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感中学语文 教学
究竟什么是语感?
笔者比较赞同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感是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觉与反应,语言知识虽是语感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但它也是与人的观念、人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既有语言的因素,也有认识的情感因素,不仅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
一、把握文体,从词入手
语感是一种立体的感觉。语音准不准,用语当不当,句子通不通,这虽是语感较为浅层的一面,但它能反映出一个人语感的强弱。语感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从词语入手,因为语感的直接客体是语言文字。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抓住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词语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较有效果。
在记叙文中动词、形容词表现力最强,好多文章写得好,就是因为恰当地使用了动词、形容词。鲁迅的《百草园》中有这么一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里运用了“碧绿”、“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等形容词和“长吟”、“伏”、“窜”等动词,这些词语不仅写得具体细致,而且显得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然,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细细揣摩的词还很多,比如,副词、拟声词、代词等。
说明文、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往往体现在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上。如
“从西周到秦汉时期,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之一。”
(说明文《祖国的大豆》)
“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渐渐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能要求过急。”
(议论文《从三到万》)
两句中“主要”、“之一”、“一般地说”、“特别是”等词语都对句子的主要成分起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等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删留比较法”或“换词比照法”,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把握了各类文体,由词入句,由句至段、篇,然后结合各种文体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就容易了。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最好的思想。”事实正是如此,好的思想得用好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就是要提高语文水平。
二、扩展阅读,多思多问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如果一个学生从不涉及课外书,那么他的语感水平是浅层面的,扩展阅读、多思多问能使语感更上一层楼。当然,课外扩展阅读须在学生一定的阅读基础之上进行。笔者每学期规定学生读一本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书籍。在完成每篇文后练习之外至少提三个问题。一开始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提,有的能提问但提的问题比较肤浅,仅局限在字音、字义、段意、中心等。渐渐的,学生读多了,想多了,提的问题也多了而且质量较高,除对字、词、句提问外,范围更广了。有对标点符号作用的质疑,有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思考,也有对文章结构、内容、写法的深思,有的甚至敢对作者的作品大胆否定。笔者摘录了学生的两篇“提问”——
[读胡德斌的《父亲》]
(1)为什么老人原先想敲诈“她”几个,后来接到钱,却又犹豫片刻?
(2)为什么老人读“父亲”两个字时十分吃力?
(3)女大学生不是老人的女儿,文中最后一段,老人为什么说要把票给“女儿”?
[读毕淑敏的《紫色人形》]
(1)文中老大妈为什么要帮助这对青年男女,而且在别人都说老大妈倒霉的情况下帮助他们?
(2)为什么我揭开这块油布就像鉴赏一枚巨大的邮票?“巨大”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为什么说这是“紫色”人形,人烧焦了,应是“黑色”的,可不可以换成“黑色人形”?
(4)读了这篇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从以上“提问”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自己提问是培养语感的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读”和“问”过程中,学生必须“思”,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言为心声”,在这里,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三、讲练结合,触类旁通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正确、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近年来,中考文言的分值越来越高,高中文言篇幅渐渐增多。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如弦上之箭,势在必行。笔者在教文言时往往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一读、二讲、三想、四用。
读,指读顺、读准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文言语感。首先,学生自读找出难读之处,然后听老师读或听课文录音解决难读之处,接着跟读,目的是人人都会读,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其次,课外找一些文言篇目让学生读,只读不译并进行文言朗读比赛。可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成语小故事让他们自读,如《画蛇添足》、《叶公好龙》、《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等。
讲,指讲重点词解释、课文翻译。由于农村中学学生文言基础薄弱,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是教初一,几乎每篇详讲,务求字字句句落实。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及《词语手册》自译,然后由老师明确翻译,学生记录。过一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译,教师只适当点拨,继而让学生上台讲,学生教学生,轮流当老师。通过“读”“讲”两环节,学生文言语感能力就会相对提高。
想,联想之意。学了一定的文言篇目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教师讲授新课时经常联系学过的文言词句并督促学生加以归纳整理。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之效。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笔者讲到《捕蛇者说》的“弛然”,联系到《岳阳楼记》中的“萧然”,《醉翁亭记》中的“蔚然”“翼然”“杂然”,《桃花源记》中的“豁然”“俨然”“欣然”等。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笔者讲到《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从而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动“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总之,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越学文言语感能力越强。
用,移用之意,指用课内文言知识去理解课外文言文。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时,遵循教学规律,先易后难,文章由短而长,要求由低到高,从只要求解释几个词到翻译全文,进而简析短文。简析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去理解文章内容。可用以前读过的课外文言文,也可另外再选。比如学了《愚公移山》可迁移到《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等,学了《卖柑者言》可迁移到《赵人患鼠》。学了《张良奇遇》可迁移到《陈涉世家》(选段)。此外,针对有些文言语感强的学生,可指导他们提问。
总之,语感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感的重要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强训练,一定会使学生在语言的感知能力,思维的严密清晰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语感中学语文 教学
究竟什么是语感?
