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有人说:“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也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然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全是高考模拟训练场,本来最具灵性、最有趣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讨厌这门学科。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于漪老师也常讲:“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就应该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兴趣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崇尚民主、平等,不愿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烈,他们善于质疑、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看法。同时他们身上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情感脆弱、意志品质不强、不善于吃苦耐劳。语文教师施教时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这些共性,而且要练就一双慧眼,把握它们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灵感的火花、新奇的见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情境中产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身历其境,受到熏陶。
于漪老师是最讲究声情并茂、熏陶感染的。在讲《春》时,就设置了这样导语,“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升级、无穷的力量。”讲课一开始,于老师便把学生带进了美妙的春色之中,学生也被这样的意境所感染,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情景。《庄子·渔夫》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倾心于语文,受到课文中优美的事物、崇高的思想、机智的语言所感染,然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热烈的激情和有魅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荡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
三、为学生创造一个兴趣世界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手动口动耳动眼,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以直观便利、省时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被一线教师所使用,不仅能拓展课堂容量,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视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看云识天气》,学生诵读了课文之后观看各种天空图片,使学生对文中写到的各种云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认识。学习《济南的冬天》时,通过展示济南的风景图片,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世界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漪老师曾说:“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当然这不是形式主义的、按电钮式的活跃,而是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真正活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组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能从词句表面深入到篇章,有点及面,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尤其在一些看似寻常事则关键处设疑,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一句“东京也无非如此”,大部分学生都会一带而过,然而于漪老师巧妙设疑:“为什么此处用‘也’?”学生思考分析后就会读出其中鲁迅的满腔悲愤。此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适宜的条件,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对于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浅显的,但决不能漠视,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不跨出第一步,就难以有百步后的飞跃。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相信只要我们多关注学生,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用真情与智慧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语文课堂就会“激情飞扬”!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于漪老师也常讲:“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就应该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兴趣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崇尚民主、平等,不愿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烈,他们善于质疑、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看法。同时他们身上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情感脆弱、意志品质不强、不善于吃苦耐劳。语文教师施教时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这些共性,而且要练就一双慧眼,把握它们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灵感的火花、新奇的见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情境中产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身历其境,受到熏陶。
于漪老师是最讲究声情并茂、熏陶感染的。在讲《春》时,就设置了这样导语,“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升级、无穷的力量。”讲课一开始,于老师便把学生带进了美妙的春色之中,学生也被这样的意境所感染,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情景。《庄子·渔夫》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倾心于语文,受到课文中优美的事物、崇高的思想、机智的语言所感染,然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热烈的激情和有魅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荡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
三、为学生创造一个兴趣世界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手动口动耳动眼,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以直观便利、省时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被一线教师所使用,不仅能拓展课堂容量,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视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看云识天气》,学生诵读了课文之后观看各种天空图片,使学生对文中写到的各种云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认识。学习《济南的冬天》时,通过展示济南的风景图片,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世界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漪老师曾说:“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当然这不是形式主义的、按电钮式的活跃,而是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真正活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组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能从词句表面深入到篇章,有点及面,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尤其在一些看似寻常事则关键处设疑,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一句“东京也无非如此”,大部分学生都会一带而过,然而于漪老师巧妙设疑:“为什么此处用‘也’?”学生思考分析后就会读出其中鲁迅的满腔悲愤。此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适宜的条件,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对于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浅显的,但决不能漠视,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不跨出第一步,就难以有百步后的飞跃。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相信只要我们多关注学生,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用真情与智慧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语文课堂就会“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