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园内有一座教堂,名为纪念教堂(Memorial Church)。其高耸入云的顶端,令人印象深刻。教堂存在的本身,自然会令人想到哈佛与宗教的关系。
但这座纪念教堂历史并不长,迄今不过80余年。这座教堂与一战有关。时任校长洛威尔(Abbott Lawrence Lowell,任期1909-1933)把要建设一座新的教堂的想法和建一座战争纪念馆的想法合二为一。为此,哈佛开辟了一片空地,即今天的三百周年广场(Tercentenary Theatre),并在这里建设这座纪念教堂。纪念教堂建成于1932年,373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疆场的哈佛学子的名字镌刻在纪念教堂的内部。迄今为止,这里已经成为哈佛精神的象征。周而复始,教堂的钟声每天都会响起,人们也会在每个周日的时候,到这里来做礼拜。
然而,哈佛并非是一所宗教学校。如果稍微对哈佛的历史做一点探究,我们大概能够看到在哈佛的发展中,她是如何从一所与宗教密切相关的学校,走下神坛而成为一所现代性的研究型大学。当然,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即便是简述,也很难说清哈佛长达数百年的演变过程,因此,我试着从几个历史节点及其相关事件,以及几个历史人物及其作为出发,力争看出哈佛的发展脉络,或许有助于我们对哈佛的进一步认识。
第一个历史节点是1636年,即哈佛建立的年代。当年,大约有17000名清教徒迁移到新英格兰地区,正是这些人中的一些传教士意识到为尚未建国的这片土地培养神职人员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了一所“新学院”,这就是不久以第一位捐助者的名字命名的哈佛大学。由此可见,哈佛在成立之时,就是一所神学院,一所宗教学校,其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年轻的牧师。那个时候所能阅读的书籍,大概就只有圣经了,因此,人们所学习的无非就是深入研讨和对这一经书进行阐释。
众所周知,第一批移民者来到美国的理由,就是因为缘起于宗教纠纷的宗教迫害。因此,在接下来较长的一段岁月中,由于哈佛校长所持的不同宗教立场,不同的宗教主张,以及对待异教信徒的做法,自然也在校内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第二个历史节点是1692年,当时英克里斯·马瑟(Increase Mather)成为了哈佛校长,他是把基督教作家的作品引入哈佛的第一人,而且在伦理学的课程上进行讲授。值得注意的是,在哈佛的早期,哈佛所在地剑桥对于哈佛给予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而当地的清教徒牧师也直接监管学校。但到了1700年的时候,哈佛已经开始强大了,反过来开始资助和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包括公共卫生、开放道路、建立教堂和学校等。换句话说,早在18世纪的时候,作为高等院校,哈佛就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了。
第三个历史节点是1708年,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世俗的校长面世,他就是约翰·李维立特(John Leverett)。其实,早在马瑟1701年不再担任校长之后,哈佛就已经开始处于一个长期的宗教与自由主义的斗争之中。而李维立特上任后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保持了哈佛的独立性,特别使哈佛免受任何一种主流宗教学派的影响。这一点,对后来哈佛的走向至关重要。
第四个历史节点是1810年。从1810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在这123年的历史当中,所有哈佛校长均属于一神论派(Unitarians)。所谓一神论者,即认为上帝为一人,而非三位一体者。一神论派一般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liberals)。他们接管哈佛后,不仅领导哈佛完全走向世俗,也使美国高校向着世俗化方向快步迈进。从此,高校中开始有了一些社团组织,人们也开始利用兴起的印刷媒体而对各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公开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1846年,路易斯·阿加西(Louis Agassiz)开始在哈佛和纽约同时开设自然史的讲座。其研究方法是理想主义的,把美国人视为是神圣的大自然的参与者,有能力理解智性的存在(intellectual existences)。他对科学的观察与人的直觉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哈佛的世俗化进程。
第五个历史节点是从1830到1870年的40年,这是哈佛私有化的一个过程。那时的哈佛更加发达了,当年在哈佛监管机构中的那些教派组织人员以及公职人员,逐步由来自波士顿地区的上层实业家与专业社团中的人员来担任,哈佛更多地接受私人捐助,也开始走上精英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段时间内,哈佛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在美国高校中独树一帜,无人可以匹敌。据史料记载,到1850年的时候,哈佛总资产已经是耶鲁的三倍。从那时起,人们已经开始因为哈佛良好的社会声誉而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哈佛来读书,并以此为傲。
第六个历史节点是1869年到1909年,即哈佛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艾略特(Charles Eliot)执掌哈佛期间。他把基督教从哈佛的课程设置中剔除出去,代之以学生的自我指导(self-direction)。从本质上说,虽然艾略特是美国高等教育世俗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但其动力并非是世俗化本身,而是其深受超验主义一神论教的影响。在此期间,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等人的学说强调人的尊严与人性的价值、个人探究真理的权利与能力等。
