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再别康桥》一诗,不禁想起罗丹的这句名言。《再别康桥》作为现代白话诗的名篇,倾倒了无数读者。它令人称道的地方有很多,而在取材和修辞方面,尤其显示了诗人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再别康桥》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只要读读它的诗句就可以感受得到。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靑荇,榆荫下的清泉,西天的云彩,斑斓的星辉,沉默的夏虫,对这些寻常事物诗人好像信手拈来。在诗人眼中,这些景物都富于诗情画意。
从寻常生活中寻找素材用以表情达意,向来是优秀诗人的创作习惯。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取材极为普通,它选取了朱雀桥边的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夕阳斜照,以及飞来寻旧垒的燕子。它们的特点,若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寻常”二字。诗人选用寻常事物,写南京秦淮河边景物的凄凉衰败,从而反映了世事沧桑的深刻主题,取材虽然“寻常”,但一经诗人的妙手点染,就别有风味别具深意了。
清代诗人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成妙绝词。”(《遣兴》)袁枚认为要作诗并不太难,“夕阳芳草”这些“寻常物”都可以入诗,都是诗材,但是,要将“夕阳芳草”这些“寻常物”写成绝妙好词,需要一个条件,即“解用”二字。
现代诗人也有同样的看法。胡适有一首《梦与诗》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遇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在这里胡适用了四个“平常”,两个“新奇”,这与袁枚的说法何其相似乃尔。一个说“夕阳芳草寻常物”,一个说“平常经验”、“平常影像、”“平常言语”;一边是“解用都成绝妙词”,一边是“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在袁枚、胡适等人看来,诗歌创作就是要用寻常事物“变幻出”“新奇诗句”,就是要将“寻常物”“解用”成绝妙好词。
那么,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怎么“变幻”怎么“解用”呢?古人又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世界就在那里,自然就在那里,事物就在那里,诗材就在那里。它们等待着诗人的慧眼来发现,等待着诗人的妙手来采撷。自然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素材,要发现这些素材,将这些寻常素材“变幻”成新奇诗句,需要诗人用心观察,细心体会,认真思考。正如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有灵犀一点通”。
而这个观察思考的过程,这个“变幻”“解用”的功夫,不是容易做到的,它应当是一个艰辛的工作。我们看似诗人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潇洒之至,其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们可能书读万卷,韦编三绝;他们可能路行千里,走遍世界;他们曾经“吟妥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他们曾经“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板凳曾坐十年冷”,“一诗千改始心安”……他们的作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说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成了火眼金睛,那么,也可以说正是在这种种的“可能”“曾经”当中,诗人炼就了一双慧眼,凭着这双慧眼,他们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然后再用自己的妙笔呈现给我们。
《再别康桥》有多处诗句运用了美妙的修辞。“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些修辞句的出现,无不反映出诗人的锦心慧眼。
在此鉴赏一例。请看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段应当是这首诗的重要段落,是诗眼之所在。诗人在此点题:别康桥。题目中的“别康桥”三个字在这里就全出现了。作者的告别与众多的离别不同,他没有饮酒话别,没有千言万语,没有哭声,没有哀叹,没有管弦之音。在这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的基调是“轻轻的”(诗中三次出现),悄悄的(“悄悄”二字在诗中也出现了三次),沉默的(“沉默”二字出现了两次)。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一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夏虫、康桥人格化了。若问,夏虫会为诗人沉默吗?夏虫能有这种意识吗?那显然不会。但是诗人何以这样写呢?诗人是多情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诗人“以我观物”,则物皆著诗人之色彩。在他眼中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满含深情善解人意。徐志摩的这种写法,在中国古诗中也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例子。例如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杜牧眼中,蜡烛之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主人的离别而伤心。“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江山如此多娇。在诗人多情的眼中,善感的心里,生花的妙笔下,蜡烛会替人垂泪,夏虫也会为我沉默,月光会为离人照落花。这样的诗句多么动人。“为我”“替人”“犹为离人”,诗人就是这样天真,这样想当然,就是这样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诗人自有慧眼,诗人相信他们的慧眼。
