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初中教育学科中最为重要的必修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多侧重于数学理论的讲解、解题思路的介绍,课堂性质仍然与“灌输式”课堂相近,长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逻辑思维、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将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基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以及案例,就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展开分析,以期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问题
一、 前言
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与应用的核心支撑,也是初中数学教育最为本质的目的。所谓逻辑思维,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期间,通过事物的概念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判断,并在推理的基础上反映事物本质的过程。逻辑思维要求人们在分析事物时有条理、有根据,并最终得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同样如此,要达到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必须加强对学生分析事物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逻辑思维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对此,笔者总结教学经验,通过查阅文献,提出几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二、 教师辅助“提问”,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多以被动式形式学习知识,通过理解课本内容、聆听教师讲解、作业强化等途径学习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这种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學习任务,但并不一定能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恰恰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学生里,能对教材案例、数学问题独立思考、提出质疑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先由教师辅助“提问”,为学生的聆听和理解打开另一条路,使其能意识到原有的理论还存在其他漏洞、可能或者解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目的。教师的辅助提问,应是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一种“代替式”反问,即暗示学生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使学生反省、深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另一种途径。这种“代替式”反问应介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间,避免问题太简单学生产生不屑心理,同时也避免问题过难超出学生认知范围,从而使得“辅助提问”形同虚设。
例如,在“可能性与概率”一章的学习中,计算“抛硬币”概率时,课本上的解释通常是“硬币共有两面,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因此,抛出硬币为正面的概率为12,反面也为12。”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首先确定学生的观点,作出“你们认为这句话对吗?”的提问;若学生肯定回答,则进一步提出“如果我抛了10次硬币,但有8次出现了正面,这种情况会发生吗?”;部分学生可能若有所思:这类情况的确可能发生,但此时抛出正面的概率就不是12,这是否证明原理论是错误的呢?若学生对原理论的正确性作出了不确定的回答,则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你认为哪个地方出现了其他可能性?”;由此使得学生对原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并搜集证据为自己的观点佐证。这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三、 小组合作探讨,提供“问题孵化平台”
在教师辅助“提问”初具成效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渐渐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具备一定程度独立思考的能力。此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思考、解决的能力,教师还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问题孵化平台”。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只有“一家之言”的情况下,通常难以存在争议,也就不存在问题;而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则可能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而有待思考、解决的问题也会日益增多。因此,开展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清并清晰表达自身观点,也有利于其在聆听其他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质疑。
在小组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多种解题方法的或者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问题;既要保证与教学目的紧密相连,又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基础上提升其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提出“找到让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等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学习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角形的组成特点——三角形由边、角组成,激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入手展开小组合作探索分析。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理解角度、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分工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问题也会较多;此时,教师不过多干涉,学生的依赖心理将削弱,这也有利于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回归理论构架,从“元认知”入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理论是数学学科产生以及发展以来已经形成的一个庞大、科学、较为稳定的规则体系;其在阐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强化其逻辑思维的目的,还应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理论、数学思路的构架,从“元认知”入手,使其进一步了解自我认知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及其利弊,并最终完成自我提升和发展。笔者认为,要回归数学理论构架,应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完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作为回顾、复习课堂进行实践。例如,教师可使学生在完成某一数学问题的解答后,对解答思路进行总结;学生对某一单元的数学理论进行“思维导图”的描写等。例如,在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动态图形式,展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继而提出问题“已经学习过点在不断变化位置时,会在圆内、圆上与圆外,那么基于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结合以上两者的关系,能否类推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三个关系是如何判定出来的呢?”结合一点动态发散,构建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构知识网络。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进一步应用数学理论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并对数学始终保留着兴趣与好奇心。也只有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充分利用既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鹏鹏.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2016(05):32.
[2]刘岩玲.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2017(07):39.
作者简介:
方炼,贵州省铜仁市,贵州省铜仁市坝黄逸夫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问题
一、 前言
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与应用的核心支撑,也是初中数学教育最为本质的目的。所谓逻辑思维,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期间,通过事物的概念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判断,并在推理的基础上反映事物本质的过程。逻辑思维要求人们在分析事物时有条理、有根据,并最终得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同样如此,要达到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必须加强对学生分析事物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逻辑思维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对此,笔者总结教学经验,通过查阅文献,提出几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二、 教师辅助“提问”,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多以被动式形式学习知识,通过理解课本内容、聆听教师讲解、作业强化等途径学习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这种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學习任务,但并不一定能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恰恰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学生里,能对教材案例、数学问题独立思考、提出质疑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先由教师辅助“提问”,为学生的聆听和理解打开另一条路,使其能意识到原有的理论还存在其他漏洞、可能或者解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目的。教师的辅助提问,应是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一种“代替式”反问,即暗示学生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使学生反省、深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另一种途径。这种“代替式”反问应介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间,避免问题太简单学生产生不屑心理,同时也避免问题过难超出学生认知范围,从而使得“辅助提问”形同虚设。
例如,在“可能性与概率”一章的学习中,计算“抛硬币”概率时,课本上的解释通常是“硬币共有两面,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因此,抛出硬币为正面的概率为12,反面也为12。”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首先确定学生的观点,作出“你们认为这句话对吗?”的提问;若学生肯定回答,则进一步提出“如果我抛了10次硬币,但有8次出现了正面,这种情况会发生吗?”;部分学生可能若有所思:这类情况的确可能发生,但此时抛出正面的概率就不是12,这是否证明原理论是错误的呢?若学生对原理论的正确性作出了不确定的回答,则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你认为哪个地方出现了其他可能性?”;由此使得学生对原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并搜集证据为自己的观点佐证。这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三、 小组合作探讨,提供“问题孵化平台”
在教师辅助“提问”初具成效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渐渐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具备一定程度独立思考的能力。此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思考、解决的能力,教师还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问题孵化平台”。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只有“一家之言”的情况下,通常难以存在争议,也就不存在问题;而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则可能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而有待思考、解决的问题也会日益增多。因此,开展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清并清晰表达自身观点,也有利于其在聆听其他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质疑。
在小组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多种解题方法的或者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问题;既要保证与教学目的紧密相连,又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基础上提升其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提出“找到让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等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学习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角形的组成特点——三角形由边、角组成,激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入手展开小组合作探索分析。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理解角度、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分工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问题也会较多;此时,教师不过多干涉,学生的依赖心理将削弱,这也有利于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回归理论构架,从“元认知”入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理论是数学学科产生以及发展以来已经形成的一个庞大、科学、较为稳定的规则体系;其在阐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强化其逻辑思维的目的,还应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理论、数学思路的构架,从“元认知”入手,使其进一步了解自我认知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及其利弊,并最终完成自我提升和发展。笔者认为,要回归数学理论构架,应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完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作为回顾、复习课堂进行实践。例如,教师可使学生在完成某一数学问题的解答后,对解答思路进行总结;学生对某一单元的数学理论进行“思维导图”的描写等。例如,在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动态图形式,展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继而提出问题“已经学习过点在不断变化位置时,会在圆内、圆上与圆外,那么基于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结合以上两者的关系,能否类推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三个关系是如何判定出来的呢?”结合一点动态发散,构建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构知识网络。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进一步应用数学理论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并对数学始终保留着兴趣与好奇心。也只有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充分利用既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鹏鹏.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2016(05):32.
[2]刘岩玲.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2017(07):39.
作者简介:
方炼,贵州省铜仁市,贵州省铜仁市坝黄逸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