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榴》一文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石榴树的叶子、果实的外形和味道,是引领学生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典范。如何充分开掘课文中的语言价值和作者的写作策略,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奠基呢?
一、儿歌预热,在导入中唤醒体验
三年级学生刚刚从第一学段迈入第二学段,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停留在形象直观化阶段,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选择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形式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一首儿歌:“春夏交,树葱茏。花开放,色火红。像喇叭,嘀嘀嗒。微风吹,结果实。小嘴咧,肚张开。头探出,喜讯报。”教师组织学生在整体初读中梳理课文中的词语,并引领学生发现这首儿童的内在规律:每句话都是三个字,语言整饬,结构整齐。随后,要求学生尝试打起节拍和节奏,比比谁读得更有韵律感。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紧扣内容,引出本篇课文的“主人公”——石榴。
在這一板块中,教师就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让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了石榴的基本特点。
二、依托词语,在感知中明晰特征
进入三年级,由于原始性的语言积累还相对匮乏,学生对课文中很多词语的认知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借助词串的形式,一方面明晰石榴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利用词语进行文本内容的解构。
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出示两组词语。(第一组:火红 郁郁葱葱 青中带黄;第二组:扒开 张望 吹喇叭 咧开了嘴 笑破了肚皮 报告喜讯)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都描写石榴的颜色,教师则借助直观的图片,引领学生感受“火红”“郁郁葱葱”等颜色所指向的程度,并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诵读,感受石榴树和果实的颜色。第二组词主要描写石榴的形态,学生在初读词语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想象“吹”“咧开”“笑破”的样子,充分感受石榴的调皮与活泼。随后,教师组织女生诵读第一组词语,男生诵读第二组词语,并让学生意识到描写的都是同样的石榴,但在语言的描述之中,时而静谧,时而活泼,汉字的魅力实在无穷。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更是文本表情达意最主要的载体。阅读教学抽取提炼出来的词语,是文本的精华,更凸显了石榴的基本特点。借助词语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内容,更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紧扣方法,在辨析中体悟表达
这篇课文的语言简洁而生动,读来形象而具有质感。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品味辨析的基础上,关注具体的语言文字,感知作者的表达妙用,充分运用对比的视角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妙,并为学生营造出扎实的认知平台,历练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引领学生初读语段,概括主要描写的是石榴花,并引领学生紧扣语段中“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等语句,想象石榴花开的画面,并通过朗读的方式再现学生的理解。随后,教师紧扣拟人手法,引领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感知表达所形成的效果,将课文中“走近看,一朵朵石榴花正盛开着”改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感受拟人手法表达的生动形象。最后,借助石榴花的不同形态,让学生学会运用“仿佛”进行拟人句的创作:走近一看,一朵石榴花正单独盛开着,仿佛( );一整树的石榴花盛开着,仿佛( );院子里所有的石榴花盛开着,仿佛( )。这样引领学生进行想象与表达,将蕴藏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融入到实践练笔过程中,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遵循语用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以教材语段为蓝本,进行深入品析辨析,并趁热打铁进行训练,将学生的语用发展落在了实处。
四、 开掘资源,在实践中历练写法
教学中,教师依循着文本的语言风格,以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进行引导:“阵阵秋风过后,该轮到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登场了。它的出场可是十分隆重,光衣服就换了好几套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随后,教师为学生出示课文语段: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教师出示填空题:它的外皮先是( ),后来又换成了( ),最后选择了( )。借助填空题,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感受石榴果实在生长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并相机引领学生思考:这些不同颜色的外衣,在顺序上可以随意调整吗?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正是遵循了石榴的生长顺序进行表达的。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关注语段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逐渐……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将石榴生长的顺序表达出来,紧接着教师另创情境引领学生感受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在
语言表达中的实践用法:西瓜慢慢变熟,他的表皮先是( ),逐渐变得( ),最后就变成了( );清晨的校园先是( ),逐渐( ),最后( )。
而石榴最后成熟的姿态,更是作者创作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引领学生朗读语段之后,对比“笑得咧开了嘴”和“笑破了肚皮”之间的不同,在学生深入品析的基础上,出示两种不同形态的石榴果实图片,引领学生感受“咧开”与“笑破肚皮”在程度上的不同。接着,教师则引领学生聚焦课文中的“甚至”一词,让学生认识到表示程度加深时,就可以运用“甚至”来凸显递进关系的内容。课文中的“笑破肚皮”明显比“咧开了嘴”更胜一筹,所以才能用“甚至”进行连接。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运用“甚至”进行语言训练:今年的冬天格外冷,有的大树被冻得( ),有的小树苗甚至被冻得( );听说提前放假的消息,有的同学兴奋得( ),有的甚至( )。那这些石榴娃娃究竟想要干什么呢?教师在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的动词:扒开、向外张望、报告……然后,学生紧扣语句中的动作进行角色表演,将课文中的语段转化为自己的形体动作,并紧扣课文中的“报告”一词,补充石榴内心的语言。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随机进行采访:石榴姑娘,你要报告的喜讯是什么啊?石榴小伙,你此时此刻会想到些什么呢?
