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圣贤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是对自我获得特定环境下的成功有信心。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什么是本民族文化?本民族文化统称为中华文化,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持怀疑和误解的态度,因而丧失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信心。信心来自认知,文化自知才能达到文化自信,那么我们先走出自知的第一步——研读圣贤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认识圣贤,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圣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从三个角度来认识圣贤文化。
  1.从内涵上认识圣贤,不禁让人高山仰止
  什么是圣?“圣”的繁体字是由耳、口、壬三个字组成的。从三个部首所赋予的含义来看,圣人有如下内涵:第一,“耳”字是代表这个人有透彻的观察能力,耳眼通圆,心通万物,事理通达,对宇宙、人生做到通达明瞭。第二,“口”字表示这个人用口宣说真理,教育大众。第三,“壬”代表圣人虽然智慧很高,但待人从不傲慢,相反非常恭敬和谦卑,常以90度鞠躬示于人,站在大地上做众人的榜样。归纳起来,圣人有两大特征:第一,心通万物,事理通达,对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瞭;第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又言教,自己亲身做到后才去教育大众。如果只宣说而自己没有做到,这不是圣;或者自己做到却不能教育大众,也不是圣。如此严于律己的人,不禁让人高山仰止。
  2.从特质上认识圣贤,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提,要成为圣贤,需要修持七种品质:第一,谨慎。如履薄冰,严密周详的谨慎。第二,敬畏。如登高峰,慎终如始的敬畏。第三,恭敬。如做贵客,进退合度的恭敬。第四,精进。如泄瀑布,积极向前的精进。第五,素直。如光通透,连通万物的素直。第六,广大。如大草原,空虚无边的广大。第七,包容。如初混沌,无所不容的包容。成功修持拥有这七种品质的人,便是得道、明道的人,如伏羲氏、周文王、张良、诸葛亮、文天祥、刘伯温、于谦等,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强的静定功夫,身上往往体现这些特质:言语、行事谨慎;内心至纯至静,洞察透彻;待人接物,恭敬有礼;本性纯朴,厚道敦实;胸襟豁达,虚怀若谷;浑厚宽容、锋芒不显。得道之人,通常拥有两种能力:第一,化浊为清的沉静力;第二,破堕通变的创生力。拥有了这两种能力,人就会“神”起来。“神”,实质就是人,是圣贤中的圣贤,如诸葛亮等,是何等自律、纯粹、高尚、低调和有过人的智慧,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3.从宏观上认识圣贤,不禁让人引以为荣
  打开古圣贤名册,我们发现,中华圣贤如天上繁星,多不胜数。他们的发明创造,其文明的程度举世无双。从宏观上可概括: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属于上古时代,距今五千多年。他发明八卦,既奠定了易经的基本理论,又奠定了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还发明了古琴;炎帝奠定中药理论、发明农具;黄帝武力统一各部落,奠定礼乐、衣冠、国家、中醫、文明制度;尧奠定王道仁政、部族和谐理论,开创禅让制;舜奠定以孝治国的理论;禹治大水;皋陶法圣,与尧舜禹称为上古四圣;周文王奠定周文明,写易经卦辞;周武王讨伐商纣,建立周朝,写易经爻辞;周公继承尧舜禹夏商周历代先王的智慧,建立了华夏史上最完备的礼乐、典章、文明制度,辅佐周武王开创了国祚800年的周朝。还有万圣先师鬼谷子、智圣先师诸葛亮、兵圣先师孙子(孙武、孙膑),他们的成就,影响深远,至今无人超越。其它各领域也有人成圣成贤,才学之圣辈出:如酒圣杜康、画圣吴道子、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慧圣东方朔、武圣关羽、史圣司马迁、文圣欧阳修、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曲圣关汉卿、情圣唐伯虎、李煜;诗圣杜甫、词圣苏轼、李商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圣贤辈出,有佛家圣人释迦牟尼、道家圣人老子、庄子;儒家有五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他们创造的中华文明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中最核心的东西,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民族命脉,让国人引以为荣。
  二、走近圣贤,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1.从圣贤文化的高度看,值得学习和传承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圣贤文化处于什么高度?中央党校伦理学教授刘余莉曾这样说:只要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古圣贤的成就,不能说后人无法超越,但很难超越。如老子的《道德经》,传承久远,不仅对中国文化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化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对涵养各国精英的核心素养作用很大,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年真谛。”《孙子兵法》,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至今仍然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教材。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从圣贤文化的高度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从圣贤的工匠精神看,值得学习和借鉴
  为什么古圣贤能创造登峰造极之文明?是他们修炼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打造一件好家具,必先有好的工具。同样道理:人要成为大师级人物,先把利欲之心清静下来。古人云:“利令智昏,欲令智昏。”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去追求名和利,必然会被名利和欲望所牵引,就会变得越来越愚蠢。刘余莉教授曾解析说:“试看看湖面的水与周边的事物,只有当风平浪静时,湖水才能客观地映照湖边的事物。而人心就像湖面的水,当一个人大悲、大喜时,看问题必然不够客观、透彻。”由于古圣贤强调修心立德,遵循大道,清心寡欲,淡薄名利,以潜下心来发明创造。   3.从圣贤对后世影响看,值得学习和弘扬
  古圣贤,可以说是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他们能洞察人性和宇宙天地之道,把智慧、文明融汇在《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中。国学是每个中国人的生命之学。诸子百家,无论哪家,其智慧都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怕只受任何一家的影响,气质也会与众不同,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人会充满自信。美国的基辛格、德国的施宾格勒、日本的大桥武夫等精英,他们都喜爱中国的圣贤文化,尤其对《鬼谷子》一书十分感兴趣,研读后受益匪浅。基辛格在他写《中国论》多次提到中国优越的传统文化精神。现在有些欧洲人言行举止像中国人,具有中国人的脊梁骨和精气神,是因为他们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圣贤文化教化之故。当有人问俄国大文豪、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世上哪位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时,他回答说:“受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巨大。”他曾说:“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孔子,而主要是老子。”可见,圣贤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三、抛离圣贤,人会欠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无独有偶,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提出“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跨世纪难题。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都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道命题,需要我们破解。
  《凤凰周刊》的主编邓康延在翻开民国老课本后,发现了几册民国课本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用很大,让他明白“什么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老邓发现民国的课本有四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既注重私德教育,也注重公德培养。二是理念先进:无虚伪说教,无空洞口号,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都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三是文字优美。既质朴、又自然。四是上有信念,下有常识。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批判、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我国出现了断层现象。古人云:“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自小抛离圣贤文化教育,就无法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核心的文化基因,等同没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长大后便会丧失中国人的精气神和脊梁骨,欠缺了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有人说,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四、研习圣贤,增强文化自信以圆复兴之梦
