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合理利用背景音乐,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心情愉快、充满自信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但是,背景音乐的使用也是有学问、有规律的。运用得当,能够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情绪强化智力活动,反之,不仅无效,甚至干扰课堂学习效率。因此,要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恰当的时机使用音乐。
【关键词】背景音乐 创境 迁移
一、背景音乐使用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背景音乐?通常是指在电视剧、电影、动画、电子游戏、网站中用于调节气氛的音乐,插入于对话之中,能够增强情感的表达,达到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背景音乐的合理使用会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利亚哲学博士Lozanov(1989)开发了一种“暗示学习法”,他的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舒缓的背景音乐来提高人的记忆力,促进学习效率。他通过实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证明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可以刺激大脑,消除心理紧张的情绪,使音乐节奏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
课堂背景音乐就是指教师在上课前、上课中,或者是授课间歇期用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的氛围或背景音乐环境。背景音乐也成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的辅助学习手段。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背景音乐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面对新形势,如何合理使用背景音乐,发挥其在教学舞台上的特殊作用,笔者以《二泉映月》课文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究。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情感浓郁的文章。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同命运抗争的情怀。文章跌宕起伏,真挚感人,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理解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乐曲《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音调,似乎倾吐了作者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同时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仍有理想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磨炼、亲人的嘱托和积淀在胸中的种种不解情怀,才孕育出了这支无比美妙的不朽名曲,五年级的学生能明白阿炳的生活吗?能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真正听懂《二泉映月》包含的丰富情感吗?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做了实践研究。
二、设计最佳的路径。创境启情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课文中的文字记录的是阿炳艰难的创作历程,而音乐用那委婉激昂的旋律细腻地诠释着阿炳的一生。让学生们在乐声中走进阿炳的心,和阿炳一起叹息,一起哭泣,一起倾诉,一起呐喊……
1.在委婉连绵中感叹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乐声——听到了什么样的乐声?
这是阿炳在感叹,他在感叹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联系阿炳的生平想象他和师父在一起的贫困而又幸福的时光,以及他的坎坷经历。
2.在升腾跌宕中呐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听乐声——乐曲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是阿炳激愤的声音,此时此刻,你听见他胸中那不平的呐喊了吗?他在呐喊什么?
堂堂掌门人,却被逐出家门;才华横溢,却穷困潦倒;正值壮年,却双目失明……引导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体会阿炳的不屈,感受阿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3.在舒缓起伏中抒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聽乐声——渐渐地,渐渐地,阿炳平静了一些,乐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阿炳在用琴声娓娓地倾吐着自己的心声啊!他是多么爱音乐,爱生活呀!
一轮清冷的月光,照耀着淙淙的泉水,水波映月,静影沉璧。指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好这部分,读出阿炳淡淡幽怨中深沉的爱。
三、促进情感的迁移。会意生智
1.在音乐中引领入境,让学生学会感受
阿炳一生饱受生活的折磨,他漂泊无依。流落街头。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道:“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沥沥淅淅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学生们能想象到那样凄苦的画面吗?即使想象到了,又会将心比心地贴近阿炳吗?
当哀怨缠绵的乐声缓缓地流淌时,学生们静了,他们仔细地聆听着,感受阿炳的叹息与无奈;随着乐曲的步步高昂,学生们的心贴着阿炳的心,抖动着、抽搐着,感受着阿炳的怨与愤:慢慢地,乐曲变得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学生们的心也随之震颤着,激荡着,欣赏着惠山的二泉,二泉中清亮的月光,与阿炳一起抒写着对生活的爱。 2.在音乐中拨动心弦,让学生学会感动
你知道音乐的魅力吗?她可以抒情感怀,她可以让苍白变得丰富,她可以诠释语言的空白。《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阿炳是民间艺人,他没有高深的音乐理论,但他有细腻的感情,有用音乐传递情怀的能力。《二泉映月》道尽了阿炳的辛酸与痛苦,也饱蘸着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学们,听听阿炳的琴声吧!他在诉说着他的故事呢,你们听懂了吗?”
