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印记,永世流芳,值得传承。中学生更应是传承的主主力军,但诗歌鉴赏却是高考考生的拦路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学之路应该怎么走,值得大家去思考。本文从一线教学的实际出发,对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实施过程展开探索,以期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部分疑惑,探索普遍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诗歌画面感;诗歌建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高中语文教学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提升。《新课程标准》用核心素养来对语文教学的核心进行了重新定义,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的核心素养对高中语文的教与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更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古典诗歌教学大多被放在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中,有少部分放在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要让学生在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中学习,然后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有很大难度。历年的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都是考生的噩梦,得分率都不高。归根到底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到位,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面对有关古典诗歌的教学任务群,确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以期找到一些普遍性的教学方法。
一、现行高中古典诗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高中古典诗歌在“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还没有发生改变,固化的课堂形式还大量存在。教师还是想照搬教学参考书,将知识“填鴨式”地传递给学生。古典诗歌教学先讲诗歌背景,再讲诗歌大意,接着讲艺术手法,再讲主旨思想,最后联系高考讲解题技巧。这种讲授习惯,容易形成一种“自嗨”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学生方面的问题比教师更严重,课堂上听得不多,日常积累更少,课后的钻研基本没有。考试的诗歌九成都是首次接触的,学生想获得高分都难。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一共有25个。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12学分。可见,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很大。广大的高中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尤其欠缺,很多小学初中的语文都是背过来的。一上高中,面对语文核心素养大集合的诗歌考题,就只能举手投降了。
二、对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实施的几点积极思考
1.教师要降低身段,重新学习,重塑对古典诗歌的传承感
对于古代诗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说很熟悉,比如,对教材上的篇目;也可以说不熟悉,相对于存量超过七万首的唐诗宋词元曲来说,大多高中语文教师熟悉的只是一小部分,更不用说算上清诗和近现代作者所写的诗词了。这里也不是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去熟悉大部分的古典诗歌。诗词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其实,有一本儿童启蒙读本很适合教师去熟悉,那就是《唐诗三百首》。它的体量不大,解释通俗,教师阅读起来没有难度,也能为日常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它里面选的都是经典,读懂经典,触类旁通指日可待。
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要建立诗歌鉴赏的知识系统。我们要善于将读诗过程中积累的诗歌知识与高考的诗歌鉴赏要求相结合。一边组织教学,一边纵横联网,在经过一轮循环教学后完成知识组网,养成随时修补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师还要坚持读诗,保持语感。
2.建立诗歌画面感,让诗歌不再高高在上
笔者建议,读古典诗歌应明确一个观念:每一首古典诗歌都应该是一幅画。在教学过程中,优先指导学生用画面感来切入古典诗歌,无论是写人写事写景,每一首古典诗歌都可以想像成为一幅画或者是多个画面的组合。例如,骆宾王的《咏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者是白鹅戏水图,后者是边塞风光图与送别图的组合。这个观念其实在小学时就应该明确,画面感可以抵消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畏难心理,更可以提高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准确率,甚至可以判断诗文歌中蕴含的主旨。这是一个值得高中学生落实的细节。在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而不是翻译诗句。这就是运用了画面感来切入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效果比翻译诗句好得多。
3.明确古典诗歌也是古文,让学生不再走弯路
古典诗歌可以不高高在上,但也不能跌落成尘。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字数不多,即使是宋词,也是小令居多。它为什么会成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用最凝练的语言写尽了世间所有的情和事。所以,古文中有的技法,古典诗歌中全都会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雨”活用为“下雨”,“贫贱有此女,此始还家门”中的“贫贱”意为“贫贱之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春”意为“茂盛”……更不用说那些为了平仄而导致的语序变化了,这跟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类似。我们可以亲近它,但不能轻视它。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与古典诗歌形成互通,以详尽的文言文知识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4.注重诗歌建模,让学生逐渐形成系统性的诗歌知识
诗歌知识的建模,重指导轻包办。学生到了高中,要强调和引导他们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习的主动性、长期性、协作性来换取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诗歌知识的建模包括诗歌的分类、情感种类、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艺术手法六个方面。诗歌的建模一般采用零散时间、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先分散任务再汇总分享。但是,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切忌贪快贪多。笔者习惯每一次只进行一个方面的建模。例如,在高一学段,笔者会进行诗歌的分类、情感种类、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四个方面的建模,每6周为一个时间段。小组人人要动手,小组汇总组内分享,然后进行小组间汇总分享。教师指导修改后形成全班可用的文件。如,诗歌的分类,笔者会建议按题材来分,要求学生从初中、小学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子形成具体感知,再将高中教材中的诗歌进行分类。除了熟悉诗歌的分类,也需要初步熟悉教材。学生按题材建模完成后,可以按其它方向进行诗歌分类的建模。这一学段,笔者预留了4周的时间给学生。高二第一学期将诗歌的结构技巧、艺术手法按上述的过程进行建模,诗歌的知识系统就初步建立了。高二的下学段就可以打磨提纯形成自己的见解,随着学习的深入,日积月累,诗歌鉴赏所需的素养就基本具备了。
