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应强化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精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等多种措施灵活应用,进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题材;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8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一直以来是让教师头疼的课题。学生一提到解决问题就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嘴,束手无策。作为教师也常有这样的感受,无论讲多少遍,学生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为了交差,把题目中的数据不假思索地拼凑起来,甚至有的学生宁愿让题目空着,任凭教师的处分。因为学生实在不知从何入手。由于在小学阶段对解决问题的理解不得法,所以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产生恐惧心理。其实解决问题的教学并不难,只是我们没有得法罢了。以下是我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的一点体会,重在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教师应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为了进入高一个年级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師的引导下得到了提升,但确有一部分同学却掉队了,他们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不知道怎样着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解题训练,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解题又随意提高难度,以为难度越大,就越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些难度大的题目往往是老生常谈的反复出现,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形成机械性的做法,就是拼凑数据,所以端正解决问题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师应强化对学法和教法的研究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我们应备好每一节课,其次要因材施教,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不可把所学过的知识点做成“夹生饭”,导致以后怎么“蒸”也“蒸”不熟。同时在教学中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量的课外作业上,应该在教师自身的教法上入手,注重课堂教学,平时多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汲取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逐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法。
解决问题时,需要弄清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才能确定怎样去解答,所以学生明白题意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类型的题目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教师绝对不能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读了两三遍题目或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感。要为学生提供通俗易懂的,生动形象的题材,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发现,去挖掘题目内在的数量关系,从而弄明白题目的内容和结构,就是做到理解题意。
解题思路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微观上来说就是熟悉在各年级段的知识点;宏观上说就是要理清各知识点承前启后的联系。熟悉教材研究教法,全方位的进行引导、启发,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达到有条不紊的解答,切忌盲目追求效率,欲速则不达。
三、精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
解决问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学题材的选择要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中,从例题到练习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题材进行教学。
四、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教师设计的解决问题要有层次性,有适当的梯度,还要有一定的弹性。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练习,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聚精会神的投入“心”“智”到解决问题的练习中去。练习主要为了检查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用到变化了的情景中去,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创造性,每个层次的练习数量不宜过多,为防止学生草率的学习习惯,应经常注意培养和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至于计算过程繁杂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只列式不计算,可把计算的要求放到课外去进行。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并无定法,主动权在于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时不仅端正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精心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还应注意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胡志华.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西部,2017(1).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题材;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8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一直以来是让教师头疼的课题。学生一提到解决问题就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嘴,束手无策。作为教师也常有这样的感受,无论讲多少遍,学生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为了交差,把题目中的数据不假思索地拼凑起来,甚至有的学生宁愿让题目空着,任凭教师的处分。因为学生实在不知从何入手。由于在小学阶段对解决问题的理解不得法,所以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产生恐惧心理。其实解决问题的教学并不难,只是我们没有得法罢了。以下是我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的一点体会,重在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教师应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为了进入高一个年级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師的引导下得到了提升,但确有一部分同学却掉队了,他们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不知道怎样着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解题训练,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解题又随意提高难度,以为难度越大,就越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些难度大的题目往往是老生常谈的反复出现,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形成机械性的做法,就是拼凑数据,所以端正解决问题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师应强化对学法和教法的研究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我们应备好每一节课,其次要因材施教,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不可把所学过的知识点做成“夹生饭”,导致以后怎么“蒸”也“蒸”不熟。同时在教学中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量的课外作业上,应该在教师自身的教法上入手,注重课堂教学,平时多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汲取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逐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法。
解决问题时,需要弄清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才能确定怎样去解答,所以学生明白题意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类型的题目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教师绝对不能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读了两三遍题目或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感。要为学生提供通俗易懂的,生动形象的题材,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发现,去挖掘题目内在的数量关系,从而弄明白题目的内容和结构,就是做到理解题意。
解题思路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微观上来说就是熟悉在各年级段的知识点;宏观上说就是要理清各知识点承前启后的联系。熟悉教材研究教法,全方位的进行引导、启发,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达到有条不紊的解答,切忌盲目追求效率,欲速则不达。
三、精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
解决问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学题材的选择要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中,从例题到练习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题材进行教学。
四、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教师设计的解决问题要有层次性,有适当的梯度,还要有一定的弹性。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练习,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聚精会神的投入“心”“智”到解决问题的练习中去。练习主要为了检查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用到变化了的情景中去,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创造性,每个层次的练习数量不宜过多,为防止学生草率的学习习惯,应经常注意培养和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至于计算过程繁杂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只列式不计算,可把计算的要求放到课外去进行。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并无定法,主动权在于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时不仅端正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精心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还应注意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胡志华.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西部,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