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第九册中的《变色龙》一文是介绍动物的科普类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分别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和捕食、变色的本领。怎样把这一类文章上得既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呢?
一、抓住矛盾,引发兴趣
在《变色龙》一文中,作者对变色龙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开始觉得它很迟钝,后来亲眼目睹了它捕食彩蝶的精彩表演,才发现变色龙其实很灵敏。抓住这一矛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例1]
师:同学们,当大家兴致勃勃地端详完变色龙的尊容,他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变色龙表现得很迟钝。
师:此时他们担心的是什么?
学生1:变色龙这么迟钝,它能捕到食物吗?
学生2:它能逃脱得了天敌的追捕吗?
师:其实就是担心它能不能生存下去。他们的担心有没有道理?
学生1:有,书上写道:尽管我们对它大喊大叫,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
学生2:我们一看见它就大叫,指手画脚地端详了它半天,说明它的听觉和视觉都不灵敏,这样的动物怎样活下去啊!
师:那我们赶紧往下看看变色龙有什么生存绝招,好吗?
通过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发现了文章中的矛盾点,思维和情感都被激发起来了:呀,它怎么生存啊?带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和同情心,顺势进入课文变色龙“捕食”和“变色”两大本领的探究环节。
二、品味语言,揣摩表达
杨再隋教授强调“要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即:既要重视对课文情感、内容的感受理解,还要重视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揣摩。这篇课文表达的特点非常鲜明,即:清晰、准确、生动。可以精选3个例子让学生感受揣摩,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1.品析描写变色龙外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清晰性。
由于作者第一次看到变色龙,所以把它从头到脚“端详”了一番。外形写细了,往往给人零乱繁琐的感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层描述法”:先把变色龙分成全身、头部、身躯3部分。描述头部时着重抓住“眼睛”、“嘴巴”;描述身躯着重抓住“背”、“脚”、“尾”。这种方法层次清楚,化繁为简。教学时,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细致描绘,再和文中的方法比较,体会作者表达的独具匠心。
2.推敲介绍变色龙眼睛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作者在借中非工人的口介绍变色龙的眼睛时,分别用了“单独”、“分别”、“同时”这3个词语。别小看这3个普普通通的词,缺一不可。如果少了前两个,变色龙两只眼睛能单独工作的特点就没讲清;如果少了“同时”这个词,读者就会产生变色龙能同时锁定两个捕猎目标的误解。教学时,运用删减法,让学生读读去掉这些词语后,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从而领会表达准确的重要性。
3.赏析描绘变色龙捕食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生动性。
作者对变色龙捕食的一系列动作的描述非常生动,值得让学生细细品味欣赏。学生读相应段落。
师:变色龙捕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又快又准。
师: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生1:你看,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特别快。都来不及捂耳朵。
师:以生活中现象作比方,让人容易体会。
学生2:还有“唰”,这声音也说明快。
师:让人如闻其声。
学生3:“刹那间”说明时间极短。
师:把手当作变色龙的舌头体会一下。感觉怎样?
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真是快如闪电,干脆利索呀!
当真在这里预设了语言品味活动,就下足力气,让学生通过读、说、做动作,真真切切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生动,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三、循序渐进,深化认识
这是篇说明文,我们很容易把它上成知识加表达的课,就是上完后,学生收获的是一些有关变色龙的知识,以及作者怎样表达的一些方法。我觉得还不够。我认为在方法和过程层面,我们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把变色龙放在自然界的大背景中,认识它是怎么去适应环境学会生存的,从而把握一切生物都有它独特的生存本领这一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自然生物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材钻得深了,如何在课堂上去实现它呢?一定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图文结合认识变色龙的身体特点。第二步抓住“变色龙这么迟钝,它能保护自己,捕到食物吗?”这个问题,展开对变色龙生存能力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变色龙能捕到食物,主要是能变色隐身和捕食能力强。而捕食能力强得益于它的舌头和眼睛长得很有特点:舌头特长且灵活迅捷;眼睛搜索范围大。且能形成立体感,判断与猎物之间的距离。至此学生认识到变色龙虽然行动迟缓,但它善于变色的皮肤能帮助它很好地隐藏自己,它的眼睛和舌头能帮它饮食无忧。有了这样的认识,第三步就是水到渠成了。请看:
师:同学们,还记得变色龙的眼睛长什么样吗?
学生:两眼突起。
师:为什么长成这样呢?
学生1(略作思考):哦,它要观察四面八方的东西,不突起就无法观察到这么大的范围,
学生2(顿悟):老师,变色龙尾巴又细又长,可以缠住树枝,稳定自己。
师:对,你真棒!特别是长舌头出击的时候。可不要“出师未捷身先掉”啊。那它两只短脚不是没进化好吗?要有青蛙那两条健壮的腿多好呀!
学生1:不行,变色龙是在树上活动,主要要能巴住树枝才行。
学生2:变色龙有变色隐身这个绝技。爬慢点也可以生存。
学生3:青蛙没有变色的本领,它只能四处活动寻找食物。再说,它的舌头远远没有变色龙长,它只能用跳跃来弥补一下了。
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逐渐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知识上升到规律。这才是引导学生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
四、读写结合,拓展研究
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文还有许多疑问,如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变色龙真的这么迟钝吗?变色龙为什么全身冷冰冰的?这为课后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拓展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文中介绍变色龙外形特征、捕食和变色本领的知识,以及在解决问题时搜集的相关资料,用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给变色龙作自我介绍,注意把书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内化语言、加工语言的机会,又能把学生得到的课外新知识展示出来。
(作者单位:金坛市河头中心小学,华罗庚实验学校)
一、抓住矛盾,引发兴趣
在《变色龙》一文中,作者对变色龙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开始觉得它很迟钝,后来亲眼目睹了它捕食彩蝶的精彩表演,才发现变色龙其实很灵敏。抓住这一矛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例1]
师:同学们,当大家兴致勃勃地端详完变色龙的尊容,他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变色龙表现得很迟钝。
师:此时他们担心的是什么?