正是在艾略特校长治校期间,哈佛作为一所更加开明和民主大学的声誉,已经远超普林斯顿或者耶鲁了。在1870年,哈佛有了第一位非裔美国人的毕业生。7年之后,美国高等法院的第一位犹太裔大法官,也从哈佛法学院毕业。这些都是当时其他的美国高校做不到的。
第七个历史节点是20世纪初。在这个时间段内,哈佛的国际声誉日渐高扬,其捐助基金增长更加迅速,优秀的教授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哈佛也更加地趋之若鹜,人数激增。有趣的是,在1920年代,一位耶鲁的毕业生哈克尼斯(Edward Harkness)因为未被母校重视,从而将1200百万美元捐献给了哈佛,从而帮助哈佛像牛津大学那样建立了寄宿制度。在此之后,耶鲁才开始重视这位毕业生,也接受了他的资助,同样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第八个历史节点是在柯南(James Bryant Conant)任校长的20年间,即1933-1953年。柯南校长重振了哈佛的学术创新精神,也再次确立了哈佛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声誉。柯南将高等教育视为青年才俊成长的机遇,因此竭力招募有志的青年学子到哈佛来学习。1943年,柯南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即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应该着重通识教育。两年之后,哈佛为此所发布的通识教育的相关报告,成为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宣言。
由以上八个历史节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哈佛由宗教而步入世俗的发展简史。到今天为止,哈佛鼓励学生批评性地介入现实生活中除了宗教之外的方方面面。有人甚至为此而感到痛心疾首。也有文章称,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妨害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也与哈佛追求真理的宗旨不相一致。但这样说,其实并不准确,现在的哈佛只是不再受单一的宗教的影响罢了,而在校内以及有关课程中,其宗教特色是多元并存的,几乎看得到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
在查阅哈佛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哈佛从一开始就对学生所设定的高标准和对学生学术水准的严要求。无论是1642年的“哈佛规则”,还是1700年的“哈佛学院法则”,都指向了高标准的学术水准。那时的学生不仅需要牢记在后来比如19世纪都难以想象的宗教规则,而且要能够阅读拉丁文原文的旧约与新约,并能够富有逻辑的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这也许是为什么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也要有学生放声朗诵拉丁文的传统吧。
由此管窥,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哈佛所以有今天,绝非因为她有着将近400年的历史,而是因为其一以贯之的高水平严要求,才有了今日的世界声誉。
但这座纪念教堂历史并不长,迄今不过80余年。这座教堂与一战有关。时任校长洛威尔(Abbott Lawrence Lowell,任期1909-1933)把要建设一座新的教堂的想法和建一座战争纪念馆的想法合二为一。为此,哈佛开辟了一片空地,即今天的三百周年广场(Tercentenary Theatre),并在这里建设这座纪念教堂。纪念教堂建成于1932年,373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疆场的哈佛学子的名字镌刻在纪念教堂的内部。迄今为止,这里已经成为哈佛精神的象征。周而复始,教堂的钟声每天都会响起,人们也会在每个周日的时候,到这里来做礼拜。
然而,哈佛并非是一所宗教学校。如果稍微对哈佛的历史做一点探究,我们大概能够看到在哈佛的发展中,她是如何从一所与宗教密切相关的学校,走下神坛而成为一所现代性的研究型大学。当然,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即便是简述,也很难说清哈佛长达数百年的演变过程,因此,我试着从几个历史节点及其相关事件,以及几个历史人物及其作为出发,力争看出哈佛的发展脉络,或许有助于我们对哈佛的进一步认识。
第一个历史节点是1636年,即哈佛建立的年代。当年,大约有17000名清教徒迁移到新英格兰地区,正是这些人中的一些传教士意识到为尚未建国的这片土地培养神职人员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了一所“新学院”,这就是不久以第一位捐助者的名字命名的哈佛大学。由此可见,哈佛在成立之时,就是一所神学院,一所宗教学校,其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年轻的牧师。那个时候所能阅读的书籍,大概就只有圣经了,因此,人们所学习的无非就是深入研讨和对这一经书进行阐释。
众所周知,第一批移民者来到美国的理由,就是因为缘起于宗教纠纷的宗教迫害。因此,在接下来较长的一段岁月中,由于哈佛校长所持的不同宗教立场,不同的宗教主张,以及对待异教信徒的做法,自然也在校内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第二个历史节点是1692年,当时英克里斯·马瑟(Increase Mather)成为了哈佛校长,他是把基督教作家的作品引入哈佛的第一人,而且在伦理学的课程上进行讲授。值得注意的是,在哈佛的早期,哈佛所在地剑桥对于哈佛给予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而当地的清教徒牧师也直接监管学校。但到了1700年的时候,哈佛已经开始强大了,反过来开始资助和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包括公共卫生、开放道路、建立教堂和学校等。换句话说,早在18世纪的时候,作为高等院校,哈佛就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了。
第三个历史节点是1708年,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世俗的校长面世,他就是约翰·李维立特(John Leverett)。其实,早在马瑟1701年不再担任校长之后,哈佛就已经开始处于一个长期的宗教与自由主义的斗争之中。而李维立特上任后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保持了哈佛的独立性,特别使哈佛免受任何一种主流宗教学派的影响。这一点,对后来哈佛的走向至关重要。
