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获取其思想和方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小学生的“还原”思维和数学学习兴趣,感悟学习数学的思想。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数学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应体现其发展性,为小学生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做准备。小学学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小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一、引导学生规范地“说”,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在概念叙述中准确地“说”。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本质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精确、简练、逻辑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如讲到奇数、偶数时,可说:7是奇数、14是偶数。但讲到约数、倍数时便不能说7是约数、14是倍数,而应说:7是14的约数,14是7的倍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表述时决不能满足于学生说出大体意思,而应加强学生对概念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指导。
2、在推理过程中逻辑地“说”。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用到分析推理的方法,而逻辑性是推理的生命,以推理的形式来训练学生“说”的逻辑性是个好途径。如: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长650米的水渠,已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40米,剩下的要用9天修完,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在解答这道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去分析题中数量关系:(1)要求平均每天修多少米就要先知道什么?(剩下多少米和修的天数)。(2)要求剩下多少米就要先知道什么?(这条水渠共长多少米和已经修了多少米)。(3)要求已修多少米就要先知道什么?(原来每天修多少米和已经修了多少天)。经过这样的分析后,引导学生完整有条理地说一遍,再让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已知平均每天修40米,修了5天,便可求出已经修了多少米;把水渠的总长减去已修的长度,便是剩下未修的米数,便可求出每天修多少米了。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上逐步达到环环相扣,逻辑清晰,而且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
3、教给方法,完整地“说”。“完整地说”就是用数学语言把意思讲清楚,讲完整。小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伴 随知识范围的不继扩大和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时,教师要循序渐进。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式子进行复述,注重数学术语的使用。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着去说完整话,如:“要求……就要知道……”,“因为……所以……”,“根据……可以知道……”,“先……接着……再……最后……”等句式,让学生在说完整的初始阶段去套用,这对训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述的要求,不仅要完整,还要准确精当,富有条理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化知识冲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种种问题情景,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第10册“怎样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1)1/4,1/7:(2)2/5,2/15;(3)4/25,4/11;(4)37/100,37/90
揭示学生计算结果:
(1)1/4=0.25 1/7=0.142……
(2)2/5=0.4 2/15=0.133……
(3)4/25=0.16 4/11=0.363……
(4)37/100=0.37 37/90=0.411……
通过观察上面的结果,学生发现,每题的第1道小题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第2道小题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提问: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却不能呢?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决定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关键在分母。接着让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并做出结论。
三、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学生的“还原”思维
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其萌发数学意识,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真正喜爱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首先我发给学生三对用方格纸剪好的三角形(每对都是两个全等三角形,有锐角的,有钝角的,有直角的),先让学生数出每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他们的面积,并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看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边操作边填写表1。
操作完成后,启发学生对照表格进行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有什么联系?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为什么这样求?“底×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本堂的教学线索是:
求△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 ↓已会
底×高÷2 ← 底×高
教学时教师只有重视了过程教学,才能有效提供给学生思维的线索,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自觉进行一系列的“还原”反应,学生思维的“还原”反应的结果会高于原来的思维水平,是学生思维的再创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学习的方法。
四、将数学知识再现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实际,若能将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去用数学,使数学知识严密的科学性、内在的联系性与广泛的应用性紧密结合,进而使数学知识内化,使学生真正喜爱数学。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的思想。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把从电视新闻中转录下来年 1999年抗洪救灾时的一段录像作为本课的导入。
1999年我国人民抗洪战胜了洪灾,请看一段数据: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1666亿元,约占国内总产值的2%,面对洪灾带来的损失,我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拼搏,确保了8%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人民抗洪救灾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作用,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接着从这段录像中把出示的两个百分数2%、8%抽像出来,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发生的过程,使死的书本知识“活”化为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数学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应体现其发展性,为小学生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做准备。小学学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小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一、引导学生规范地“说”,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在概念叙述中准确地“说”。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本质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精确、简练、逻辑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如讲到奇数、偶数时,可说:7是奇数、14是偶数。但讲到约数、倍数时便不能说7是约数、14是倍数,而应说:7是14的约数,14是7的倍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表述时决不能满足于学生说出大体意思,而应加强学生对概念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指导。
2、在推理过程中逻辑地“说”。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用到分析推理的方法,而逻辑性是推理的生命,以推理的形式来训练学生“说”的逻辑性是个好途径。如: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长650米的水渠,已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40米,剩下的要用9天修完,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在解答这道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去分析题中数量关系:(1)要求平均每天修多少米就要先知道什么?(剩下多少米和修的天数)。(2)要求剩下多少米就要先知道什么?(这条水渠共长多少米和已经修了多少米)。(3)要求已修多少米就要先知道什么?(原来每天修多少米和已经修了多少天)。经过这样的分析后,引导学生完整有条理地说一遍,再让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已知平均每天修40米,修了5天,便可求出已经修了多少米;把水渠的总长减去已修的长度,便是剩下未修的米数,便可求出每天修多少米了。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上逐步达到环环相扣,逻辑清晰,而且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
3、教给方法,完整地“说”。“完整地说”就是用数学语言把意思讲清楚,讲完整。小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伴 随知识范围的不继扩大和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时,教师要循序渐进。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式子进行复述,注重数学术语的使用。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着去说完整话,如:“要求……就要知道……”,“因为……所以……”,“根据……可以知道……”,“先……接着……再……最后……”等句式,让学生在说完整的初始阶段去套用,这对训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述的要求,不仅要完整,还要准确精当,富有条理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化知识冲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种种问题情景,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第10册“怎样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1)1/4,1/7:(2)2/5,2/15;(3)4/25,4/11;(4)37/100,37/90
揭示学生计算结果:
(1)1/4=0.25 1/7=0.142……
(2)2/5=0.4 2/15=0.133……
(3)4/25=0.16 4/11=0.363……
(4)37/100=0.37 37/90=0.411……
通过观察上面的结果,学生发现,每题的第1道小题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第2道小题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提问: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却不能呢?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决定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关键在分母。接着让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并做出结论。
三、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学生的“还原”思维
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其萌发数学意识,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真正喜爱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首先我发给学生三对用方格纸剪好的三角形(每对都是两个全等三角形,有锐角的,有钝角的,有直角的),先让学生数出每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他们的面积,并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看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边操作边填写表1。
操作完成后,启发学生对照表格进行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有什么联系?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为什么这样求?“底×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本堂的教学线索是:
求△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 ↓已会
底×高÷2 ← 底×高
教学时教师只有重视了过程教学,才能有效提供给学生思维的线索,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自觉进行一系列的“还原”反应,学生思维的“还原”反应的结果会高于原来的思维水平,是学生思维的再创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学习的方法。
四、将数学知识再现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实际,若能将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去用数学,使数学知识严密的科学性、内在的联系性与广泛的应用性紧密结合,进而使数学知识内化,使学生真正喜爱数学。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的思想。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把从电视新闻中转录下来年 1999年抗洪救灾时的一段录像作为本课的导入。
1999年我国人民抗洪战胜了洪灾,请看一段数据: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1666亿元,约占国内总产值的2%,面对洪灾带来的损失,我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拼搏,确保了8%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人民抗洪救灾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作用,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接着从这段录像中把出示的两个百分数2%、8%抽像出来,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发生的过程,使死的书本知识“活”化为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