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事先无法预料的状况,怎样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像一本贴心的备忘录,为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依据和有效适宜的指导,使笔者的工作每天都呈现新奇和精彩,使笔者所教的幼儿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关注幼儿:从关注生活兴趣开始
幼儿的好奇心强、爱探索、爱尝试。一次户外活动时,笔者发现一些幼儿不喜欢玩飞盘,却跑到操场西南边的小沙池玩沙去了。他们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一边玩一边饶有趣味地相互讨论。有的幼儿说:“我用沙子来画画。”有的幼儿说:“是啊,可以在沙子上画画,我会画个太阳……”
《指南》在“说明”的第四点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他们“玩沙”的那一刻,笔者意识到了这一偶发活动的重要性,虽然它不是预设的计划,但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沙池比较小,一下子容不下所有幼儿,于是笔者赶忙到教室拿了几个大盆,请配班的王老师跟笔者一起把沙子装进大盆中,送到教室。然后带领幼儿们走进教室,一同玩沙。王老师找来前几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做游戏用的旧鞋盒,每人发一个。每张桌子上笔者都放一个装了沙子的小盆,幼儿们围坐在桌子四周,开始玩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一边交谈一边用沙作画,互相学习小伙伴们的经验。一会儿工夫,笔者看到了不同层次的幼儿作品: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大大的棒棒糖……
接下来几天,笔者开展了大班主题活动“快乐的创意沙画”,让幼儿更多地了解沙画及其创作方法。第一阶段是欣赏沙画;第二阶段是了解沙画创作方法;第三阶段是尝试创作。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通过直观的欣赏以及教师的提问,熟悉沙子的特性,感知沙画这种艺术形式。探索用漏一漏、刮一刮、抠一抠、捏一捏等方法,尝试创作,亲自体验,大胆表现。伴随着优美愉悦的音乐,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他们专注而细心地创作了生动、形象、丰富的画面:爸爸妈妈和宝宝逛公园、小刺猬采果子……
《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多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判断偶发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与生活紧密结合,根据其学习特点和兴趣来开展适宜的活动。
尊重幼儿:从尊重个体差异入手
在一次美术活动结束后的小结中,幼儿们都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作品。可轮到航航展示作品时,大家都直摇头,嘟囔着说:画的什么呀?几个调皮的幼儿笑了起来,随即其他人也跟着大笑。航航本来就腼腆,平时在集体面前说话还有点结巴,此刻被大家这么一笑,就像傻了一样,紧张得用手直抓自己的衣角,吞吞吐吐,“我画的是……画的是……”
笔者赶紧摸摸他的头,蹲下来握住他的手,微笑地看着他,用鼓励的语气对他说:“没关系,我会等你,你慢慢说。”这时,大家安静了下来,和笔者一起等待。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说出:“我画的是未来的智能汽车,路上堵车了,一按按钮,汽车就飞过去了。”原来,他用许多竖线条表示堵车,怪不得大家都看不出来。听他这么一说,笔者倒觉得他很有创意,就立即为他竖起大拇指,给他一个最佳创意奖。这时,他的小脸上荡漾着甜甜的笑容。
《指南》中提出,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能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其实在幼儿的眼里,世界没那么多框框,他们喜欢在画纸上胡乱地画满,完成自己的“杰作”。教师千万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正如英国作家洛克所过:当众宣布儿童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我们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幼儿独到的认识……催生出一个个积极自信、开朗热情的个体。
《指南》在“说明”的第四点还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每个幼儿都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我们必须俯下身来,学会等待,学会看懂每个个体发展的进程。
发展幼儿:从引导幼儿认识自然开始
蚂蚁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一次,笔者带领幼儿在教室的后花园玩时,平时最喜欢观察的乐乐大声喊:“快来看,好多蚂蚁!”大家都围拢过去,看到在一棵树下有许多蚂蚁在爬。洋洋最先提了一只,接着,其他人也纷纷捉起来,俨然一场捉蚂蚁大赛。“蚂蚁好小啊!”“咦!这么多蚂蚁从哪儿来的呢?”“是啊!这儿有个蚂蚁的家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小博士”乐乐对笔者说:“我有一个办法,我明天带点白糖来,放在洞口,吸引蚂蚁出来。”“我家里有面包,我带面包来。”小美按捺不住说道。“对啊!我也带!”其他同伴附和着。
