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苦。特别是高中地理中高三阶段的学习,更是苦不堪言。如何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有效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有效备课就是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尤其在高三阶段显得特别重要。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备课组各成员之间互不联络,互不交流,甚至还互相封锁,那么整个年级的教学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集体备课中,一定要发挥全体成员的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互相配合,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定能体现。
首先,集体备课中各成员认识要到位,备课的真正合作是交流,是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每个人参与自己所教课程的备课,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思路,选出最好的方案,真正做到集思广益,有效高效备课。
其次,备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推广网上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可以把自己单元中重点内容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发表,组内教师可随时点评教案,积极参加评课、研讨,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感悟或评论,可长可短,一定程度上缓解制约集体备课时间的矛盾。
二、有效教学,运筹帷幄于无形之中
经过几年的积累,并吸收很多前辈的做法,笔者认为高三比较有效的教学,区域定位是关键,知识结构建立要完整,答题模式要牢记,解题技巧要掌握。
1.区域定位是地理学科中最基础的要求
地理考试中把区域作为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知识,所以定位很关键。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经纬网定位是最基本的,近一两年来高考多数题目的图像中都会出现经纬度,这说明经纬网定位很重要,也说明对定位能力要求有所下降。具体的要求是,记住主要经纬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相交的点——关键点,再用这些关键点去推导周围地区或考题中的位置,这样掌握的知识多,还不会太乱。其他定位方法如区域中轮廓定位、地理相对位置定位、景观定位等,最难的是地理要素的定位。比如下面的这一题: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要求判读这四个城市。这就是根据气温和日照时数判断四城市,很有难度。学生不仅要能定位,还要尽快定位,高考不仅考查知识,还考查效率。
■
2.知识结构的建立目的是把厚书念薄
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不可能掌握好。没有建立知识结构的网络,所有的知识就散乱如麻,就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思路也有了变化,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单纯的机械记忆内容已不多见。所以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重在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主干知识,才能事半功倍。
地理学科的两个特性,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在教学中要渗透这样的备考思维,要把初中、高中的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初中地理侧重于定位,提供一个考查知识的平台,高中地理侧重于原理、规律成因的理解和运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掌握地理的知识结构网络。如教学中在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时,首先要分析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以此推导该区的气候、水文、植被等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工农业生产等人文地理特征,再分析该区在区域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一系列的推导过程中,包含着地理学科的理性思维过程,而不是机械识记的方法。要明确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有两个方法:即用综合法概括本区的特征,用比较法分析与其它地区的差异。
在完成所有单元知识的梳理工作后,要求学生寻求自己喜欢的切入点,用随心所欲的方式,通过知识关联,在能想到的任何地理问题或联想方向上,自问自答式漫游地理知识网。例如,有位学生告诉笔者,他的一次“漫游”式畅想,兴趣盎然地复习了许多地理知识。他是这样对笔者描述的:从家里刚换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想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想到了太阳光照图判读,联想到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想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想到西南季风成因和带来的影响,想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和影响,地中海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想到吐鲁番也盛产葡萄,葡萄生产的区位因素,想到西气东输,西气东输利弊分析,想到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想到大运河的兴衰,想到扬州,想到城市区位的历史变化。其中,不明白的是:巴基斯坦为什么在有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其实这是西南季风的盲区)下却出现了大片沙漠。笔者提醒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卡壳”的就是自己地理知识网中存在漏洞和问题。查到漏洞和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书弥补或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学间讨论,也可以去请教老师,梳理知识时一定多多运用图像,这样既有利于地理图像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地理图像的判读。
3.答题模式实际上是解题的思路。很多答题模式已经渗透在知识结构中。比如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就是从自然地理特征的6个要素中概述出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就是从农业的投入因素中概括出来,气候特征的表述就从气候的两个要素来描述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很重视答题模式的讲解和运用,让学生牢牢记住并经常在解题中加以应用。当然答题模式的应用要活用,不能死记硬背。比如:2008年全国Ι卷的36题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
考查学生刚果河河口不利三角洲发育的条件,很多学生都不知所措。因为课堂上常常讲水土流失、泥沙沉积,很少提到不利沉积的原因,他们就不懂得反过来运用泥沙沉积条件:不利三角洲发育的条件就是没有沙源,不利堆积的环境。
4.学生对解题技巧把握不好
