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异端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丁玲是左联中的重要一员,又是从国统区进入延安最早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同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莎菲女士在延安”,丁玲同时又作为一名个性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同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不同程度的背离。这篇文章旨在从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入手,通过三组关系——群众与革命者、群众与革命、革命者与革命的层层深入,分析丁玲小说创作的复杂性。
  关键词:革命 群众 革命者 丁玲
  丁玲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左联中的一员,她的文学创作同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革命战争的时代背景之下,丁玲创作了一批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彰显她革命的决心与勇气,《我在霞村的时候》正是延安时期的丁玲以革命女性作为小说主人公创作的一篇革命题材的小说。然而,在作者丁玲努力刻画为革命献身的女主人公贞贞时,作品中的另类思想却也暗含于其中——即文本内容同作者想要传达的革命话语之间不自觉的背离。“我手写我口”,作品中出现的这一背离不能不看作是丁玲自身思想中所固有的矛盾,即作为革命者的丁玲和作为女性个体的丁玲之间存在的分歧。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以三组关系的层层深入,探讨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异端思想,还原丁玲在延安时期文学创作个性的保留。
  一、群众与革命者
  文本一开始,被组织安排暂时休养的革命者“我”和由于工作原因同是女革命者的“阿桂”一同前往霞村。在路上,从阿桂口中,“我”对即将去往的霞村的印象是“这村子是很热闹的 ”a,但是“当我们走进村口时,却连一个小孩子、一只狗也没有碰到”,甚至当“我们”进入村公所后,里面“静悄悄的找不到一个人”。很显然,阿桂口中的霞村印象和当下“我”所亲历的霞村的实际情况之间是有出入的。在此,丁玲并没有为作为革命者的“我”和阿桂的出场设定一个热闹的场面。
  匆忙跑进村公所的一个人看到“我”和阿桂以后却没想停下,“还想不停的往外跑”,他是被“我们”叫住问话的。文本中,这个人面对“我”和阿桂的提问,“他只好连连的答应我们”,一个“只好”,似乎表现的是这个人同“我们”交谈的不情愿。但是随后“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人的身份——农救会的人。农救会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的组织,既然他是农救会的一员,那自然应该是同共产党、同革命紧密联系的。可事实上,这名农救会的成员却是“不肯陪我们,而且显得有点不耐烦的样子”,同“我们”“一边说一边也打量着我们”,“打量”一词即已表现出他对作为革命者的“我”和阿桂的不信任感。由此,丁玲对小说中群众和革命者的关系设定上就显现了并不十分亲近的状况。这显然是同延安解放区所宣扬的农民自发融入革命的思想相背离的。
  而后,因没有人给带路,“我”和阿桂只好一同去往要居住的刘二妈家。一路上,阿桂见人便问:“刘二妈的家还有多远?”读者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熟悉这村子的阿桂对于去刘二妈家的路不会不清楚吧(文中交代她曾经在霞村是待过一段时间的),可是她既然清楚为什么还要问路呢?同时,文本中还有一个隐含细节,即当“我”和阿桂前往山上的刘二妈家时,天“已经黑下来了”。丁玲为什么要设置这些细节,她想要表现什么呢?
  天既已黑,“我”和阿桂又是女性,那么在黑暗中,当“我们”一路打听去刘二妈家的路时,当地村民的反应如何呢?文本中雖表明大家都用“回答”的方式为“我们”指路了,但不能不认为丁玲在小说中隐含着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愿意亲自为“我们”带路。阿桂口中热闹的霞村和当前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作为革命者在霞村的出场是冷清的,受到的待遇也是冷清的。这样说来,“我们”在霞村不仅没有受到热情招待,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怠慢的。当地村民对“我们”的冷清态度及怠慢只能表明群众并不亲近革命者。
  那么文本中传达出的这种群众对革命者的不亲近是不是被读者误解了呢?或许那种冷清是因为当地人变少了,整个村子变冷清了也未尝不可。但是,丁玲在文本中间又展示了一个小细节:当刘大妈的女儿贞贞回家时候,“窑里挤得满满的是人”。所以说,不是村子里的人变少了,也不是村子本身冷清了,“人少”只是针对“我”和阿桂而言的,这充分说明了当地人并未重视二人。
  另外,“我们”居住的是村里“最远的、最高的刘家院子里”,丁玲用了两个“最”来形容刘二妈的家用意何在呢?村子里既然有山下的人家,为什么要把“我”和阿桂安排在相对最远最高的刘二妈家呢?这两个“最”字,是否同时也在暗示着村子里的人并不欢迎,或者也不希望“我们”住在自己家呢?所以大家纷纷推脱,直推到了最后一户人家,即“最远的、最高的”刘二妈家,因为是“最远”“最高”,所以无可再推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想,但把这个细节同之前“我们”进村时丁玲所营造的冷清气氛联系在一起,就不能够排除丁玲在这里安插的这个小细节是刻意为之的,或者说丁玲本身就想要在作品中呈现出这种群众对革命者的淡漠态度。
  而在作为革命者的“我”和阿桂,相对于当地村民对“我们”的冷漠,阿桂对当地村民的态度却表现得异乎亲切。阿桂和“我”的不同在于,阿桂曾经来过霞村并且感受过霞村的“热闹”,所以,当阿桂面对霞村人对她的冷漠时,她一定不会甘心,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一路上虽然明知还未到刘二妈家,她却依然一直问路,表明了她努力靠近当地群众的意愿。
  阿桂努力亲近当地群众从另一处也可以看出,即文本一开始通过“我”呈现的阿桂形象:“她不是个好说话的人,所以一路显得很寂寞。”然而,同之前的不爱说话的阿桂比较,进入霞村、住在刘二妈家的阿桂性情却来了一个大转弯——“她仿佛满能干似的,很爱说话”。阿桂以最快的时间调节了自身,积极融入和刘二妈等当地人的谈话之中,充分显示出了她努力靠近群众的愿望。
  由此,丁玲在小说中呈现的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有了一个总体呈现:革命者对群众的努力靠近和群众对革命者的隔膜。群众和革命者之间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当地村民对革命者表示淡漠呢?而丁玲又为什么选择刻画这样的一种群众同革命者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把群众和“革命”事业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
