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生在做小说阅读题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常出现偏差,有时甚至对主题的理解也离文意万里。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阅历浅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忽视了小说中隐含信息材料的充分使用。只要学生在阅读时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活动,从不同角度细心揣摩和思考隐含信息材料,一定会扫除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瞄准社会环境描写,挖掘“隐含信息”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自然要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每部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通过对小说的相关创作背景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洞悉文章主题。
创作背景既包括社会概况、时代特点等大背景,还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等。因此,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特定时代、作家个人特定经历的产物。社会环境描写恰恰就是对创作背景的最好反映,它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做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时代背景。阅读小说时,若能联系文本的社会环境描写,也容易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例如,阅读鉴赏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雪地上的天竺葵》一文时,开头写道:“在简陋的农家小屋里一个酗酒成性的庄稼汉在大吵大闹。他妻子好言相劝,想让他安静下来。他老拳一挥把妻子打到过道上,吓得孩子们四散跑开了。醉汉开始寻找能打碎的东西,可是,屋子里的家什都已被打破砸烂了。庄稼汉怒气难平……忽然他看到窗台上摆放着天竺葵。天竺葵栽种在一个铁锅里……庄稼汉窜到窗台前,抓起铁锅向窗外扔出去……”可是小说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天竺葵遭逢缺水受冻,散落雪地、置身峡谷、叶子被吃的厄运。学生在阅读时很难理解小说主题。我在讲解时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主人公“庄稼汉”的处所、处境描写:小说只用一个“简陋”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庄稼汉日子的贫寒与穷苦。学生马上就想到本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就明白了本文写天竺兰的遭遇实际在写以“庄稼汉”为代表的底层人们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社会生活,理解本文的主题。
二、关注情节结构技巧,寻找“隐含信息”
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技巧如下: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其中对比、衬托、铺垫、突转都能起到表现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优秀的小说无一例外都要不同程度运用这些技巧。
例如,在鉴赏分析秦之欣的小说《惹祸的大巴车》时,文中主人公“县委书记夫人清嫂”的形象是个反面人物,但很容易把她看成温柔体贴的正面形象。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作者在情节叙述上的对比的技巧:平时清嫂回娘家乘坐县政府事务局派的车,到村口无人处偷偷下车。而在县领导班子推荐副厅级干部时,清嫂大摇大摆乘坐大巴车回娘家,想为丈夫的晋升增加支持率。在这一对比中,就表现出这个县里的“第一夫人”世故圆滑,富有心机。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反腐及廉政建设的艰难。对比叙述中显示了作者的匠心。
三、联系关键语句,探寻“隐含信息”
在小说中,除去大量的人物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叙述外,还有一些抒情议论句和描写句也包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有特色的句子往往是我们准确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创作目的的突破口,我们要认真体味它们的言外之意。
紧扣文中的议论句,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例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段的两个议论句:“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沙皇专制统治不被推翻,腐朽的思想不被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短小的议论却富有深意。
重视小说文末的描写句,也有益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旨。例如: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雪地上的天竺葵》一文的结尾下写到:“不过,他再也没有碰那只栽种着西红柿的破铁锅。”就因为这句对主人公举止的描写的话,一下就让我对本文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心情沉重一下子变得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主人公庄稼汉代表着的底层人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社会生活压迫下,并未被彻底压垮,使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反而他们却珍惜眼前的食物,同时也袒露出对未来生活一缕希望。为此我觉得本文作者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启示读者不要对社会现实绝望,要关爱底層百姓。看似一句照应前文情节的描写实在是含义蕴藉。
小说阅读最忌不能深刻。若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善于抓住小说中的“隐含信息”的材料分析、探究,一定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理解小说主旨,帮助我们准确答题,更能启发我们对社会生活进行思考。
一、瞄准社会环境描写,挖掘“隐含信息”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自然要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每部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通过对小说的相关创作背景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洞悉文章主题。
创作背景既包括社会概况、时代特点等大背景,还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等。因此,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特定时代、作家个人特定经历的产物。社会环境描写恰恰就是对创作背景的最好反映,它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做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时代背景。阅读小说时,若能联系文本的社会环境描写,也容易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例如,阅读鉴赏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雪地上的天竺葵》一文时,开头写道:“在简陋的农家小屋里一个酗酒成性的庄稼汉在大吵大闹。他妻子好言相劝,想让他安静下来。他老拳一挥把妻子打到过道上,吓得孩子们四散跑开了。醉汉开始寻找能打碎的东西,可是,屋子里的家什都已被打破砸烂了。庄稼汉怒气难平……忽然他看到窗台上摆放着天竺葵。天竺葵栽种在一个铁锅里……庄稼汉窜到窗台前,抓起铁锅向窗外扔出去……”可是小说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天竺葵遭逢缺水受冻,散落雪地、置身峡谷、叶子被吃的厄运。学生在阅读时很难理解小说主题。我在讲解时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主人公“庄稼汉”的处所、处境描写:小说只用一个“简陋”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庄稼汉日子的贫寒与穷苦。学生马上就想到本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就明白了本文写天竺兰的遭遇实际在写以“庄稼汉”为代表的底层人们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社会生活,理解本文的主题。
二、关注情节结构技巧,寻找“隐含信息”
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技巧如下: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其中对比、衬托、铺垫、突转都能起到表现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优秀的小说无一例外都要不同程度运用这些技巧。
例如,在鉴赏分析秦之欣的小说《惹祸的大巴车》时,文中主人公“县委书记夫人清嫂”的形象是个反面人物,但很容易把她看成温柔体贴的正面形象。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作者在情节叙述上的对比的技巧:平时清嫂回娘家乘坐县政府事务局派的车,到村口无人处偷偷下车。而在县领导班子推荐副厅级干部时,清嫂大摇大摆乘坐大巴车回娘家,想为丈夫的晋升增加支持率。在这一对比中,就表现出这个县里的“第一夫人”世故圆滑,富有心机。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反腐及廉政建设的艰难。对比叙述中显示了作者的匠心。
三、联系关键语句,探寻“隐含信息”
在小说中,除去大量的人物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叙述外,还有一些抒情议论句和描写句也包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有特色的句子往往是我们准确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创作目的的突破口,我们要认真体味它们的言外之意。
紧扣文中的议论句,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例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段的两个议论句:“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沙皇专制统治不被推翻,腐朽的思想不被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短小的议论却富有深意。
重视小说文末的描写句,也有益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旨。例如: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雪地上的天竺葵》一文的结尾下写到:“不过,他再也没有碰那只栽种着西红柿的破铁锅。”就因为这句对主人公举止的描写的话,一下就让我对本文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心情沉重一下子变得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主人公庄稼汉代表着的底层人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社会生活压迫下,并未被彻底压垮,使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反而他们却珍惜眼前的食物,同时也袒露出对未来生活一缕希望。为此我觉得本文作者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启示读者不要对社会现实绝望,要关爱底層百姓。看似一句照应前文情节的描写实在是含义蕴藉。
小说阅读最忌不能深刻。若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善于抓住小说中的“隐含信息”的材料分析、探究,一定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理解小说主旨,帮助我们准确答题,更能启发我们对社会生活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