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诵读,积累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更加准确、细腻和真切。现在的语文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教师要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这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譬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二、领悟、分析,深化语感
  
  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笔者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此时,教师只要巧妙地点拨,就能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联系生活,内化语感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
  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其中所表达的人性美。
  
  四、激发想象,丰富语感
  
  读者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就是想象力。可见,想象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多个图景:一是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二是戌边战士所处的苦寒的环境;三是军中宴饮的场面;四是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而体会作者的几种不同的心境。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要。班主任是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由于社会、家庭、学生等方面原因,初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家长疏于对子女管教,致使一部分初中学生难以管理,班主任往往疲于奔命,班务缠身,农村初级中学的班主任越来越难当、越来越没有老师愿
期刊
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不同。“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这就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更要具备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综合素质。    一、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1、中职教师必备的知识素质  ⑴爱岗敬业、宽
期刊
我在从事教育工作中体会到:一个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爱之深,知之切,导之以微,喻之以理”,才能教育好学生,改变后进生的面貌。下面谈谈自己对后进生转化的一些方法:    一、坚持按儿童的特点教育后进生    我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感到儿童有好动、好新、好奇、好问、好仿、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对他们与教育要求相违的行为因势利导,使之向积极方面发展。一次,我正在教室里与学生谈话,小陈同学带着几个后进生
期刊
一位当代文学大师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写作生涯时,不无感慨地说:“我一生写了无数中、长篇小说,洋洋百万言可抵不上鲁迅短短的一篇《孔乙己》。”可见,《孔乙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换句话说,文字不在多,而在精。  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深刻、简练、准确地对孔乙已的肖像、动作、语言作了详尽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毒害而又无可救药的,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艺术典型。而
期刊
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农村小学、中学流传着这样一种论调,即“读书无用”,且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务之需。近年来,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在努力摸索着,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要想彻底根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就要付出真情,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要关心爱护每一个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期刊
柳宗元的《渔翁》是一首享誉诗坛的佳作。该诗有着闲适恬静的意境美,然而,苏东坡等古代文人学者及当代诗歌评论家李元洛都认为诗的后两话:“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是诗的“蛇足”,但历来的诗选本都保持了原诗,也有人维护着原诗的整体性。这到底是“蛇足”,还是构成《渔翁》这首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从《渔翁》所描述的生活景象与寓于诗中情理的内在联系是否和谐合理为依据,和谐合理就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反之便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走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
期刊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创设情景,大胆探究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何谓语文素养?周正逵(人教社编审)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知识、文化素养为前提,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品质、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指导,这就是语文素养。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博闻强记、能写会说,正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内在气质的先决条件。“读书破万卷
期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它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