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空间……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领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科学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我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小学“苏科版”自然第十册第15课《动物的自我保护》为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设计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两堂课,我在两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开放的理念和心态。以四个“开放”来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营造氛围,搭建“舞台”。
一、探究时空的开放
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更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定格在课堂中。我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不能把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地点,更不能将上课和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自己周围的一些动物是怎样来保护自己的)带领学生开展实验(乌鱼的体色变化需要几天的时间,所以我上课一周前就带领同学开始了实验)。课后为学生留下了一些继续探究的问题和悬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可以继续查询浏览的网站,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在课堂外还有广阔的学习天地。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探究教学,学生已感觉到探究已不仅仅局限在短短的课堂上,一个主题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可以在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探究资源的开放
我没有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而是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这两节课我为同学们准备了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以及电子图片);课前搜寻了许多网站并将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制作了《动物的自我保护》网页,同时网页上还提供了许多相关网站的网址和一些超级链接,便于学生上课浏览寻找资料;另外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文字资料。内容资源的开放,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样学生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探究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从而将长期以来课本所充当的教学之本的角色,转移到教学素材上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三、探究途徑的开放
两堂课的大体教学设计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自由选择的,探究的途径是自由选择的,合作伙伴是自由选择的,汇报结论的成果形式是自由选择的……但探究的宗旨是明确的、一致的。两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说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了“此时无序胜有序”的境界。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经历自主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去领悟科学的本质,张扬学生的个性。这节课中教师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这课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习的过程、途径都是开放的,知识经验已不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后自行获得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四、探究结论及表述的开放
在教学过程中,我允许学生有不同角度的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有的同学提出:“保护色不仅仅用来保护自己,如蟒蛇它的体色是为了捕获猎物,便于袭击对手,隐藏自己。”我对这位同学独特的见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此一来许多同学也争着发表自己的“新见解”。
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所得,让结论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开放性,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统一答案、背诵固定结论的弊端。如,学生在小组汇报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时,有的用漂亮的简笔画,有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有的即兴自编了一个简短的情景剧……同学们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个个动物的保护方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又一高潮。我认为探究结论角度和表述形式的开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使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回顾这两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途径,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和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实验小学)
一、探究时空的开放
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更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定格在课堂中。我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不能把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地点,更不能将上课和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自己周围的一些动物是怎样来保护自己的)带领学生开展实验(乌鱼的体色变化需要几天的时间,所以我上课一周前就带领同学开始了实验)。课后为学生留下了一些继续探究的问题和悬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可以继续查询浏览的网站,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在课堂外还有广阔的学习天地。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探究教学,学生已感觉到探究已不仅仅局限在短短的课堂上,一个主题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可以在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探究资源的开放
我没有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而是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这两节课我为同学们准备了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以及电子图片);课前搜寻了许多网站并将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制作了《动物的自我保护》网页,同时网页上还提供了许多相关网站的网址和一些超级链接,便于学生上课浏览寻找资料;另外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文字资料。内容资源的开放,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样学生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探究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从而将长期以来课本所充当的教学之本的角色,转移到教学素材上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三、探究途徑的开放
两堂课的大体教学设计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自由选择的,探究的途径是自由选择的,合作伙伴是自由选择的,汇报结论的成果形式是自由选择的……但探究的宗旨是明确的、一致的。两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说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了“此时无序胜有序”的境界。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经历自主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去领悟科学的本质,张扬学生的个性。这节课中教师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这课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习的过程、途径都是开放的,知识经验已不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后自行获得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四、探究结论及表述的开放
在教学过程中,我允许学生有不同角度的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有的同学提出:“保护色不仅仅用来保护自己,如蟒蛇它的体色是为了捕获猎物,便于袭击对手,隐藏自己。”我对这位同学独特的见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此一来许多同学也争着发表自己的“新见解”。
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所得,让结论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开放性,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统一答案、背诵固定结论的弊端。如,学生在小组汇报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时,有的用漂亮的简笔画,有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有的即兴自编了一个简短的情景剧……同学们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个个动物的保护方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又一高潮。我认为探究结论角度和表述形式的开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使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回顾这两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途径,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和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