每次考试后,很多教师总是感慨学生的悟性和灵感不够,这跟学生的答题技巧有很大关系:
其一,学生审题不仔细,经常忽略掉很多有效的信息,导致答题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应善于抓关键字眼,针对它们做记号。要求学生三审题目,不能草率下笔,越是简单的题目,欺骗性越强。教师有时很感慨,地理教师要完成语文教师的工作,教学生如何分主谓语,如何断句,如何加标点符号,如何抓关键字眼。
其二,学生的基础很不扎实,当他们看到一个知识点时,无法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结构,更不用说从中获取答题的相关信息。有的时候无法运用答题模式,不知道从何运用。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三,学生答题不够规范,地理专业术语运用不当,甚至不会运用,这主要针对综合题来说的。目前综合题的答题方向,基本是能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答出相关的知识点。由于选择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解题的技巧也很多样,最常用的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比如选择正确答案,可以排除有明显错误的。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当前学习地理是为了高考。从长远来看,如果能把学习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学习就更有活力。因为地理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经常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学习就充实有趣。比如2010年到2011年,中国人经历很多寒冷的日子,让学生体会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告诉他们这就是寒潮,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带来的,天气的变化过程就是冷锋活动。所以,冬季天气忽然转冷的时候,学生碰到我,就会开玩笑地说:“老师,冷锋又来了。”再如,当地有句谚语:“东南风不刮,台风难停歇。”如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可引导学生绘制台风结构图加以分析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很多,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加以解释、验证,做到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有效反思,梳理成败得失
教师对教学实践過程的反思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教学实践中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甚至走向另一个误区,所以应及时进行诊断提升,探索教学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尤其是到了高三,教学反思是整个集体备课过程的关键,不能仅限制在一周一次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学反思在教师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自觉地进行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对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自身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还不是很到位。地理教师要把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强化落实有效性教学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理念,促使地理课堂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一、有效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有效备课就是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尤其在高三阶段显得特别重要。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备课组各成员之间互不联络,互不交流,甚至还互相封锁,那么整个年级的教学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集体备课中,一定要发挥全体成员的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互相配合,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定能体现。
首先,集体备课中各成员认识要到位,备课的真正合作是交流,是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每个人参与自己所教课程的备课,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思路,选出最好的方案,真正做到集思广益,有效高效备课。
其次,备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推广网上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可以把自己单元中重点内容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发表,组内教师可随时点评教案,积极参加评课、研讨,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感悟或评论,可长可短,一定程度上缓解制约集体备课时间的矛盾。
二、有效教学,运筹帷幄于无形之中
经过几年的积累,并吸收很多前辈的做法,笔者认为高三比较有效的教学,区域定位是关键,知识结构建立要完整,答题模式要牢记,解题技巧要掌握。
1.区域定位是地理学科中最基础的要求
地理考试中把区域作为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知识,所以定位很关键。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经纬网定位是最基本的,近一两年来高考多数题目的图像中都会出现经纬度,这说明经纬网定位很重要,也说明对定位能力要求有所下降。具体的要求是,记住主要经纬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相交的点——关键点,再用这些关键点去推导周围地区或考题中的位置,这样掌握的知识多,还不会太乱。其他定位方法如区域中轮廓定位、地理相对位置定位、景观定位等,最难的是地理要素的定位。比如下面的这一题: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要求判读这四个城市。这就是根据气温和日照时数判断四城市,很有难度。学生不仅要能定位,还要尽快定位,高考不仅考查知识,还考查效率。
■
2.知识结构的建立目的是把厚书念薄
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不可能掌握好。没有建立知识结构的网络,所有的知识就散乱如麻,就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思路也有了变化,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单纯的机械记忆内容已不多见。所以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重在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主干知识,才能事半功倍。
