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它的许多内容其实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下点心思”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切入,匠心独运地构建好“生活大课堂”,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一、因势利导,在错题中引出生活的地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教师,有时候也难免出点小差小错。面对“出错”,我们无须遮遮掩掩,而应以科学、开明的态度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来剖析原因,催化学生的智能形成。
如我指导学生复习“地球的运动·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时,教材中有个活动:“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填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_____,
属_____季;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_____,
属_____季;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季节是_____季,一年中天黑最早的季节是_____季;一年中既不太冷,也不太热的季节是_____季。”按照正常情况,正确答案应当是:1月,冬;7月,夏;夏,冬;春、秋。可半数以上学生的回答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2月 ,属冬季;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8月 ,属夏季;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季节是夏季,一年中天黑最早的季节是冬季;一年中既不太冷,又不太热的季节是春、秋季。
为什么会出现月份上的差异呢?我一时间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要是其他教师碰到这种情况,也许只是强调一下“正确答案应当是……”,要求大家及时“纠正过来”;大不了就搬出第55页课文来佐证。而我没有那么做,因为我不想给自己的课堂留下遗憾、留下“光搬教材,强词夺理”的坏印象。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1. 请“认为是1月、7月”和“认为是2月、8月”的学生分别举手,查看“出错的普遍性有多大”。
2. 了解正误两组学生的“知识来源”:(1)是自己的生活体验,还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学生反馈说,“是张老师提供的”或“是刘老师说的”,没有一个学生说是自己的生活体验。)(2)既然并非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是老师“越俎代庖”提供的,请问你们的两位老师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学生回答,“张老师是当地人”,“刘老师不是本地人,她是海南三亚人”。)
3.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咱们暂且放下两位老师的生活体验,请几位同学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年中,我们陆河县最冷的月份和最热的月份分别是哪个月份?并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A学生:我认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也即农历十二月末到正月这段时间,因为这是我们需要穿衣最多、特别注意防寒保暖的日子。
B学生:同意上述观点。同时,我认为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农历六月,即公历7月份,因为我们经常听到“六月天气,有吃懒去”“比六月天公还要热”这两句本土俗语,它们无一例外说明了7月份的酷热无比。
C学生:我赞成两位同学发言,看来刘老师是把她家乡的生活体验“生搬硬套”给我们了,因为三亚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地处热带海洋中,受地球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它最冷、最热月份的出现时间应比我们陆河晚一个月,即最冷的月份出现在2月,最热的月份出现在8月。
4. 总结提问:对照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哪个老师的生活体验跟自己一样,更接近本地实际?(同学们回答:“张老师。”)
通过分析、发言和师生互动,我再结合第55页课文讲解,学生们都能对“活动”印象深刻并明白其成因。
二、与时俱进,跟学生一起“数日子”学地理
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以二十四节气为显著特色的中国古代历法因其与农事活动的完美融合而闻名遐迩。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地球绕日公转关系密切,其中春分、秋分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日子,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
在“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生活运用,我紧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精心设计如下习题:下列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 ),差异最小的是()。A. 三月八日妇女节;B.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C. 七月一日党的生日;D. 九月十日教师节。通过我的指导、师生互动,大多数学生都能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来找出答案:1. 确定一年中昼夜差异最大的两个日子,并标示其日期——夏至(6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判断出“越接近此两个日子,昼夜长短差距越大”。2. 确定一年中昼夜长短相等的两个日子,并标示其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判断出“越接近此二日,昼夜长短差距越小”。3. 对照上述内容,考察每个节日的“间隔远近”,从中发现:三月八日妇女节距离春分12天;九月十日教师节距离秋分也是12天;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距离夏至51天;七月一日党的生日与夏至间隔8天(注意:计算天数时应考虑大小月的天数变化)。4. 得出结论:四个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C,差异最小的是A和D。通过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准确记住这四个节气及其“地理意义”,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来描述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既培养了兴趣,又形成了技能。
三、随乡入俗,与学生们一起“追星”
当今是个信息高度畅通的网络时代,我们的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又皮又懒又厌学,但他们的“现代化知识”绝对不比我们差,他们当中不乏热度高企的歌迷、球迷和追星族。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掌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老师引为“知己”,就能化阻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活跃课堂,催化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后,我紧紧围绕美国农业带、三大工业地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结合男生喜欢篮球,崇拜NBA球星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道充满阳刚之气的活动题:美国NBA中一些篮球队的取名与所在城市区域的著名工农业有一定关系,先将下列城市与球队名称正确连线,然后说明理由。A. 芝加哥;B. 休斯敦;C. 西雅图;D. 底特律。1超音速队;2活塞队;3公牛队;4火箭队。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们最后得出如下答案:A—3;B—4;C—1;D—2。原因是:芝加哥地处乳畜带,以牛肉加工出名;休斯敦地处美国南方,是石油和航天工业中心,因此以火箭命名;西雅图位于美国西部,以飞机制造著名;底特律是美国著名汽车城,因此以汽车“活塞”命名。不用说,这些答案都是对的。围绕这些知识,这班捣蛋鬼们花了不少力气。并且,我知道,在篮球之外,他们又一次尝到了地理课堂的乐趣。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因势利导,在错题中引出生活的地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教师,有时候也难免出点小差小错。面对“出错”,我们无须遮遮掩掩,而应以科学、开明的态度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来剖析原因,催化学生的智能形成。