诗歌教学的相关工作应该从小学就开始,特别是诗歌画面感的建立。现在,高中语文教师成了“补锅高手”,工作量太大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如能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循序渐进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就能抽出手来大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不仅是为高考服务,更是为学生一生的文字运用筑下坚实的基础。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期待语文教学春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诗歌画面感;诗歌建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高中语文教学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提升。《新课程标准》用核心素养来对语文教学的核心进行了重新定义,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的核心素养对高中语文的教与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更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古典诗歌教学大多被放在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中,有少部分放在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要让学生在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中学习,然后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有很大难度。历年的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都是考生的噩梦,得分率都不高。归根到底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到位,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面对有关古典诗歌的教学任务群,确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以期找到一些普遍性的教学方法。
一、现行高中古典诗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高中古典诗歌在“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还没有发生改变,固化的课堂形式还大量存在。教师还是想照搬教学参考书,将知识“填鴨式”地传递给学生。古典诗歌教学先讲诗歌背景,再讲诗歌大意,接着讲艺术手法,再讲主旨思想,最后联系高考讲解题技巧。这种讲授习惯,容易形成一种“自嗨”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学生方面的问题比教师更严重,课堂上听得不多,日常积累更少,课后的钻研基本没有。考试的诗歌九成都是首次接触的,学生想获得高分都难。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一共有25个。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12学分。可见,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很大。广大的高中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尤其欠缺,很多小学初中的语文都是背过来的。一上高中,面对语文核心素养大集合的诗歌考题,就只能举手投降了。
二、对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实施的几点积极思考
1.教师要降低身段,重新学习,重塑对古典诗歌的传承感
对于古代诗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说很熟悉,比如,对教材上的篇目;也可以说不熟悉,相对于存量超过七万首的唐诗宋词元曲来说,大多高中语文教师熟悉的只是一小部分,更不用说算上清诗和近现代作者所写的诗词了。这里也不是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去熟悉大部分的古典诗歌。诗词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其实,有一本儿童启蒙读本很适合教师去熟悉,那就是《唐诗三百首》。它的体量不大,解释通俗,教师阅读起来没有难度,也能为日常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它里面选的都是经典,读懂经典,触类旁通指日可待。
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要建立诗歌鉴赏的知识系统。我们要善于将读诗过程中积累的诗歌知识与高考的诗歌鉴赏要求相结合。一边组织教学,一边纵横联网,在经过一轮循环教学后完成知识组网,养成随时修补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师还要坚持读诗,保持语感。
2.建立诗歌画面感,让诗歌不再高高在上
笔者建议,读古典诗歌应明确一个观念:每一首古典诗歌都应该是一幅画。在教学过程中,优先指导学生用画面感来切入古典诗歌,无论是写人写事写景,每一首古典诗歌都可以想像成为一幅画或者是多个画面的组合。例如,骆宾王的《咏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者是白鹅戏水图,后者是边塞风光图与送别图的组合。这个观念其实在小学时就应该明确,画面感可以抵消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畏难心理,更可以提高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准确率,甚至可以判断诗文歌中蕴含的主旨。这是一个值得高中学生落实的细节。在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而不是翻译诗句。这就是运用了画面感来切入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效果比翻译诗句好得多。
3.明确古典诗歌也是古文,让学生不再走弯路
古典诗歌可以不高高在上,但也不能跌落成尘。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字数不多,即使是宋词,也是小令居多。它为什么会成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用最凝练的语言写尽了世间所有的情和事。所以,古文中有的技法,古典诗歌中全都会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雨”活用为“下雨”,“贫贱有此女,此始还家门”中的“贫贱”意为“贫贱之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春”意为“茂盛”……更不用说那些为了平仄而导致的语序变化了,这跟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类似。我们可以亲近它,但不能轻视它。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与古典诗歌形成互通,以详尽的文言文知识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4.注重诗歌建模,让学生逐渐形成系统性的诗歌知识
诗歌知识的建模,重指导轻包办。学生到了高中,要强调和引导他们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习的主动性、长期性、协作性来换取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诗歌知识的建模包括诗歌的分类、情感种类、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艺术手法六个方面。诗歌的建模一般采用零散时间、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先分散任务再汇总分享。但是,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切忌贪快贪多。笔者习惯每一次只进行一个方面的建模。例如,在高一学段,笔者会进行诗歌的分类、情感种类、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四个方面的建模,每6周为一个时间段。小组人人要动手,小组汇总组内分享,然后进行小组间汇总分享。教师指导修改后形成全班可用的文件。如,诗歌的分类,笔者会建议按题材来分,要求学生从初中、小学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子形成具体感知,再将高中教材中的诗歌进行分类。除了熟悉诗歌的分类,也需要初步熟悉教材。学生按题材建模完成后,可以按其它方向进行诗歌分类的建模。这一学段,笔者预留了4周的时间给学生。高二第一学期将诗歌的结构技巧、艺术手法按上述的过程进行建模,诗歌的知识系统就初步建立了。高二的下学段就可以打磨提纯形成自己的见解,随着学习的深入,日积月累,诗歌鉴赏所需的素养就基本具备了。
诗歌教学的相关工作应该从小学就开始,特别是诗歌画面感的建立。现在,高中语文教师成了“补锅高手”,工作量太大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如能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循序渐进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就能抽出手来大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不仅是为高考服务,更是为学生一生的文字运用筑下坚实的基础。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期待语文教学春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