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尊重·超越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对此,有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走进了种种误区,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只有在认同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师生才能在品德课程的课堂里“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正确理解;合理重构;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58-04
  一、问题:是创造,还是想当然地使用教材
  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有不少教师走进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误区:有的违背了孩子认识事物的规律,有的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有的错误地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一:
  “秋天到了”(《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5课)“我眼中的秋色”
  教材呈现的是这样的教学思路:
  诵诗:捡起一片飘落的黄叶……(感受秋天的来临)
  观察:你知道从夏到秋有哪些变化?(感受秋天的来临)
  记录:我们一起来记录,看看天气有哪些变化?(探究季节变化的原因)
  提醒:秋天到了,早晚较凉,我们要注意及时加衣服哟!(健康生活)
  教材的内在逻辑是:首先引导学生直接感知秋天来临的自然现象;接着启发学生对天气情况作观察记录,实际上是探究秋天来临的表现——温度的变化是秋天来临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后借助因昼夜温差大而导致人易感冒的现象,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
  有一位教师对教材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
  讲述:康康熊感冒的故事;
  汇报:天气情况的观察记录;
  交流:从夏天到秋天的变化;
  朗诵诗歌:捡起一片飘落的黄叶……
  这个教学设计没有优化教学过程,违背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
  感冒四季都可能会发生,并不是秋天特有的现象;对天气的观察记录是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是对自然的探究,不是对秋天独有的感性认知。然而,其最后环节朗诵的诗歌,却反而使孩子对自然的探究从理性回到了最初的感性阶段,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
  只有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使用教材,教师才能真正地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
  二、探讨:教学过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新课标要求教科书实现的功能是“激活”,是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能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造血机能”。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呢?
  (一)正确理解,把准教材的基准点
  教材是教师用以教学的工具。教师使用这一工具跟工人、农民使用其工具不尽相同,工人、农民使用工具,无需跟工具中所包含的智能因素同构,教师则不同,教师必须以其智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教材同构,要先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才能用好这个工具。
  1.把握教科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充满着让孩子感兴趣的生活情趣。教师要把握教科书对孩子兴趣的关注,并从中挖掘出品德教育的因素。
  案例二: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与小动物”
  活动一:动物名称我来猜
  (1)模仿动物的样子、声音、动作,猜一猜。
  活动二:我和动物是朋友
  (2)介绍自己心中的动物明星。
  (3)分享与小动物相处的乐趣。
  (4)活动中,穿插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5)与小白兔的现场互动。
  学生喜爱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蚂蚁、蝈蝈、青蛙、小狗、小猫、小鸟、鱼、虾……这位教师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小动物。继而引导学生交流动物明星卡,分享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借助图片与视频资源和与小白兔的现场互动,既给学生补充了适合他们认知的各种动物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与珍惜之情。
  以兴趣为中心的教学,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的耐心,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独一无二的天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引导教师关注儿童的生活兴趣。教师要注意从儿童平常的生活情趣中挖掘教育资源或因素,提炼生活中的德育因子,开启他们品德发展的智慧。
  2.用心把准问题设计中蕴含的四维教学目标。
  任何教科书,都是教学目标特定内含的载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教学目标,蕴藏在每课的话题、范例或资源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或资源中的四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科书作为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
  案例三:《品德与生活》一年级
  上册第8课“下课了 放学啦”
  第一栏目的话题设计为:
  ①下课了,同学们应该做
  什么?你认为正确的,请在下
  图的圆圈里画“√”。
  ②你在课间做些什么?
  ③走!到操场上玩一玩!
  ■
  第一个话题侧重知识与技能。课间活动的时间应考虑上厕所一事,低年级儿童常常因只想着玩而忘了上厕所;跳皮筋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间活动,但选择在走廊里跳皮筋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第二个话题侧重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旨在让学生通过前面几组活动的辨析,重新整合以往的经验,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行为。   第三个话题则侧重行为与习惯的培养。教材用儿童话语引导孩子参与活动,这种引导性的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守秩序的好处,养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享受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3.寻找教材与孩子生活的联结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全文先后多次用上了“体验”这个词。教科书中大量的孩子生活情景和日常活动,旨在引领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丰富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找教材与孩子生活的联结点,紧扣教材进行体验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案例四: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游戏快乐多》
  活动回放:亲历游戏,体会规则
  师:瞧!老师这儿有一只篮球。小朋友,我们可以怎么玩?
  生:两个人共同用背夹着球往前走。
  师:小朋友,想不想玩?
  生:想!
  (学生进行游戏)……
  师:现在我宣布,这一队是冠军!
  生:不公平!我看到他们是用手扶着球走的。
  生:你们也用手扶了。
  师:小朋友,玩得开心吗?