学生1:变色龙这么迟钝,它能捕到食物吗?
学生2:它能逃脱得了天敌的追捕吗?
师:其实就是担心它能不能生存下去。他们的担心有没有道理?
学生1:有,书上写道:尽管我们对它大喊大叫,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
学生2:我们一看见它就大叫,指手画脚地端详了它半天,说明它的听觉和视觉都不灵敏,这样的动物怎样活下去啊!
师:那我们赶紧往下看看变色龙有什么生存绝招,好吗?
通过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发现了文章中的矛盾点,思维和情感都被激发起来了:呀,它怎么生存啊?带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和同情心,顺势进入课文变色龙“捕食”和“变色”两大本领的探究环节。
二、品味语言,揣摩表达
杨再隋教授强调“要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即:既要重视对课文情感、内容的感受理解,还要重视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揣摩。这篇课文表达的特点非常鲜明,即:清晰、准确、生动。可以精选3个例子让学生感受揣摩,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1.品析描写变色龙外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清晰性。
由于作者第一次看到变色龙,所以把它从头到脚“端详”了一番。外形写细了,往往给人零乱繁琐的感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层描述法”:先把变色龙分成全身、头部、身躯3部分。描述头部时着重抓住“眼睛”、“嘴巴”;描述身躯着重抓住“背”、“脚”、“尾”。这种方法层次清楚,化繁为简。教学时,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细致描绘,再和文中的方法比较,体会作者表达的独具匠心。
2.推敲介绍变色龙眼睛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作者在借中非工人的口介绍变色龙的眼睛时,分别用了“单独”、“分别”、“同时”这3个词语。别小看这3个普普通通的词,缺一不可。如果少了前两个,变色龙两只眼睛能单独工作的特点就没讲清;如果少了“同时”这个词,读者就会产生变色龙能同时锁定两个捕猎目标的误解。教学时,运用删减法,让学生读读去掉这些词语后,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从而领会表达准确的重要性。
3.赏析描绘变色龙捕食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生动性。
作者对变色龙捕食的一系列动作的描述非常生动,值得让学生细细品味欣赏。学生读相应段落。
师:变色龙捕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又快又准。
师: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生1:你看,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特别快。都来不及捂耳朵。
师:以生活中现象作比方,让人容易体会。
学生2:还有“唰”,这声音也说明快。
师:让人如闻其声。
学生3:“刹那间”说明时间极短。
师:把手当作变色龙的舌头体会一下。感觉怎样?
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真是快如闪电,干脆利索呀!
当真在这里预设了语言品味活动,就下足力气,让学生通过读、说、做动作,真真切切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生动,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三、循序渐进,深化认识
这是篇说明文,我们很容易把它上成知识加表达的课,就是上完后,学生收获的是一些有关变色龙的知识,以及作者怎样表达的一些方法。我觉得还不够。我认为在方法和过程层面,我们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把变色龙放在自然界的大背景中,认识它是怎么去适应环境学会生存的,从而把握一切生物都有它独特的生存本领这一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自然生物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材钻得深了,如何在课堂上去实现它呢?一定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图文结合认识变色龙的身体特点。第二步抓住“变色龙这么迟钝,它能保护自己,捕到食物吗?”这个问题,展开对变色龙生存能力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变色龙能捕到食物,主要是能变色隐身和捕食能力强。而捕食能力强得益于它的舌头和眼睛长得很有特点:舌头特长且灵活迅捷;眼睛搜索范围大。且能形成立体感,判断与猎物之间的距离。至此学生认识到变色龙虽然行动迟缓,但它善于变色的皮肤能帮助它很好地隐藏自己,它的眼睛和舌头能帮它饮食无忧。有了这样的认识,第三步就是水到渠成了。请看:
师:同学们,还记得变色龙的眼睛长什么样吗?
学生:两眼突起。
师:为什么长成这样呢?
学生1(略作思考):哦,它要观察四面八方的东西,不突起就无法观察到这么大的范围,
学生2(顿悟):老师,变色龙尾巴又细又长,可以缠住树枝,稳定自己。
师:对,你真棒!特别是长舌头出击的时候。可不要“出师未捷身先掉”啊。那它两只短脚不是没进化好吗?要有青蛙那两条健壮的腿多好呀!
学生1:不行,变色龙是在树上活动,主要要能巴住树枝才行。
学生2:变色龙有变色隐身这个绝技。爬慢点也可以生存。
学生3:青蛙没有变色的本领,它只能四处活动寻找食物。再说,它的舌头远远没有变色龙长,它只能用跳跃来弥补一下了。
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逐渐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知识上升到规律。这才是引导学生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
四、读写结合,拓展研究
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文还有许多疑问,如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变色龙真的这么迟钝吗?变色龙为什么全身冷冰冰的?这为课后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拓展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文中介绍变色龙外形特征、捕食和变色本领的知识,以及在解决问题时搜集的相关资料,用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给变色龙作自我介绍,注意把书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内化语言、加工语言的机会,又能把学生得到的课外新知识展示出来。
(作者单位:金坛市河头中心小学,华罗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