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下的坚守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树纷纷落叶了,步道上,落上厚厚一层。环卫工人打扫着,发出“哗”“哗”“哗”的声响。树上还落下一些豆子一样的东西,紫黑色,踩一下,地上便印上墨点,这是樟籽。今春落下的这些樟籽儿,没人踏践,扫过之后,地面干净,往年的这个时候却不行。步道上干干净净,但阒寂无人。不一会儿,一辆大车轰轰隆隆开过来,载着像大炮一样的东西,向樟树上喷洒水雾,水雾中饱含浓浓的药味儿,樟树又纷纷飘落一些东西,地上又撒了一层。环卫工埋怨几句,又扫一阵。戴着口罩,额上沁满了汗水,戴的是那种过时的纱布口罩,平时扫地防尘用的,环卫工说:全城的药店,都销售一空了,没有买到一只。我答应给环卫工送些。我准备充足,刚听到疫情爆发,就买了上百只。环卫工是为这片小区两栋楼服务的。今年的春天分外不同,弥漫着未知和忧伤的氛围。
  从正月初一始,我就在这片樟树下值守了,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樟树高高耸耸,与浮云相齐,有遮天蔽日的气势。它们也是哨兵,与我们一起站岗。两栋楼,八个单元,98户人家。在两栋楼的几个出入口,搭起帐篷,牵上电线,借来居民的简易桌椅,也算安营扎寨了。天气仍然很冷,春天延迟了,还是冬天的气象。樟树并沒有避风挡雨。下雨了,雨水都落在帐篷上,猛烈地击打着,帐篷摇摇欲坠,一股风来便东倒西歪。即使出太阳了,也只有星星点点的光,恍惚印在帐篷的顶端,像一把细菌撒在上面。鸟雀来得少了,偶尔一两只混在一起,不是鸣叫就是打架。两只小狗在樟树下,天天追逐一阵子,又狗吠几声。其余都悄无声息,如果还有,那就是喷雾器消毒喷洒的声音,几乎天天消毒。有一天晚上,我和一位志愿者为两栋楼消毒,药水配浓了,都中了毒,第二天难受之极,躺了一天,嗓子拉风箱一样,呼哧呼哧。疫情起初,爬楼梯,入户登记,测体温,我们这些志愿者虽然口罩、眼镜、手套都戴上,全副武装,仍心存恐怖,生怕遇到感染者。居民也恐怖,敲门不应,拒绝测量,有的打开门,匆匆应付,害怕我们是传染者,恐惧已从心中传到了眼神。有几天,我像一个“特务”,晚上行动,对着两栋楼八个单元,用手机拍照,观察哪户人家有灯光,哪户人家黑灯熄火。看到灯光亮堂,心里便踏实些,没有串门儿,没有外出,如果哪户人家没有灯光,心中便有疑虑,或惴惴不安,搜寻电话,一一问询,人在何处,是否外出,或是否隔离。一颗心都悬到嗓子眼儿了。特殊时期,人与人的“疑心”被激活了。
  天天关注居民的动态,频繁入户,天天测体温,每户的情况才了然于胸。居民们也才慢慢释然。室内惭惭有了生机,有了电视的声音,不过关心的都是新闻。也传出了钢琴清脆美妙的乐曲,还是有乐观主义者的。孩子们蹲在电脑前,或者拿着手机,老师们在网上授课。近两月的时间,都盯着巴掌大的屏幕听课。孩子们的眼睛受苦了。全城的超市、药店和所有门店都关闭,家家户户慢慢学会了网上买菜、购物,超市用车配送到住宅楼下。其他的车都停下来,超市的车辆倒是日夜奔忙。人口多的,天天买菜,人口少的,隔三差五。两栋楼建了个微信群,素不相识的人,都在群里认识了,在群里报体温、说平安。有的在家里待久了,也在群里发几句牢骚,有的回响几句,有的一声不吭。有的家里没体温计,没口罩,没消毒液,在群里诉求,我和志愿者们备上这些送上门去。我希望每个人呆在家里,与世隔绝。有的人出来晒晒太阳,也被劝回到室内,有人骂我两句,我把愤怒压住,有时也悄悄地顶撞几句。我感到抱歉,是我“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当我们失去了自由的时候,才知道自由的可贵啊。春节前来做客的,喜气洋洋而来,原本只想待两天,结果做了一个多月的客人,宾客长嘘短叹,主人强装欢颜。皆万般无奈啊。谁料到会封城呢。也有半夜起来,趁执勤人员打个盹儿,偷偷跑了出去,步行十几个小时,长途跋涉,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口,回到他们的村庄;也有的披星戴月,从村庄走回县城。一场特殊的大事,上演了无数痛苦而又生动的故事。