这一板块的教学是全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始终遵循作者的语言风格,充分抓住学生爱表演、爱想象的特点,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想象,在想象中补充,深入感知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有效历练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诗歌再现,在总结中升华认知
课标强调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开掘出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韵,让学生在情感的浸润中进行语用训练的开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利用最后的总结板块,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的情感上,引领学生在思维体验上形成质的飞跃。
教学中,教师充分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将教学伊始出示的儿歌进行了改编:“春夏之交,石榴树的叶片郁郁葱葱,火红的花朵如同小喇叭一般,吹奏着欢快的歌谣。生长出来的石榴果,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渐渐地,她的小嘴咧开了,肚皮笑破了。她们正扒开绿叶,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呢!”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诗歌的提炼使学生走进了课文的内容,真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知。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以诗歌为载体,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了课文的情感内核,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作者蕴藏在其间的情感元素,又有文本表达的丰富形式。教师就应该紧扣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典型资源,引领学生向语文课程的本质进发,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儿歌预热,在导入中唤醒体验
三年级学生刚刚从第一学段迈入第二学段,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停留在形象直观化阶段,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选择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形式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一首儿歌:“春夏交,树葱茏。花开放,色火红。像喇叭,嘀嘀嗒。微风吹,结果实。小嘴咧,肚张开。头探出,喜讯报。”教师组织学生在整体初读中梳理课文中的词语,并引领学生发现这首儿童的内在规律:每句话都是三个字,语言整饬,结构整齐。随后,要求学生尝试打起节拍和节奏,比比谁读得更有韵律感。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紧扣内容,引出本篇课文的“主人公”——石榴。
在這一板块中,教师就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让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了石榴的基本特点。
二、依托词语,在感知中明晰特征
进入三年级,由于原始性的语言积累还相对匮乏,学生对课文中很多词语的认知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借助词串的形式,一方面明晰石榴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利用词语进行文本内容的解构。
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出示两组词语。(第一组:火红 郁郁葱葱 青中带黄;第二组:扒开 张望 吹喇叭 咧开了嘴 笑破了肚皮 报告喜讯)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都描写石榴的颜色,教师则借助直观的图片,引领学生感受“火红”“郁郁葱葱”等颜色所指向的程度,并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诵读,感受石榴树和果实的颜色。第二组词主要描写石榴的形态,学生在初读词语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想象“吹”“咧开”“笑破”的样子,充分感受石榴的调皮与活泼。随后,教师组织女生诵读第一组词语,男生诵读第二组词语,并让学生意识到描写的都是同样的石榴,但在语言的描述之中,时而静谧,时而活泼,汉字的魅力实在无穷。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更是文本表情达意最主要的载体。阅读教学抽取提炼出来的词语,是文本的精华,更凸显了石榴的基本特点。借助词语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内容,更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紧扣方法,在辨析中体悟表达
这篇课文的语言简洁而生动,读来形象而具有质感。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品味辨析的基础上,关注具体的语言文字,感知作者的表达妙用,充分运用对比的视角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妙,并为学生营造出扎实的认知平台,历练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引领学生初读语段,概括主要描写的是石榴花,并引领学生紧扣语段中“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等语句,想象石榴花开的画面,并通过朗读的方式再现学生的理解。随后,教师紧扣拟人手法,引领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感知表达所形成的效果,将课文中“走近看,一朵朵石榴花正盛开着”改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感受拟人手法表达的生动形象。最后,借助石榴花的不同形态,让学生学会运用“仿佛”进行拟人句的创作:走近一看,一朵石榴花正单独盛开着,仿佛( );一整树的石榴花盛开着,仿佛( );院子里所有的石榴花盛开着,仿佛( )。这样引领学生进行想象与表达,将蕴藏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融入到实践练笔过程中,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遵循语用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以教材语段为蓝本,进行深入品析辨析,并趁热打铁进行训练,将学生的语用发展落在了实处。