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们了解了阿炳的生活,为阿炳难过,为阿炳不平,为阿炳愤恨,也被阿炳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了。置身在深沉、激扬、悲侧、傲然的琴声中,学生们心弦随着琴弦一起被拨动着。教师的期望不仅仅在这一节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生活中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不是希望学生的心变得敏感,而是希望学生的心再敏锐一些:不是希望学生的心变得脆弱,而是希望学生的心再细腻一些。会感动的人是善良的,也是热爱生活的。教师坚信,音乐能教会学生感动。
3.在音乐中激起情趣,让学生学会感叹
音乐能让人激情澎湃,但也千万别忘了语言的魅力!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之时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感情。学生在学习他们的文章时,不仅是学习他们作文的方式方法,而且要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有些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那么外显,这时候,音乐就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了。与文学语言相比,音乐的“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深入,因而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感情。
当教师给了学生听觉上自由的时候,也给予了他们情感与心理的自由,思维与想象的自由,抒怀感叹的语言自由。《二泉映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在学生反复地静静聆听了乐曲后,学生也许会成为诗人,情不自禁地用诗人的情怀感叹着阿炳的生活,情感迁移,感叹着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音乐的启迪中,课堂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四、学会合理地使用。提升效率
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合理利用背景音乐,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彻底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心情愉快、心气平和、充满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来,用积极的情绪去强化智力活动。
但是,在用音乐做背景时,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滥用、乱用背景音乐的场景,因此,使用背景音乐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内容要适宜
音乐风格和类型匹配。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不是所有的背景音乐都适合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流行音乐、带歌词的音乐对学生的学习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有时甚至会干扰到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轻音乐和古典音乐更适合在教学中使用。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应注意音乐的选择要与主题表达一致,不能认为只要是音乐,就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如果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而随便拿一首乐曲去应付,不仅达不到使用的效果,有时更会闹出笑话。感情表达比较快乐的音乐,就应该选用节奏轻快的音乐:相对的,那些弥漫着淡淡忧伤的作品,则应该选择舒缓伤感的音乐。总之,在使用背景音乐时,一定要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能让它成为我们教学中的累赘甚至是败笔,绝不能为了使用背景音乐而使用。
2.时机要适当
背景音乐在课堂上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运用的,使用的时机要符合教学情境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維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情感迁移的需要。如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或检测时,就不宜使用背景音乐。在师生对话、思维碰撞的时候,也不宜使用背景音乐。使用时候,要错开主体思维的“波峰”与“波谷”,不可轻易打断学生思维的进程。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时,可以使用背景音乐作为过渡,是一个美好的休息,也是一个思维开始之前的蓄势。背景音乐选择使用的时机恰到好处,对课堂教学有画龙点睛之效。
3.频率要适度
尽管背景音乐有着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清课堂教学的主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不能该用不用,更不能过多滥用,要精心选取,恰到好处地使用。有的教师,一节课上,使用背景音乐多达五六次,有的甚至音乐贯穿整节课,不知道是上语文课,还是音乐课?频繁使用背景音乐,既打断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又使学生失去了新鲜感,不利于学生情感迁移的发生,大大降低了背景音乐使用的功效。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适度使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好创设情境,起到启情会意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关键词】背景音乐 创境 迁移
一、背景音乐使用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背景音乐?通常是指在电视剧、电影、动画、电子游戏、网站中用于调节气氛的音乐,插入于对话之中,能够增强情感的表达,达到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背景音乐的合理使用会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利亚哲学博士Lozanov(1989)开发了一种“暗示学习法”,他的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舒缓的背景音乐来提高人的记忆力,促进学习效率。他通过实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证明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可以刺激大脑,消除心理紧张的情绪,使音乐节奏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
课堂背景音乐就是指教师在上课前、上课中,或者是授课间歇期用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的氛围或背景音乐环境。背景音乐也成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的辅助学习手段。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背景音乐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面对新形势,如何合理使用背景音乐,发挥其在教学舞台上的特殊作用,笔者以《二泉映月》课文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究。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情感浓郁的文章。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同命运抗争的情怀。文章跌宕起伏,真挚感人,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理解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乐曲《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音调,似乎倾吐了作者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同时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仍有理想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磨炼、亲人的嘱托和积淀在胸中的种种不解情怀,才孕育出了这支无比美妙的不朽名曲,五年级的学生能明白阿炳的生活吗?能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真正听懂《二泉映月》包含的丰富情感吗?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做了实践研究。
二、设计最佳的路径。创境启情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课文中的文字记录的是阿炳艰难的创作历程,而音乐用那委婉激昂的旋律细腻地诠释着阿炳的一生。让学生们在乐声中走进阿炳的心,和阿炳一起叹息,一起哭泣,一起倾诉,一起呐喊……
1.在委婉连绵中感叹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乐声——听到了什么样的乐声?
这是阿炳在感叹,他在感叹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联系阿炳的生平想象他和师父在一起的贫困而又幸福的时光,以及他的坎坷经历。
2.在升腾跌宕中呐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听乐声——乐曲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是阿炳激愤的声音,此时此刻,你听见他胸中那不平的呐喊了吗?他在呐喊什么?
堂堂掌门人,却被逐出家门;才华横溢,却穷困潦倒;正值壮年,却双目失明……引导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体会阿炳的不屈,感受阿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3.在舒缓起伏中抒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聽乐声——渐渐地,渐渐地,阿炳平静了一些,乐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阿炳在用琴声娓娓地倾吐着自己的心声啊!他是多么爱音乐,爱生活呀!
