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魅力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ejo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有人说:“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也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然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全是高考模拟训练场,本来最具灵性、最有趣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讨厌这门学科。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于漪老师也常讲:“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就应该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兴趣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崇尚民主、平等,不愿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烈,他们善于质疑、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看法。同时他们身上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情感脆弱、意志品质不强、不善于吃苦耐劳。语文教师施教时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这些共性,而且要练就一双慧眼,把握它们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灵感的火花、新奇的见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情境中产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身历其境,受到熏陶。
  于漪老师是最讲究声情并茂、熏陶感染的。在讲《春》时,就设置了这样导语,“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升级、无穷的力量。”讲课一开始,于老师便把学生带进了美妙的春色之中,学生也被这样的意境所感染,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情景。《庄子·渔夫》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倾心于语文,受到课文中优美的事物、崇高的思想、机智的语言所感染,然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热烈的激情和有魅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荡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
  三、为学生创造一个兴趣世界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手动口动耳动眼,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以直观便利、省时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被一线教师所使用,不仅能拓展课堂容量,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视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看云识天气》,学生诵读了课文之后观看各种天空图片,使学生对文中写到的各种云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认识。学习《济南的冬天》时,通过展示济南的风景图片,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世界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漪老师曾说:“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当然这不是形式主义的、按电钮式的活跃,而是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真正活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组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能从词句表面深入到篇章,有点及面,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尤其在一些看似寻常事则关键处设疑,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一句“东京也无非如此”,大部分学生都会一带而过,然而于漪老师巧妙设疑:“为什么此处用‘也’?”学生思考分析后就会读出其中鲁迅的满腔悲愤。此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适宜的条件,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对于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浅显的,但决不能漠视,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不跨出第一步,就难以有百步后的飞跃。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相信只要我们多关注学生,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用真情与智慧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语文课堂就会“激情飞扬”!
其他文献
一、精雕题目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在下笔作文前首先要精雕细琢文章的标题。好题目的标准是“精巧、准确、新颖”,在能够昭示立意的基础上,不妨拟出轻松活泼的题目。如写“诚信”,拟题为《拍卖“诚信”》、《为“诚信”喊冤》、《用诚信唤醒信心》、《诚信,做人的底线》、《诚信,请别走开》、《“诚信灵”新产品介绍书》等。  好的标题应是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常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如下观点: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今天依然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而领域课程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加强领域与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方能实现全面的和整体的教育。  一、
期刊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杜郎口旋风、洋思、永威,特别是西峡的三疑三探誉满天下,慕名求学的学生多,前去参观学习的领导与教师更多,推动着各地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凭借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所担任的本科——语文课程的改革,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是关键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着举
期刊
一、用课内阅读促进、带动课外阅读  初一年级刚开始时,利用课前15分钟举办一个“故事会”,刚开始由老师给学生读书、讲故事,在一段时间的熏陶和锻炼后,让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轮流讲故事。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故事会”,可是每次只有15分钟,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就戛然而止。心急的孩子就打听结果或问这本书在哪里;也有的孩子为了先读为快,赶紧找来书看。不爱看书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逐渐开始关注读书了。  我的
期刊
近年来,为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教育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班班通”工程。我校也从这项工程获益甚多,县教育局根据我校实际,给我校配置“班班通”设备10套,实现了“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这些设备的投入,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一、“班班通”设备的作用  1、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能靠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教学内容,以此
期刊
一百多年前,著名教育家韩愈在他的散文《师说》中这样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可见“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排在了受业、解惑之前。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之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气节、美好的品德,使他们自觉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是每一个语
期刊
鲁迅先生曾新奇地说,最早的纤夫在江边拉纤时喊出的号子是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接着便有了《诗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的经济繁荣将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在那个繁盛的时代,熟悉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大量的边塞诗……在眼前历数着这一切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确实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1.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期刊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了语文教学的彻底改革、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
期刊
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现以听某教师《丑小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拙见。  初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追求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
期刊
“一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两个转变”即由教师发问向学生提问转变,由教向学转变。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即教师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这其实是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式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