  圣贤文化,是道德之源、智慧之源、力量之源、和谐之源、幸福之源,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是每个家庭和睦兴旺的法宝,也是从古到今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在民族复兴之梦的路上,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内容、传播载体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全面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才能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自从2014年教育部印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但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教给学生,或开展一些民俗、技艺、非遗活动。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徐健顺教授认为:这种不是国学教育,而是“作孽”。什么是传统文化教育?徐健顺教授说:“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是世界观、人生观、精神、思想、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精神教育。”教育部长陈宝生说:“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传统文化不进校园,中国人的重心就会漂。”近五年来,我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有计划、有系统坡把华夏三观、家国天下观、修齐治平的人生路径、伦理道德、孝道文化、中华礼仪文化、耕读劳动观和四韵八雅的审美观等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最核心的文化,帮助学生传承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否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要实现文化自信,研读圣贤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春秋)老子.道德经[M].李若水,译.中国华侨出版社.
  [2](美国)亨利·基辛格.中国论[M].胡利平,林华,杨韵琴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
  [3]徐健顺.国学教育,别作孽![J].教师博览.
  [4]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OL].https://www.csdp.edu.cn/article/4696.html.
其他文献
【摘要】借鉴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精华,一方面解决课堂教学中有效课堂德育的问题,二方面是解决如何把儒家思想引入德育课堂并提高其实践操作性的问题,三方面对区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交加以整合并成为完备的校本课程的需要。有鉴于此,我校开展了“传承儒家思想,弘扬时代精神的创新研究”,并已顺利结题。本文就该项研究工作过程的有益尝试进行论述。  【关键词】传承;儒家思想;弘扬;时代;精神  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摘要】培养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问题能够启发思维,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通过问答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导向;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对打开高中生的物理科学思维极有裨益。所谓问题导向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启示学生思考的
【摘要】随着我国越来越富强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里,家长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评价当中审美能力已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幼儿是祖国的栋梁,要细心爱护。为了努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观,本文针对幼儿的审美特点及审美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幼儿;审美能力;培养;重要性  一、审美的特点  1.比较注重外在美  幼儿比较
【摘要】写作在小学英语学习中难度最大,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率较低。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和现状,然后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最后用实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英语写作教学中是如何运用的。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英语;写作教学  一、概述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各个级别的目标是指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把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学校美术课堂,让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资源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东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将当地古民居开发成小学水墨画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古民居建筑艺术的欣赏、利用水墨画进行写生和创作,可促进学生水墨
【摘要】课外阅读走进课程,有助于让课外阅读在学生中扎根,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时间,应准确把握课外阅读在实践中的基本定位,依据实际情况实施课外阅读策略;依托教材、植根课堂、多元评价让主题阅读扎根课程。本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作了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运用;闲适阅读;主题阅读  “得法于课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是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体现,其中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同时也为学校德育活动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学校要进行科学构建、认真计划、有序开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本文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出学校德育活动体系构建的四个原则:构建与目标相统一的原则、传承与发展相切合的原则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的重要作用。著名的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  竖笛是一种经济耐用的小型吹奏乐器,有着固定音高,指法简单易学且携带方便的特点。吹竖笛可以锻炼学生手指和小脑的灵活性,特别是中学生中有很多不愿意张嘴唱歌的学生,学竖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習兴趣,有效辅助学生掌握音高音准,提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需要具备四大核心素养——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并建议改变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方式,提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过程。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地理研学旅行将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观察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价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小学数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成为了现今的重点,也激发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