一轮清冷的月光,照耀着淙淙的泉水,水波映月,静影沉璧。指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好这部分,读出阿炳淡淡幽怨中深沉的爱。
三、促进情感的迁移。会意生智
1.在音乐中引领入境,让学生学会感受
阿炳一生饱受生活的折磨,他漂泊无依。流落街头。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道:“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沥沥淅淅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学生们能想象到那样凄苦的画面吗?即使想象到了,又会将心比心地贴近阿炳吗?
当哀怨缠绵的乐声缓缓地流淌时,学生们静了,他们仔细地聆听着,感受阿炳的叹息与无奈;随着乐曲的步步高昂,学生们的心贴着阿炳的心,抖动着、抽搐着,感受着阿炳的怨与愤:慢慢地,乐曲变得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学生们的心也随之震颤着,激荡着,欣赏着惠山的二泉,二泉中清亮的月光,与阿炳一起抒写着对生活的爱。 2.在音乐中拨动心弦,让学生学会感动
你知道音乐的魅力吗?她可以抒情感怀,她可以让苍白变得丰富,她可以诠释语言的空白。《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阿炳是民间艺人,他没有高深的音乐理论,但他有细腻的感情,有用音乐传递情怀的能力。《二泉映月》道尽了阿炳的辛酸与痛苦,也饱蘸着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学们,听听阿炳的琴声吧!他在诉说着他的故事呢,你们听懂了吗?”
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们了解了阿炳的生活,为阿炳难过,为阿炳不平,为阿炳愤恨,也被阿炳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了。置身在深沉、激扬、悲侧、傲然的琴声中,学生们心弦随着琴弦一起被拨动着。教师的期望不仅仅在这一节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生活中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不是希望学生的心变得敏感,而是希望学生的心再敏锐一些:不是希望学生的心变得脆弱,而是希望学生的心再细腻一些。会感动的人是善良的,也是热爱生活的。教师坚信,音乐能教会学生感动。
3.在音乐中激起情趣,让学生学会感叹
音乐能让人激情澎湃,但也千万别忘了语言的魅力!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之时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感情。学生在学习他们的文章时,不仅是学习他们作文的方式方法,而且要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有些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那么外显,这时候,音乐就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了。与文学语言相比,音乐的“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深入,因而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感情。
当教师给了学生听觉上自由的时候,也给予了他们情感与心理的自由,思维与想象的自由,抒怀感叹的语言自由。《二泉映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在学生反复地静静聆听了乐曲后,学生也许会成为诗人,情不自禁地用诗人的情怀感叹着阿炳的生活,情感迁移,感叹着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音乐的启迪中,课堂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四、学会合理地使用。提升效率
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合理利用背景音乐,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彻底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心情愉快、心气平和、充满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来,用积极的情绪去强化智力活动。
但是,在用音乐做背景时,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滥用、乱用背景音乐的场景,因此,使用背景音乐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内容要适宜
音乐风格和类型匹配。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不是所有的背景音乐都适合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流行音乐、带歌词的音乐对学生的学习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有时甚至会干扰到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轻音乐和古典音乐更适合在教学中使用。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应注意音乐的选择要与主题表达一致,不能认为只要是音乐,就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如果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而随便拿一首乐曲去应付,不仅达不到使用的效果,有时更会闹出笑话。感情表达比较快乐的音乐,就应该选用节奏轻快的音乐:相对的,那些弥漫着淡淡忧伤的作品,则应该选择舒缓伤感的音乐。总之,在使用背景音乐时,一定要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能让它成为我们教学中的累赘甚至是败笔,绝不能为了使用背景音乐而使用。
2.时机要适当
背景音乐在课堂上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运用的,使用的时机要符合教学情境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維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情感迁移的需要。如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或检测时,就不宜使用背景音乐。在师生对话、思维碰撞的时候,也不宜使用背景音乐。使用时候,要错开主体思维的“波峰”与“波谷”,不可轻易打断学生思维的进程。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时,可以使用背景音乐作为过渡,是一个美好的休息,也是一个思维开始之前的蓄势。背景音乐选择使用的时机恰到好处,对课堂教学有画龙点睛之效。
3.频率要适度
尽管背景音乐有着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清课堂教学的主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不能该用不用,更不能过多滥用,要精心选取,恰到好处地使用。有的教师,一节课上,使用背景音乐多达五六次,有的甚至音乐贯穿整节课,不知道是上语文课,还是音乐课?频繁使用背景音乐,既打断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又使学生失去了新鲜感,不利于学生情感迁移的发生,大大降低了背景音乐使用的功效。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适度使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好创设情境,起到启情会意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