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诵读,积累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更加准确、细腻和真切。现在的语文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教师要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这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譬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二、领悟、分析,深化语感
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笔者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此时,教师只要巧妙地点拨,就能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联系生活,内化语感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
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其中所表达的人性美。
四、激发想象,丰富语感
读者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就是想象力。可见,想象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多个图景:一是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二是戌边战士所处的苦寒的环境;三是军中宴饮的场面;四是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而体会作者的几种不同的心境。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
一、加强诵读,积累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更加准确、细腻和真切。现在的语文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教师要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这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譬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二、领悟、分析,深化语感
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笔者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此时,教师只要巧妙地点拨,就能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联系生活,内化语感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
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其中所表达的人性美。
四、激发想象,丰富语感
读者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就是想象力。可见,想象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多个图景:一是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二是戌边战士所处的苦寒的环境;三是军中宴饮的场面;四是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而体会作者的几种不同的心境。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