四、 开掘资源,在实践中历练写法
教学中,教师依循着文本的语言风格,以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进行引导:“阵阵秋风过后,该轮到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登场了。它的出场可是十分隆重,光衣服就换了好几套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随后,教师为学生出示课文语段: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教师出示填空题:它的外皮先是( ),后来又换成了( ),最后选择了( )。借助填空题,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感受石榴果实在生长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并相机引领学生思考:这些不同颜色的外衣,在顺序上可以随意调整吗?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正是遵循了石榴的生长顺序进行表达的。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关注语段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逐渐……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将石榴生长的顺序表达出来,紧接着教师另创情境引领学生感受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在
语言表达中的实践用法:西瓜慢慢变熟,他的表皮先是( ),逐渐变得( ),最后就变成了( );清晨的校园先是( ),逐渐( ),最后( )。
而石榴最后成熟的姿态,更是作者创作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引领学生朗读语段之后,对比“笑得咧开了嘴”和“笑破了肚皮”之间的不同,在学生深入品析的基础上,出示两种不同形态的石榴果实图片,引领学生感受“咧开”与“笑破肚皮”在程度上的不同。接着,教师则引领学生聚焦课文中的“甚至”一词,让学生认识到表示程度加深时,就可以运用“甚至”来凸显递进关系的内容。课文中的“笑破肚皮”明显比“咧开了嘴”更胜一筹,所以才能用“甚至”进行连接。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运用“甚至”进行语言训练:今年的冬天格外冷,有的大树被冻得( ),有的小树苗甚至被冻得( );听说提前放假的消息,有的同学兴奋得( ),有的甚至( )。那这些石榴娃娃究竟想要干什么呢?教师在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的动词:扒开、向外张望、报告……然后,学生紧扣语句中的动作进行角色表演,将课文中的语段转化为自己的形体动作,并紧扣课文中的“报告”一词,补充石榴内心的语言。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随机进行采访:石榴姑娘,你要报告的喜讯是什么啊?石榴小伙,你此时此刻会想到些什么呢?
这一板块的教学是全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始终遵循作者的语言风格,充分抓住学生爱表演、爱想象的特点,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想象,在想象中补充,深入感知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有效历练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诗歌再现,在总结中升华认知
课标强调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开掘出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韵,让学生在情感的浸润中进行语用训练的开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利用最后的总结板块,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的情感上,引领学生在思维体验上形成质的飞跃。
教学中,教师充分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将教学伊始出示的儿歌进行了改编:“春夏之交,石榴树的叶片郁郁葱葱,火红的花朵如同小喇叭一般,吹奏着欢快的歌谣。生长出来的石榴果,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渐渐地,她的小嘴咧开了,肚皮笑破了。她们正扒开绿叶,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呢!”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诗歌的提炼使学生走进了课文的内容,真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知。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以诗歌为载体,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了课文的情感内核,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作者蕴藏在其间的情感元素,又有文本表达的丰富形式。教师就应该紧扣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典型资源,引领学生向语文课程的本质进发,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