释疑的过程。合理有效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利少弊多或不如不问的提问,如表面性提问、习惯性提问以及惩罚性提问等。
一.以重、难点为切入点,明确目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对一篇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考量标准之一。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紧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如文章中流露出重要观点或中心思想的语句、晦涩含蓄或“言外有物”的词句等,通过设计层层推进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起求知探索欲望。同时,教室提问应具全局意识,即从重点切入文章主题,达到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加深其学习印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们可以把握词中的一个关键字“愁”,对词的内容与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抓住这个重点后,学生就基本明确了感情基调,结合词的内容与李清照生平经历认识到本文主要写的就是词人内心的凄凉与愁苦,包括亡国之恨、亡夫之痛以及思想之苦等。由此可提出问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是如何表达内心情绪的?学生联想到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两种表现手法,感悟到词人的内心情感,对词的理解也得到升华。
二.以文本细节为切入点,以小见大
语言是一门艺术,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诗文都可谓文化经典,或辞藻优美、字字珠玑,或思想深邃、饱含深情,这样的文章值得字字推敲、细细品味。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文章中一个不起眼的词语或者看似无意的人物动作、语言等都与主题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文章的细节布置,推敲作者提出这个观点或问题、运用这个词句甚至标点等是否蕴含深意,同时将这些有价值的细节作为问题切入点,鼓励学生探究并大胆发表见解。
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末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处即以细节收尾,体现了细节描写的留白功能。那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通过作者“一樽还酹江月”的动作,你们能体会到怎样的情绪?学生在一番细细品味后,能够想象到年迈的词人与江月孤独对饮的场景,并体会到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心生苦闷、感叹人生短暂的凄凉情绪。
三.以延伸节点为切入点,拓展视野
学习是一个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新知识和体会往往源于对已学知识的挖掘延伸。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还应能开放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已学知识点拓展出广阔的知识面。在新旧知识的延伸节点上巧妙设计提问,让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增强了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阿房宫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深刻理解,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文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表达的是何种情感?通过阅读与思考,可以知道作者是在总结古人教训,并借古讽今,“可怜”又流露出作者对唐王朝的不安和忧愤。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提升了许多。
四.以矛盾事物为切入点,启迪思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高中语文教材也有不少矛盾冲突的内容,这些矛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对于文章本身或作者的理解有着很大帮助,思考价值更毋庸置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教材中设置的这种矛盾对立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钻研并找到问题答案。对“矛盾”的反思,可以使我们挖掘到一些文章表面看不到的东西,感受到“柳暗花明”的妙趣。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文章最后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对这句话一扫而过,教师不妨直接提问:为什么要说“大约”死了?学生在思考后,认识到在那个社会已经无人关心其生死,说这句话的人也不清楚孔乙己的状况。在学生回答完后,还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由说他“的确”死了?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得到相对理想的答案,即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孔乙己难以生存下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抨击。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需要抓住准确的切入点,巧妙设问,从而点燃学生思维之火,使其在感受语言魅力之时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改善课堂提问环节,为新课标语文教学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切入点 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然后释疑的过程。合理有效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利少弊多或不如不问的提问,如表面性提问、习惯性提问以及惩罚性提问等。
一.以重、难点为切入点,明确目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对一篇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考量标准之一。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紧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如文章中流露出重要观点或中心思想的语句、晦涩含蓄或“言外有物”的词句等,通过设计层层推进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起求知探索欲望。同时,教室提问应具全局意识,即从重点切入文章主题,达到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加深其学习印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们可以把握词中的一个关键字“愁”,对词的内容与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抓住这个重点后,学生就基本明确了感情基调,结合词的内容与李清照生平经历认识到本文主要写的就是词人内心的凄凉与愁苦,包括亡国之恨、亡夫之痛以及思想之苦等。由此可提出问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是如何表达内心情绪的?学生联想到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两种表现手法,感悟到词人的内心情感,对词的理解也得到升华。
二.以文本细节为切入点,以小见大
语言是一门艺术,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诗文都可谓文化经典,或辞藻优美、字字珠玑,或思想深邃、饱含深情,这样的文章值得字字推敲、细细品味。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文章中一个不起眼的词语或者看似无意的人物动作、语言等都与主题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文章的细节布置,推敲作者提出这个观点或问题、运用这个词句甚至标点等是否蕴含深意,同时将这些有价值的细节作为问题切入点,鼓励学生探究并大胆发表见解。
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末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处即以细节收尾,体现了细节描写的留白功能。那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通过作者“一樽还酹江月”的动作,你们能体会到怎样的情绪?学生在一番细细品味后,能够想象到年迈的词人与江月孤独对饮的场景,并体会到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心生苦闷、感叹人生短暂的凄凉情绪。
三.以延伸节点为切入点,拓展视野
学习是一个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新知识和体会往往源于对已学知识的挖掘延伸。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还应能开放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已学知识点拓展出广阔的知识面。在新旧知识的延伸节点上巧妙设计提问,让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增强了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阿房宫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深刻理解,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文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表达的是何种情感?通过阅读与思考,可以知道作者是在总结古人教训,并借古讽今,“可怜”又流露出作者对唐王朝的不安和忧愤。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提升了许多。
四.以矛盾事物为切入点,启迪思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高中语文教材也有不少矛盾冲突的内容,这些矛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对于文章本身或作者的理解有着很大帮助,思考价值更毋庸置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教材中设置的这种矛盾对立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钻研并找到问题答案。对“矛盾”的反思,可以使我们挖掘到一些文章表面看不到的东西,感受到“柳暗花明”的妙趣。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文章最后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对这句话一扫而过,教师不妨直接提问:为什么要说“大约”死了?学生在思考后,认识到在那个社会已经无人关心其生死,说这句话的人也不清楚孔乙己的状况。在学生回答完后,还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由说他“的确”死了?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得到相对理想的答案,即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孔乙己难以生存下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抨击。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需要抓住准确的切入点,巧妙设问,从而点燃学生思维之火,使其在感受语言魅力之时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改善课堂提问环节,为新课标语文教学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