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正处于不成熟时期,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状况对教学环节进行不断调整,并提出教师根据各同学的个性思维差异来设计教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偏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19-1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辩证思维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其独立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形成尚不够成熟,还处于不断优化进步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合理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才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希望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基于学生实际思维的发展现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思维的发展现状,授课教师要注意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改善,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观察当前的语文课堂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执教者往往不是立足于文本,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方面的活动,而往往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导致教学内容游离于文本之外且偏离教学重点。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不够了解,缺乏最基本的分析,并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未能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做好准备,当学生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偏差时,不能给予及时的指正和引导,反而抱以认同的态度,这不但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还有可能将其引入思想误区。
例如,当教师在对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送行》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作者通过送行想要表達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有学生可能会回答:为了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更加懂得珍惜朋友!继而,大家可能会觉得确实是这样,我们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教师自己细想后,觉得这位学生说得有道理,也给予赞同。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文章当中借送行,更多的是描述人性的虚伪与孤独,并不是真正的送行,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偏差。而该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思维偏差并没有提前预设到,因此对于学生这种思维的误区非但不能加以指正,反而是一种应和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特点,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创新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思维方面,其所具有的独立性、发散性以及创新性等思维品质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不过,这些思维形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及时对学生的形象、逻辑思维等进行关注,对于学生求同存异以及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后者往往才更加重要,而对于这两方面的训练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虽然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分析和了解往往不够关注。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由表层逐渐向深层过渡,辅以恰当的提问,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送行》一文当中,描写了两个场景:理想的家庭送行以及尴尬的车站送行,在家庭送行当中,人们在家门前亲切而自然地送别好友,而在车站却无话可说,因此只好刻意制造话题,强颜欢笑、矫揉造作,只为让对方体会到自己的送别之意,从而引出教师对于学生关于送行意义的提问,通过学生不同方面的回答方式,让学生体味此文的主要思想。这种合理的提问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帮助学生消化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同时关注学生共、个性思维特点,培养思维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当学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时自会形成其独特的思维特点,而相关教师要及时地关注这种思维特性,对于其差异,在进行课程设计之时要充分考虑进去。然而,即便是在同一个年级甚至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其在性别、知识水平以及个性、见识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其思维特点的差异,表现出思维发展的状态不一等现象。然而,基于这一方面的差异,授课教师往往认识不足,关注程度不够,在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仍然以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例如,在《送行》一文当中,由于其所揭示的人性的特点较为深刻,因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文章所描写的内容产生共鸣,很容易理解到文章中心思想;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缺少这一方面的认知,无法切实感受到人性当中的那种虚伪和孤独,因此,实际的认知难免困难,出现一定的偏差也就情有可原了。针对这种现象,授课教师要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思维不同的学生进行训练,以此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总而言之,课程教学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以上几个方面只是课堂教学设计诸多内容中的一小部分。其实,要设计好一堂初中语文课,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笔者认为,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同时以适当的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当中学习,相信只有如此,教学设计才能够取得相当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偏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19-1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辩证思维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其独立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形成尚不够成熟,还处于不断优化进步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合理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才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希望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基于学生实际思维的发展现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思维的发展现状,授课教师要注意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改善,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观察当前的语文课堂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执教者往往不是立足于文本,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方面的活动,而往往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导致教学内容游离于文本之外且偏离教学重点。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不够了解,缺乏最基本的分析,并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未能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做好准备,当学生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偏差时,不能给予及时的指正和引导,反而抱以认同的态度,这不但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还有可能将其引入思想误区。
例如,当教师在对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送行》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作者通过送行想要表達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有学生可能会回答:为了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更加懂得珍惜朋友!继而,大家可能会觉得确实是这样,我们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教师自己细想后,觉得这位学生说得有道理,也给予赞同。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文章当中借送行,更多的是描述人性的虚伪与孤独,并不是真正的送行,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偏差。而该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思维偏差并没有提前预设到,因此对于学生这种思维的误区非但不能加以指正,反而是一种应和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特点,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创新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思维方面,其所具有的独立性、发散性以及创新性等思维品质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不过,这些思维形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及时对学生的形象、逻辑思维等进行关注,对于学生求同存异以及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后者往往才更加重要,而对于这两方面的训练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虽然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分析和了解往往不够关注。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由表层逐渐向深层过渡,辅以恰当的提问,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送行》一文当中,描写了两个场景:理想的家庭送行以及尴尬的车站送行,在家庭送行当中,人们在家门前亲切而自然地送别好友,而在车站却无话可说,因此只好刻意制造话题,强颜欢笑、矫揉造作,只为让对方体会到自己的送别之意,从而引出教师对于学生关于送行意义的提问,通过学生不同方面的回答方式,让学生体味此文的主要思想。这种合理的提问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帮助学生消化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同时关注学生共、个性思维特点,培养思维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当学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时自会形成其独特的思维特点,而相关教师要及时地关注这种思维特性,对于其差异,在进行课程设计之时要充分考虑进去。然而,即便是在同一个年级甚至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其在性别、知识水平以及个性、见识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其思维特点的差异,表现出思维发展的状态不一等现象。然而,基于这一方面的差异,授课教师往往认识不足,关注程度不够,在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仍然以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例如,在《送行》一文当中,由于其所揭示的人性的特点较为深刻,因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文章所描写的内容产生共鸣,很容易理解到文章中心思想;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缺少这一方面的认知,无法切实感受到人性当中的那种虚伪和孤独,因此,实际的认知难免困难,出现一定的偏差也就情有可原了。针对这种现象,授课教师要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思维不同的学生进行训练,以此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总而言之,课程教学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以上几个方面只是课堂教学设计诸多内容中的一小部分。其实,要设计好一堂初中语文课,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笔者认为,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同时以适当的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当中学习,相信只有如此,教学设计才能够取得相当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