如我指导学生复习“地球的运动·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时,教材中有个活动:“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填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_____,
属_____季;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_____,
属_____季;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季节是_____季,一年中天黑最早的季节是_____季;一年中既不太冷,也不太热的季节是_____季。”按照正常情况,正确答案应当是:1月,冬;7月,夏;夏,冬;春、秋。可半数以上学生的回答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2月 ,属冬季;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8月 ,属夏季;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季节是夏季,一年中天黑最早的季节是冬季;一年中既不太冷,又不太热的季节是春、秋季。
为什么会出现月份上的差异呢?我一时间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要是其他教师碰到这种情况,也许只是强调一下“正确答案应当是……”,要求大家及时“纠正过来”;大不了就搬出第55页课文来佐证。而我没有那么做,因为我不想给自己的课堂留下遗憾、留下“光搬教材,强词夺理”的坏印象。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1. 请“认为是1月、7月”和“认为是2月、8月”的学生分别举手,查看“出错的普遍性有多大”。
2. 了解正误两组学生的“知识来源”:(1)是自己的生活体验,还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学生反馈说,“是张老师提供的”或“是刘老师说的”,没有一个学生说是自己的生活体验。)(2)既然并非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是老师“越俎代庖”提供的,请问你们的两位老师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学生回答,“张老师是当地人”,“刘老师不是本地人,她是海南三亚人”。)
3.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咱们暂且放下两位老师的生活体验,请几位同学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年中,我们陆河县最冷的月份和最热的月份分别是哪个月份?并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A学生:我认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也即农历十二月末到正月这段时间,因为这是我们需要穿衣最多、特别注意防寒保暖的日子。
B学生:同意上述观点。同时,我认为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农历六月,即公历7月份,因为我们经常听到“六月天气,有吃懒去”“比六月天公还要热”这两句本土俗语,它们无一例外说明了7月份的酷热无比。
C学生:我赞成两位同学发言,看来刘老师是把她家乡的生活体验“生搬硬套”给我们了,因为三亚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地处热带海洋中,受地球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它最冷、最热月份的出现时间应比我们陆河晚一个月,即最冷的月份出现在2月,最热的月份出现在8月。
4. 总结提问:对照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哪个老师的生活体验跟自己一样,更接近本地实际?(同学们回答:“张老师。”)
通过分析、发言和师生互动,我再结合第55页课文讲解,学生们都能对“活动”印象深刻并明白其成因。
二、与时俱进,跟学生一起“数日子”学地理
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以二十四节气为显著特色的中国古代历法因其与农事活动的完美融合而闻名遐迩。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地球绕日公转关系密切,其中春分、秋分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日子,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
在“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生活运用,我紧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精心设计如下习题:下列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 ),差异最小的是()。A. 三月八日妇女节;B.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C. 七月一日党的生日;D. 九月十日教师节。通过我的指导、师生互动,大多数学生都能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来找出答案:1. 确定一年中昼夜差异最大的两个日子,并标示其日期——夏至(6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判断出“越接近此两个日子,昼夜长短差距越大”。2. 确定一年中昼夜长短相等的两个日子,并标示其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判断出“越接近此二日,昼夜长短差距越小”。3. 对照上述内容,考察每个节日的“间隔远近”,从中发现:三月八日妇女节距离春分12天;九月十日教师节距离秋分也是12天;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距离夏至51天;七月一日党的生日与夏至间隔8天(注意:计算天数时应考虑大小月的天数变化)。4. 得出结论:四个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C,差异最小的是A和D。通过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准确记住这四个节气及其“地理意义”,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来描述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既培养了兴趣,又形成了技能。
三、随乡入俗,与学生们一起“追星”
当今是个信息高度畅通的网络时代,我们的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又皮又懒又厌学,但他们的“现代化知识”绝对不比我们差,他们当中不乏热度高企的歌迷、球迷和追星族。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掌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老师引为“知己”,就能化阻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活跃课堂,催化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后,我紧紧围绕美国农业带、三大工业地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结合男生喜欢篮球,崇拜NBA球星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道充满阳刚之气的活动题:美国NBA中一些篮球队的取名与所在城市区域的著名工农业有一定关系,先将下列城市与球队名称正确连线,然后说明理由。A. 芝加哥;B. 休斯敦;C. 西雅图;D. 底特律。1超音速队;2活塞队;3公牛队;4火箭队。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们最后得出如下答案:A—3;B—4;C—1;D—2。原因是:芝加哥地处乳畜带,以牛肉加工出名;休斯敦地处美国南方,是石油和航天工业中心,因此以火箭命名;西雅图位于美国西部,以飞机制造著名;底特律是美国著名汽车城,因此以汽车“活塞”命名。不用说,这些答案都是对的。围绕这些知识,这班捣蛋鬼们花了不少力气。并且,我知道,在篮球之外,他们又一次尝到了地理课堂的乐趣。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