  一天深夜,居民都睡了,窗户黑了。我和几个志愿者下了决心,想千方,设万计,弄来了三卷铁丝网,沿着樟树将两栋楼围了起来,好在这些樟树为我们竖好了天生的桩子,围起来简单。多个口子堵死了,只留了一个通道。原有的帐篷也撒掉几个,只需支一个了。这样就减少了值守人员。志愿者都冻坏了,感冒了好几个,隐忍着,不咳嗽出来,怕别人听见。如果与疫情打持久战,得保存实力。围网是悄然行动。如果在众目睽睽下围网,是多么难堪。夜深人静,楼上无人知晓,第二天,看到生米做成熟饭,最多骂我们几句。我们等待骂声四起吧。奇怪,没有。有人说,城就封了,还怕你们围铁丝网?多走几步,绕行就行了,早就应当这样,少受些苦寒。
  白天,樟树与我们同伴,夜晚也是,樟树像一排巨人,矗立在两楼的外围和我们的帐篷之上,一切都是静谧的,好像什么大事都没有发生。楼上的人家,偶尔送来水果,送来开水,还偶尔送来夜宵和暖手暖脚的东西,送来温暖。好多好多的日子,我们披裏着大衣,坚守阵地,与寒冷、与疫情斗争,护卫着平安。
  撤走帐篷的那天,与已经熟识的居民们,会恋恋不舍。对这排樟树,更要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告别。
  选自“中国作家网”
其他文献
诺邓,源起于一口盐井。  诺邓,扬名为一只火腿。  而我只钟情于它的旧。  在荒寂的山岭间,诺邓的出现有些突兀,像一只鹰张着黑色翼翅从天外飞来。  车窗外掠过一座座山岭,令人视力疲乏,正当昏然欲睡时,一个房屋密集、绿树掩映的村落突然跃入眼帘,灰黑的屋脊、飞扬的檐角、土红的墙壁,无一不陈旧黯淡,无一不喑哑肃穆,却一律散发出非同凡俗的气场。  据统计,云南诺邓目前完好保留有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
亲是谁?谁是亲?最初网络上出现这种称呼,我第一感觉不能接受,随便叫亲,太狎昵了。可网络不管什么狎昵不狎昵,热词兴起,瞬间扫荡三百六十行,不管你是否接受,微信发来,纷纷叫你亲:书店银行面包店理发店药店化妆品店乃至陌生广告,你只有无奈了。好在虱子多了不痒,慢慢也就习惯。不料后来,却对亲有了新感觉:首先,亲简便,就一个字,再也不用揣度对方是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呢,还是叫大哥大姐师傅同志,一言以蔽之;亲,倒
早晨刚醒,就听见手机微信在响,我晓得这是朋友在传有关疫情。掀开被子起身,趿着拖鞋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看见了窗外那张通红的笑脸,这便是曙光,无论人间风起云落,它总是笑着给人世希望。看见那一轮红日,我心安然,有它升起,这人世间便难藏黑暗,再黑的天,也有亮堂的时候。  打开微信,是今天一早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出的公告,逐项往下看,眼光落在我家乡咸宁市一栏上,差一点跳了起来。  我腊月二
韩国电影《寄生虫》从剧情上说,应以“那场大雨”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大雨之前,豪宅的主人朴社长、朴太太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多惠和多颂外出度假,为小儿子多颂过生日。而留守在家的女佣忠淑毫无顾忌地招来丈夫金基泽、儿子金基宇和女儿金基婷,主人一般地尽情挥霍着短暂“上流社会”的生活体验。其实,在金家四人中,忠淑是最后一个进入朴家的。在此之前,先是基宇受朋友敏赫之托接替出国留学的敏赫,为金家女儿多惠进行英语辅