笔者比较赞同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感是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觉与反应,语言知识虽是语感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但它也是与人的观念、人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既有语言的因素,也有认识的情感因素,不仅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
一、把握文体,从词入手
语感是一种立体的感觉。语音准不准,用语当不当,句子通不通,这虽是语感较为浅层的一面,但它能反映出一个人语感的强弱。语感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从词语入手,因为语感的直接客体是语言文字。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抓住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词语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较有效果。
在记叙文中动词、形容词表现力最强,好多文章写得好,就是因为恰当地使用了动词、形容词。鲁迅的《百草园》中有这么一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里运用了“碧绿”、“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等形容词和“长吟”、“伏”、“窜”等动词,这些词语不仅写得具体细致,而且显得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然,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细细揣摩的词还很多,比如,副词、拟声词、代词等。
说明文、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往往体现在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上。如
“从西周到秦汉时期,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之一。”
(说明文《祖国的大豆》)
“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渐渐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能要求过急。”
(议论文《从三到万》)
两句中“主要”、“之一”、“一般地说”、“特别是”等词语都对句子的主要成分起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等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删留比较法”或“换词比照法”,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把握了各类文体,由词入句,由句至段、篇,然后结合各种文体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就容易了。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最好的思想。”事实正是如此,好的思想得用好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就是要提高语文水平。
二、扩展阅读,多思多问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如果一个学生从不涉及课外书,那么他的语感水平是浅层面的,扩展阅读、多思多问能使语感更上一层楼。当然,课外扩展阅读须在学生一定的阅读基础之上进行。笔者每学期规定学生读一本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书籍。在完成每篇文后练习之外至少提三个问题。一开始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提,有的能提问但提的问题比较肤浅,仅局限在字音、字义、段意、中心等。渐渐的,学生读多了,想多了,提的问题也多了而且质量较高,除对字、词、句提问外,范围更广了。有对标点符号作用的质疑,有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思考,也有对文章结构、内容、写法的深思,有的甚至敢对作者的作品大胆否定。笔者摘录了学生的两篇“提问”——
[读胡德斌的《父亲》]
(1)为什么老人原先想敲诈“她”几个,后来接到钱,却又犹豫片刻?
(2)为什么老人读“父亲”两个字时十分吃力?
(3)女大学生不是老人的女儿,文中最后一段,老人为什么说要把票给“女儿”?
[读毕淑敏的《紫色人形》]
(1)文中老大妈为什么要帮助这对青年男女,而且在别人都说老大妈倒霉的情况下帮助他们?
(2)为什么我揭开这块油布就像鉴赏一枚巨大的邮票?“巨大”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为什么说这是“紫色”人形,人烧焦了,应是“黑色”的,可不可以换成“黑色人形”?
(4)读了这篇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从以上“提问”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自己提问是培养语感的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读”和“问”过程中,学生必须“思”,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言为心声”,在这里,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三、讲练结合,触类旁通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正确、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近年来,中考文言的分值越来越高,高中文言篇幅渐渐增多。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如弦上之箭,势在必行。笔者在教文言时往往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一读、二讲、三想、四用。
读,指读顺、读准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文言语感。首先,学生自读找出难读之处,然后听老师读或听课文录音解决难读之处,接着跟读,目的是人人都会读,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其次,课外找一些文言篇目让学生读,只读不译并进行文言朗读比赛。可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成语小故事让他们自读,如《画蛇添足》、《叶公好龙》、《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等。
讲,指讲重点词解释、课文翻译。由于农村中学学生文言基础薄弱,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是教初一,几乎每篇详讲,务求字字句句落实。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及《词语手册》自译,然后由老师明确翻译,学生记录。过一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译,教师只适当点拨,继而让学生上台讲,学生教学生,轮流当老师。通过“读”“讲”两环节,学生文言语感能力就会相对提高。
想,联想之意。学了一定的文言篇目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教师讲授新课时经常联系学过的文言词句并督促学生加以归纳整理。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之效。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笔者讲到《捕蛇者说》的“弛然”,联系到《岳阳楼记》中的“萧然”,《醉翁亭记》中的“蔚然”“翼然”“杂然”,《桃花源记》中的“豁然”“俨然”“欣然”等。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笔者讲到《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从而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动“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总之,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越学文言语感能力越强。
用,移用之意,指用课内文言知识去理解课外文言文。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时,遵循教学规律,先易后难,文章由短而长,要求由低到高,从只要求解释几个词到翻译全文,进而简析短文。简析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去理解文章内容。可用以前读过的课外文言文,也可另外再选。比如学了《愚公移山》可迁移到《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等,学了《卖柑者言》可迁移到《赵人患鼠》。学了《张良奇遇》可迁移到《陈涉世家》(选段)。此外,针对有些文言语感强的学生,可指导他们提问。
总之,语感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感的重要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强训练,一定会使学生在语言的感知能力,思维的严密清晰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