  生:不开心。
  师:小朋友,玩“背挤球”游戏不能用手扶球,这就是游戏的规则。只有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我们才玩得开心。
  在过去的思品课中,教师更多的是告诉。比如以前执教这一课,教师会告诉学生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等等。而在本节课中,教师一开课就组织学生开展玩“背挤球”游戏。在初次尝试玩“背挤球”游戏时,由于没有提出基本要求,所以对于游戏的结果谁都不认可,结果未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当所有学生心生疑虑的时候,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适时地提问启发,使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什么叫“规则”。可见,这样的教学,学生所获知识是儿童在真实的游戏活动亲历中自己体会、认知的。
  生活是孩子品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因此,教师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和教科书主题的不同,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进行体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二)合理重构,发掘教材的生长点
  发掘教材的生长点,教师必须进行教材重构,没有重构,教材很难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和有效的教学工具。重构的必要性体现两点:一是体现在了解教材普遍性和教学对象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上。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就每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提出的话题、范例绝不可能涵盖它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此,教师必须要有对教学对象的实际了解,把握教育的“学问”。二是了解教材的相对固定性与教学的鲜活生成性之间的关系。教材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不可能随教学情景的变化而“自我生长”。但是,教学却应是随着生命状态而不断生成的。在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1.策略一:以教科书资源为引线,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从而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达成对教科书中的品德观点的内化。
  基于合理重构的需要,教师既要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引领学生把阅读教材与关注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德育所倡导的品德学习,其要诀之一就是要“关注生活”。
  例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编排的第三单元《成长乐园》:“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在二年级下册编排的第一单元“学做文明人”:“家里来了客”、“我随爸爸去做客”、“我跟妈妈看演出”、“我会打电话、看电视”;第四单元“我长大了”:“做事不拖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等,都是为了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养成教育。
  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学生把学习教材与“自我观察”、“关注生活”、“反省自己”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确定了日常生活中那些自己本来“不可以做”或者“做不到”、“做不好”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不可以做”或者“做不到”、“做不好”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细节1:不在卫生间的门和墙上留下低俗的语言,做一个高雅的人;
  细节2:看见公共场所乱扔的纸屑等垃圾,不要视而不见,而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随手捡起废纸扔进垃圾箱;
  细节3:不错过每天新闻,做一个关心世界的人;
  细节4:不顶撞家长,做一个孝顺的人;
  ……
  继而,颁布、实施班级《师生一日行为规范》,将这些公共领域里的品德要求贯穿于生活起居、日常礼仪、课堂表现、课间行为、人际关系等过程,创设一个师生认同的日常生活情境。师生置身其间,学生耳濡目染中,内化常规要求,养成行为习惯。
  这个案例启迪我们,学生对教科书的品德观点的内化,是依托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经验的“再经验”而实现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习教科书与关注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2.策略二:挖掘教科书中的活性因子,融入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对他们的品德建构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活性因子一般寓于教科书所设计的话题(或问题)和所呈现的活动情境、生活事件、案例中,以及所精选的道德谚语和经典名言及创设的留白中。
  例如,《我从哪里来》是苏教版·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的一个主题活动,要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向孩子提示生命的由来,促使孩子建立起科学、正确的生命观。在设计本活动时,笔者挖掘教科书中的活性因子,消除了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找到了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过程如下。
  师: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是谁告诉你的?   生:是妈妈。
  师:对!我们都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老师也同样是妈妈生的。那我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师:(结合fiash动画作生动描述)好多年前,我们的爸爸和妈妈相爱了,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家庭。有一天,爸爸在妈妈的身体里播下了好多种子。这些种子快乐地往前赶。其中,有一颗种子特别勇敢,拼命地游,把其他的小伙伴甩得远远的。他跑到了最前头,啪!一下子就闯进了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的肚子里安了家,慢慢长成了一个小人,啊,多勇敢的小种子啊!小朋友,那颗最勇敢的种子后来变成谁呀?
  生:(自豪地喊)我!
  师:对啊,就是你呀!你就是那颗最勇敢的种子。
  在讲解中,教师又用fiash动画展示了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从而活化了课程资源,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学生就这样轻松又快乐地掌握了。
  3.策略三:及时捕捉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使教学成果超越教科书的新奇效应。
  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设计又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为教学关注儿童的即时生活提供了平台。这个平台是需要我们去展开的,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
  例如,在一次品德课上,一名学生突然大喊:“我的同桌流鼻血了!”我疾步走过去,一边给那学生擦鼻血,一边说:“孩子们,教室是我家,现在我们的亲人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过来安慰那孩子;有的拿着拖把擦那同学流在地上的血迹;有的……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在这个“家”中感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真诚的关心。
  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孩子们即刻的真实生活,及时捕捉、开发和利用新生的课程资源,必能不断生成德育新空间,创造新奇的课堂效应,使课堂教学超越教科书。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同时指出:要“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只有在认同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师生才能在德育课堂里“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1]
  参考文献:
  [1]鲁 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6).
其他文献
摘 要: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中突发的状况,教师应从容面对,坦然接过学生抛过来的球,做巧妙生成的催化者,使数学课堂真正走向有效!  关键词:二年级教材;连加;连减;教学一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73-03 
摘 要:作业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缺乏多样性、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生活性,会影响到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效的作业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设计多样化形式的作业,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设计分层类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听说结合、创新类作业,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技能;设计中外文化对比类作业,加
摘要:构建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目前石家庄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模式,并结合其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构建石家庄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石家庄市;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背景;实践;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05-04
摘 要:通过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认识千以内的数”单元中《掷点写数》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体会掷点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随机性,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经历思考、猜测、判断和不断尝试后,感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掷点写数;数学活动;思维灵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
摘 要: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诵读、课中嵌入、课后运用经典美文,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优化语文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典美文;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16-03  经典美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
内容提要 本文从社会学方法论角度出发,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社会分层的讨论进行方法论反省。 本文并不就具体的社会分层文献进行细致梳理,而是以分类作为切入点来思考社会分层的前 提预设,尤其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比较市场制度和再分配制度下两类社会结构的差异对分层 标准的影响。本文稍后以雷克斯、摩尔于1967年提出的“住房阶级”为例,指出分类研究在 消费分层领域内的具体延伸。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分类 收入分层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关注学法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以往“包办”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对英语新知识的学习充满好奇心,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教师  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谈恋爱,
摘 要:品德课程的灵魂在于实现学生真实情感的体验,在体验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认同。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引发学生真切体验道德情绪与情感,获得真情的悟性与感知,获得成长的智慧与自觉。  关键词:品德课堂;情景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氛围;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41-03    小学《品德与生活》
内容提要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
摘要: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学,讲究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坚定学习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课;针对性;主动学习;兴趣;作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73-02  信息技术课对于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电脑就像个大玩具,用它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