《再别康桥》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只要读读它的诗句就可以感受得到。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靑荇,榆荫下的清泉,西天的云彩,斑斓的星辉,沉默的夏虫,对这些寻常事物诗人好像信手拈来。在诗人眼中,这些景物都富于诗情画意。
从寻常生活中寻找素材用以表情达意,向来是优秀诗人的创作习惯。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取材极为普通,它选取了朱雀桥边的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夕阳斜照,以及飞来寻旧垒的燕子。它们的特点,若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寻常”二字。诗人选用寻常事物,写南京秦淮河边景物的凄凉衰败,从而反映了世事沧桑的深刻主题,取材虽然“寻常”,但一经诗人的妙手点染,就别有风味别具深意了。
清代诗人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成妙绝词。”(《遣兴》)袁枚认为要作诗并不太难,“夕阳芳草”这些“寻常物”都可以入诗,都是诗材,但是,要将“夕阳芳草”这些“寻常物”写成绝妙好词,需要一个条件,即“解用”二字。
现代诗人也有同样的看法。胡适有一首《梦与诗》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遇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在这里胡适用了四个“平常”,两个“新奇”,这与袁枚的说法何其相似乃尔。一个说“夕阳芳草寻常物”,一个说“平常经验”、“平常影像、”“平常言语”;一边是“解用都成绝妙词”,一边是“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在袁枚、胡适等人看来,诗歌创作就是要用寻常事物“变幻出”“新奇诗句”,就是要将“寻常物”“解用”成绝妙好词。
那么,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怎么“变幻”怎么“解用”呢?古人又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世界就在那里,自然就在那里,事物就在那里,诗材就在那里。它们等待着诗人的慧眼来发现,等待着诗人的妙手来采撷。自然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素材,要发现这些素材,将这些寻常素材“变幻”成新奇诗句,需要诗人用心观察,细心体会,认真思考。正如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有灵犀一点通”。
而这个观察思考的过程,这个“变幻”“解用”的功夫,不是容易做到的,它应当是一个艰辛的工作。我们看似诗人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潇洒之至,其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们可能书读万卷,韦编三绝;他们可能路行千里,走遍世界;他们曾经“吟妥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他们曾经“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板凳曾坐十年冷”,“一诗千改始心安”……他们的作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说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成了火眼金睛,那么,也可以说正是在这种种的“可能”“曾经”当中,诗人炼就了一双慧眼,凭着这双慧眼,他们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然后再用自己的妙笔呈现给我们。
《再别康桥》有多处诗句运用了美妙的修辞。“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些修辞句的出现,无不反映出诗人的锦心慧眼。
在此鉴赏一例。请看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段应当是这首诗的重要段落,是诗眼之所在。诗人在此点题:别康桥。题目中的“别康桥”三个字在这里就全出现了。作者的告别与众多的离别不同,他没有饮酒话别,没有千言万语,没有哭声,没有哀叹,没有管弦之音。在这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的基调是“轻轻的”(诗中三次出现),悄悄的(“悄悄”二字在诗中也出现了三次),沉默的(“沉默”二字出现了两次)。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一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夏虫、康桥人格化了。若问,夏虫会为诗人沉默吗?夏虫能有这种意识吗?那显然不会。但是诗人何以这样写呢?诗人是多情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诗人“以我观物”,则物皆著诗人之色彩。在他眼中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满含深情善解人意。徐志摩的这种写法,在中国古诗中也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例子。例如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杜牧眼中,蜡烛之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主人的离别而伤心。“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江山如此多娇。在诗人多情的眼中,善感的心里,生花的妙笔下,蜡烛会替人垂泪,夏虫也会为我沉默,月光会为离人照落花。这样的诗句多么动人。“为我”“替人”“犹为离人”,诗人就是这样天真,这样想当然,就是这样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诗人自有慧眼,诗人相信他们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