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同行点评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课堂是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两活”创意课堂就是这个激情燃烧的舞场,热血浇注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2010年11月3日上午,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八年级年轻的语文教师朱江老师给我们展示了这个舞场、圣坛、草地。市学科带头人、丹徒区语文教研员颜家明,润州区教研员陆其勇主任参加了这次活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才进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面传出了深情纯厚的男中音的朗读声:“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是朱江老师在播放《有的人》的视频朗读。深情、专注、纯厚的朗读声飘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原本略有点吵杂的教室迅速安静了下来,学生都被这磁一般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腔调深深吸引了。听完后,朱老师趁势引导:“大家认为刚才的朗读好吗?好在哪里?”学生举手回答:“好,非常好,因为读得很有感情。”简单的导入,轻触心弦,轻松地进入了课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
  俗话说:对于诗歌教学,没有朗读声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朱老师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朗读能力的提升上,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艺术形象,要求读的正确、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由开始的视频朗读导入以后,朱江老师开始了他的大珠小珠错落之行。自由朗读,读通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此起彼落的读书声,溢满教室。“有不理解的字词吗?”“没有。”“好,下面我们请一位女同学朗读一下,大家欢迎。”热烈的掌声显示了学生学习《有的人》饱满的热情。
  三、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讲究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和作者对话,几轮朗读,几番理解,同学们对诗人在诗中赋予的强烈的感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喷薄欲出。此时朱江老师又给出了一个平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来理解课文。当我读到第 小节的时候,诗人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同时朱老师还打出了示例:“当我读到第1小节的时候,诗人突出了‘死’和‘活’两个字,因为第一个‘活’和‘死’表达了作者的鄙夷,第二个‘死’和‘活’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有了前面的朗读指导,有了示例的方向指引,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不是难事,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朱江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微微点头,到此显然是一节优质课了。情满课堂,智满全场。
  四、余音绕梁不绝耳
  这节课到此似乎该结束了,我们的评课老师也在自己的听课本上打上了“优秀”二字,朱老师却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请同学们看屏幕,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男生齐读。”“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女生再读。”朗朗的读书声穿过了窗户,飘出去很远很远……。“你能找到这首诗的关键词语吗?”“你可以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吗?”朱江老师浑厚的男中音似乎具有了魔力,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诗歌中的美,诗歌中的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里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里是生命成长的摇篮,这里是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当然,没有问题的课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课堂,毫无疑问,朱江老师的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语言不简练,诗歌分析有些破碎等,但是瑕不掩瑜,本堂课仍不失为一堂优质精品课。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如下观点: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今天依然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而领域课程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加强领域与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方能实现全面的和整体的教育。  一、
期刊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杜郎口旋风、洋思、永威,特别是西峡的三疑三探誉满天下,慕名求学的学生多,前去参观学习的领导与教师更多,推动着各地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凭借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所担任的本科——语文课程的改革,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是关键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着举
期刊
一、用课内阅读促进、带动课外阅读  初一年级刚开始时,利用课前15分钟举办一个“故事会”,刚开始由老师给学生读书、讲故事,在一段时间的熏陶和锻炼后,让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轮流讲故事。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故事会”,可是每次只有15分钟,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就戛然而止。心急的孩子就打听结果或问这本书在哪里;也有的孩子为了先读为快,赶紧找来书看。不爱看书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逐渐开始关注读书了。  我的
期刊
近年来,为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教育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班班通”工程。我校也从这项工程获益甚多,县教育局根据我校实际,给我校配置“班班通”设备10套,实现了“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这些设备的投入,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一、“班班通”设备的作用  1、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能靠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教学内容,以此
期刊
一百多年前,著名教育家韩愈在他的散文《师说》中这样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可见“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排在了受业、解惑之前。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之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气节、美好的品德,使他们自觉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是每一个语
期刊
鲁迅先生曾新奇地说,最早的纤夫在江边拉纤时喊出的号子是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接着便有了《诗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的经济繁荣将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在那个繁盛的时代,熟悉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大量的边塞诗……在眼前历数着这一切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确实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1.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期刊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了语文教学的彻底改革、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
期刊
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现以听某教师《丑小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拙见。  初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追求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
期刊
“一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两个转变”即由教师发问向学生提问转变,由教向学转变。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即教师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这其实是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式教学
期刊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有人说:“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也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然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全是高考模拟训练场,本来最具灵性、最有趣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