其他文献
摘 要: 《太阳照在所有的事物上》是江西诗人殷红时隔二十年于诗坛复出后的一部力作。这部诗集以代表光亮和阴影的艺术象征分别构成了诗歌世界的经线和纬线,以诗人对生命困境的诠释和出路探索为梭,编织了一个以诗意栖居的方式实现光亮对阴影的超越,展开对光明不懈追求的诗歌世界。  关键词:殷红 《太阳照在所有的事物上》 生命困境  《太阳照在所有的事物上》是江西诗人殷红时隔二十年于诗坛复出后的一部力作。正如诗人
摘 要:《词曲概》是《艺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间词话》问世前最重要的词学批评著作。中国古代便有“词为小道”“胡夷里巷之曲”的说法。刘熙载在《词曲概》中是将其视为与诗、书、赋一样的正统文学范畴,词曲的正统文学特性在书中有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词曲概》 正统文学 道德观念  刘熙载,字融斋,清末著名学者,一生以治经学为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著述丰富,《艺概》是其文艺批评的专著,其中
摘 要:曹文轩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儿童小说家,他所创造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由《草房子》《红瓦》和《根鸟》组成的长篇三部曲,在国内外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曹文轩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更关注儿童成长的精神内核,并且其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都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了极高的阅读享受,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曹文轩先生儿童文学的创作进行浅要的分析和探
摘 要:鲁迅在《示众》里刻画了某一大街上的一群看客形象,他们性情呆滞冷漠,却以让人讶异的热衷和执着自觉地维护着“看”与“被看”构成的规训秩序,争抢着附着在“看”上的“权力”。鲁迅对示众场景的白描,揭示的是“看客们”在“看”的控制下,丧失正常表达交流的能力和诉求,丧失生命意识的悲剧。  关键词:《示众》 “互看”的权力秩序 交流机制 生命意识  在《示众》这篇小说中,鲁迅选取发生在庸常生活中的一条大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创办私学时首次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被我国历朝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发展与完善,至今仍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于古于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 孔子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论。顾名思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来看就是根据不
摘 要: 乔吉的杂剧《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研究分析的价值。韩飞卿是一个经典的风流才子形象,柳眉儿是温婉可人又多情的小姐,王府尹是封建家长的代表,贺知章是知心的朋友。  关键词:《金钱记》 人物形象 乔吉  乔吉编写有十一种杂剧,其中《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被明人收入一些杂剧选本,得以传世。《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写风流才子韩飞
胡同外,交通繁忙,人声鼎沸,充满着现代和繁华的气息。   胡同里,幽深静谧,晨曦若现,氤氲着历史与文化的香味。   胡同,是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迎接游客的地方,时不时徘徊着三轮车的铃铛声。一些不愿离开胡同,不愿抛弃老北京文化的人们坚持蹬着三轮车,带领游客们领略北京胡同旖旎的风景。“这儿是鲁迅故居,我跟您讲,原来这一片可是……”蹬车的人们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向游客们讲述着令人神往的往事
摘 要: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入手,分析了梦产生的机制,并从梦的工作机制和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梦的解析》 认知特征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产生和梦的工作并不是盲目、非理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和思考性。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潜意识里压抑已久的欲望,这个欲望需要通过凝缩、润饰等伪装方式实现。它可能表
摘 要: 梁祝传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是由几个省共同申报的。作为梁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浙江,以其具有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形成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梁祝文化在浙东文化中处处可窥见其缘起,本文对梁祝传说中的浙东文化原型做了梳理,对梁祝文化内涵结合浙东地域文化进行阐述。本文以宁波镇海地区的梁祝下凡(挖花调)为主要文本进行人类学的原型分析。通过梁祝故事构建经验追溯出其原
摘要:禅宗追求“梵我合一”“我心即佛”,混融一切物我界限的世界观、时空观,追求自然适意,内心自我解脱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以及以直觉观照、顿悟、凝练、含蓄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王维一生参禅悟佛,写了众多禅诗,其诗中的幽冥、恬适而又空灵的境界处处体现出一种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关键词:存在 虚无 禅  王志清教授在《王维诗选》中曾说:“庄子是以哲学来表现诗的意蕴,而王维则是以诗来表现哲学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