虽然离开多年了,但我一到冬天,还是怀念家乡的土炕,怀念土炕的热炕头。  我更知道,热炕头是要续火添柴的,半夜还要起来加一层柴末末,俗称煨的。年轻人是没问题的,父母亲年迈了,怎能让他们半夜起来呢?所以近年来,我一到冬天就把父母亲接到郑州,让他们享受暖气。  父母亲长期生活在老家,生活习惯很难和城里人一致,所以我将新买的一套房子让父母亲住,我把生活必需品备齐,每天去看他们一次。  父母亲很满足,特别提
庚子年正月,为避疫情,居于家中足不出户。下厨,煮青菜,豆腐皮,肉炒香菇,吃得津津有味。午饭后习字,写一幅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句之由来,是唐代的一位高僧,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年轻时,就与僧众一起“出坡”,從不间断。所谓“出坡”,即是在寺院干农活。百丈禅师倡导的是以农禅为生活,这当然会很辛苦,但他每日都是亲自劳动,不避苦累。后来百丈禅师年纪渐渐大了,每天依然跟大家一起上山下地,自耕自食。弟
荞麦播撒在西贝山村的东坡,早上醒来,男人提着裤子,女人端着尿盆上茅厕的时候,一眼就望见了那一道一道颜色,荞麦花开,家家户户的炊烟开始升腾起充满脂气的薰味来。就在几个月前,地里还是满目金黄的小麦呢。小麦收割不久,人们便撒上了荞麦。其实,在农民的心里,荞麦算不上一年的主口粮,但祖上说了:“有粮没粮,存荞麦几担。”祖上还说了,光绪三年,是荞麦延续了西贝山村的烟火。荞麦生长期短,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能借
立春前后,垄里开始耕作了。水牛拖着沉甸甸的犁具,垂头奋力向前。铁铧掀开沉睡一个冬天的水田,草腥气和着泥土味扑面而来。农人尾随其后。这时,田埂上常有几个孩童在挖荠菜。与犁田的农人一体,成为民俗画。  荠菜是皖西人暮冬至春时的节令菜。走在乡野间,时不时见几个小孩拿把挑铲或者小锄头,挎着筐箩,蹲在地上挑荠菜。荠菜有大小多种,故乡所生者甚小,一丛丛紧钉在地上,只能从土中将它们连根挑起,抖去泥土,放入篮子里
我的家乡在北方,秋去冬来,候鸟纷纷远去。冬天的北国,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肃杀景象。然而有一种鸟却无比顽强地对抗着严寒,从容不迫地生活着。它就是———麻雀!麻雀嘴短而粗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早些年,农家还都是土房,麻雀就以锐利的嘴巴为工具在檐头攒土做窝,生儿育女,一年又一年,待得悠闲而惬意。麻雀不畏严寒侵袭,每天一大早,东方的天际才见一缕曙色,他们就耐不住寂寞,纷纷钻出窝来,在树上飞来飞
紅姑娘别名红灯笼、灯笼果、挂金灯等,学名酸浆。红姑娘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药食草本野生水果。《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中记为:酸浆苫塞、清肺治肝、咽喉肿痛、热咳能安。  红姑娘的记忆,最开心的事就是那次去儿时伙伴小芳家玩。  我在小芳的院子里看花,看菜,看草,看蝴蝶翩跹,看麻雀飞起落下,看不远处青黛的南山像龙一样静卧,看高高的蓝蓝的天。院子没围墙,我们的叫闹声常常惊得从院前路过的大人跑来瞅瞅,看到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