第四个历史节点是1810年。从1810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在这123年的历史当中,所有哈佛校长均属于一神论派(Unitarians)。所谓一神论者,即认为上帝为一人,而非三位一体者。一神论派一般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liberals)。他们接管哈佛后,不仅领导哈佛完全走向世俗,也使美国高校向着世俗化方向快步迈进。从此,高校中开始有了一些社团组织,人们也开始利用兴起的印刷媒体而对各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公开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1846年,路易斯·阿加西(Louis Agassiz)开始在哈佛和纽约同时开设自然史的讲座。其研究方法是理想主义的,把美国人视为是神圣的大自然的参与者,有能力理解智性的存在(intellectual existences)。他对科学的观察与人的直觉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哈佛的世俗化进程。
第五个历史节点是从1830到1870年的40年,这是哈佛私有化的一个过程。那时的哈佛更加发达了,当年在哈佛监管机构中的那些教派组织人员以及公职人员,逐步由来自波士顿地区的上层实业家与专业社团中的人员来担任,哈佛更多地接受私人捐助,也开始走上精英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段时间内,哈佛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在美国高校中独树一帜,无人可以匹敌。据史料记载,到1850年的时候,哈佛总资产已经是耶鲁的三倍。从那时起,人们已经开始因为哈佛良好的社会声誉而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哈佛来读书,并以此为傲。
第六个历史节点是1869年到1909年,即哈佛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艾略特(Charles Eliot)执掌哈佛期间。他把基督教从哈佛的课程设置中剔除出去,代之以学生的自我指导(self-direction)。从本质上说,虽然艾略特是美国高等教育世俗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但其动力并非是世俗化本身,而是其深受超验主义一神论教的影响。在此期间,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等人的学说强调人的尊严与人性的价值、个人探究真理的权利与能力等。
正是在艾略特校长治校期间,哈佛作为一所更加开明和民主大学的声誉,已经远超普林斯顿或者耶鲁了。在1870年,哈佛有了第一位非裔美国人的毕业生。7年之后,美国高等法院的第一位犹太裔大法官,也从哈佛法学院毕业。这些都是当时其他的美国高校做不到的。
第七个历史节点是20世纪初。在这个时间段内,哈佛的国际声誉日渐高扬,其捐助基金增长更加迅速,优秀的教授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哈佛也更加地趋之若鹜,人数激增。有趣的是,在1920年代,一位耶鲁的毕业生哈克尼斯(Edward Harkness)因为未被母校重视,从而将1200百万美元捐献给了哈佛,从而帮助哈佛像牛津大学那样建立了寄宿制度。在此之后,耶鲁才开始重视这位毕业生,也接受了他的资助,同样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第八个历史节点是在柯南(James Bryant Conant)任校长的20年间,即1933-1953年。柯南校长重振了哈佛的学术创新精神,也再次确立了哈佛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声誉。柯南将高等教育视为青年才俊成长的机遇,因此竭力招募有志的青年学子到哈佛来学习。1943年,柯南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即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应该着重通识教育。两年之后,哈佛为此所发布的通识教育的相关报告,成为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宣言。
由以上八个历史节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哈佛由宗教而步入世俗的发展简史。到今天为止,哈佛鼓励学生批评性地介入现实生活中除了宗教之外的方方面面。有人甚至为此而感到痛心疾首。也有文章称,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妨害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也与哈佛追求真理的宗旨不相一致。但这样说,其实并不准确,现在的哈佛只是不再受单一的宗教的影响罢了,而在校内以及有关课程中,其宗教特色是多元并存的,几乎看得到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
在查阅哈佛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哈佛从一开始就对学生所设定的高标准和对学生学术水准的严要求。无论是1642年的“哈佛规则”,还是1700年的“哈佛学院法则”,都指向了高标准的学术水准。那时的学生不仅需要牢记在后来比如19世纪都难以想象的宗教规则,而且要能够阅读拉丁文原文的旧约与新约,并能够富有逻辑的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这也许是为什么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也要有学生放声朗诵拉丁文的传统吧。
由此管窥,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哈佛所以有今天,绝非因为她有着将近400年的历史,而是因为其一以贯之的高水平严要求,才有了今日的世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