地理学科的两个特性,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在教学中要渗透这样的备考思维,要把初中、高中的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初中地理侧重于定位,提供一个考查知识的平台,高中地理侧重于原理、规律成因的理解和运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掌握地理的知识结构网络。如教学中在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时,首先要分析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以此推导该区的气候、水文、植被等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工农业生产等人文地理特征,再分析该区在区域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一系列的推导过程中,包含着地理学科的理性思维过程,而不是机械识记的方法。要明确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有两个方法:即用综合法概括本区的特征,用比较法分析与其它地区的差异。
在完成所有单元知识的梳理工作后,要求学生寻求自己喜欢的切入点,用随心所欲的方式,通过知识关联,在能想到的任何地理问题或联想方向上,自问自答式漫游地理知识网。例如,有位学生告诉笔者,他的一次“漫游”式畅想,兴趣盎然地复习了许多地理知识。他是这样对笔者描述的:从家里刚换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想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想到了太阳光照图判读,联想到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想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想到西南季风成因和带来的影响,想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和影响,地中海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想到吐鲁番也盛产葡萄,葡萄生产的区位因素,想到西气东输,西气东输利弊分析,想到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想到大运河的兴衰,想到扬州,想到城市区位的历史变化。其中,不明白的是:巴基斯坦为什么在有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其实这是西南季风的盲区)下却出现了大片沙漠。笔者提醒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卡壳”的就是自己地理知识网中存在漏洞和问题。查到漏洞和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书弥补或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学间讨论,也可以去请教老师,梳理知识时一定多多运用图像,这样既有利于地理图像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地理图像的判读。
3.答题模式实际上是解题的思路。很多答题模式已经渗透在知识结构中。比如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就是从自然地理特征的6个要素中概述出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就是从农业的投入因素中概括出来,气候特征的表述就从气候的两个要素来描述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很重视答题模式的讲解和运用,让学生牢牢记住并经常在解题中加以应用。当然答题模式的应用要活用,不能死记硬背。比如:2008年全国Ι卷的36题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
考查学生刚果河河口不利三角洲发育的条件,很多学生都不知所措。因为课堂上常常讲水土流失、泥沙沉积,很少提到不利沉积的原因,他们就不懂得反过来运用泥沙沉积条件:不利三角洲发育的条件就是没有沙源,不利堆积的环境。
4.学生对解题技巧把握不好
每次考试后,很多教师总是感慨学生的悟性和灵感不够,这跟学生的答题技巧有很大关系:
其一,学生审题不仔细,经常忽略掉很多有效的信息,导致答题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应善于抓关键字眼,针对它们做记号。要求学生三审题目,不能草率下笔,越是简单的题目,欺骗性越强。教师有时很感慨,地理教师要完成语文教师的工作,教学生如何分主谓语,如何断句,如何加标点符号,如何抓关键字眼。
其二,学生的基础很不扎实,当他们看到一个知识点时,无法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结构,更不用说从中获取答题的相关信息。有的时候无法运用答题模式,不知道从何运用。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三,学生答题不够规范,地理专业术语运用不当,甚至不会运用,这主要针对综合题来说的。目前综合题的答题方向,基本是能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答出相关的知识点。由于选择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解题的技巧也很多样,最常用的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比如选择正确答案,可以排除有明显错误的。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当前学习地理是为了高考。从长远来看,如果能把学习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学习就更有活力。因为地理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经常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学习就充实有趣。比如2010年到2011年,中国人经历很多寒冷的日子,让学生体会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告诉他们这就是寒潮,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带来的,天气的变化过程就是冷锋活动。所以,冬季天气忽然转冷的时候,学生碰到我,就会开玩笑地说:“老师,冷锋又来了。”再如,当地有句谚语:“东南风不刮,台风难停歇。”如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可引导学生绘制台风结构图加以分析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很多,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加以解释、验证,做到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有效反思,梳理成败得失
教师对教学实践過程的反思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教学实践中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甚至走向另一个误区,所以应及时进行诊断提升,探索教学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尤其是到了高三,教学反思是整个集体备课过程的关键,不能仅限制在一周一次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学反思在教师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自觉地进行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对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自身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还不是很到位。地理教师要把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强化落实有效性教学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理念,促使地理课堂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