笔者欣然同意了他们的想法,并请他们和笔者一起收集关于蚂蚁的图书资料,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随后的几天,大家通过图片的交流,增进了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认识。幼儿们还带来了白糖、饼干、糖果等,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蚂蚁洞。幼儿们还在记录本上记录下了寻找的过程。乐乐还兴奋地告诉笔者:“老师,我找到了3个蚂蚁洞呢!”洋洋也不甘示弱:“我也找到了2个!”……接下来,笔者也加入了寻找蚂蚁洞的行列,和他们比赛,看谁找到的蚂蚁洞多。
《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其实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的朋友,和他们平等相处,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可信赖。好奇幼儿的好奇,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相信幼儿,给幼儿创设解决问题的机会,才能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究。
《指南》不断指引着笔者对“回归教育本真”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带领笔者在最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所以,笔者在迷茫时学《指南》,能豁然开朗;在困惑时学《指南》,能茅塞顿开;在疲惫时学《指南》,能如沐春风;在得意时学《指南》,能注满新能量。由此可见,《指南》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方向盘,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指南针,是帮助幼儿教师释疑解惑的心灵鸡汤。它时时刻刻浸润着笔者的心灵,贯穿笔者的教学生活。时间一长,笔者与幼儿一同成长,目标明确了,困惑少了;方法多了,问题少了。笔者的心灵也跟着变得柔和起来,在幼儿成长的天空里不断超越自我。
(编辑 刘泽刚)
关注幼儿:从关注生活兴趣开始
幼儿的好奇心强、爱探索、爱尝试。一次户外活动时,笔者发现一些幼儿不喜欢玩飞盘,却跑到操场西南边的小沙池玩沙去了。他们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一边玩一边饶有趣味地相互讨论。有的幼儿说:“我用沙子来画画。”有的幼儿说:“是啊,可以在沙子上画画,我会画个太阳……”
《指南》在“说明”的第四点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他们“玩沙”的那一刻,笔者意识到了这一偶发活动的重要性,虽然它不是预设的计划,但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沙池比较小,一下子容不下所有幼儿,于是笔者赶忙到教室拿了几个大盆,请配班的王老师跟笔者一起把沙子装进大盆中,送到教室。然后带领幼儿们走进教室,一同玩沙。王老师找来前几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做游戏用的旧鞋盒,每人发一个。每张桌子上笔者都放一个装了沙子的小盆,幼儿们围坐在桌子四周,开始玩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一边交谈一边用沙作画,互相学习小伙伴们的经验。一会儿工夫,笔者看到了不同层次的幼儿作品: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大大的棒棒糖……
接下来几天,笔者开展了大班主题活动“快乐的创意沙画”,让幼儿更多地了解沙画及其创作方法。第一阶段是欣赏沙画;第二阶段是了解沙画创作方法;第三阶段是尝试创作。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通过直观的欣赏以及教师的提问,熟悉沙子的特性,感知沙画这种艺术形式。探索用漏一漏、刮一刮、抠一抠、捏一捏等方法,尝试创作,亲自体验,大胆表现。伴随着优美愉悦的音乐,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他们专注而细心地创作了生动、形象、丰富的画面:爸爸妈妈和宝宝逛公园、小刺猬采果子……
《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多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判断偶发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与生活紧密结合,根据其学习特点和兴趣来开展适宜的活动。
尊重幼儿:从尊重个体差异入手
在一次美术活动结束后的小结中,幼儿们都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作品。可轮到航航展示作品时,大家都直摇头,嘟囔着说:画的什么呀?几个调皮的幼儿笑了起来,随即其他人也跟着大笑。航航本来就腼腆,平时在集体面前说话还有点结巴,此刻被大家这么一笑,就像傻了一样,紧张得用手直抓自己的衣角,吞吞吐吐,“我画的是……画的是……”
笔者赶紧摸摸他的头,蹲下来握住他的手,微笑地看着他,用鼓励的语气对他说:“没关系,我会等你,你慢慢说。”这时,大家安静了下来,和笔者一起等待。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说出:“我画的是未来的智能汽车,路上堵车了,一按按钮,汽车就飞过去了。”原来,他用许多竖线条表示堵车,怪不得大家都看不出来。听他这么一说,笔者倒觉得他很有创意,就立即为他竖起大拇指,给他一个最佳创意奖。这时,他的小脸上荡漾着甜甜的笑容。
《指南》中提出,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能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其实在幼儿的眼里,世界没那么多框框,他们喜欢在画纸上胡乱地画满,完成自己的“杰作”。教师千万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正如英国作家洛克所过:当众宣布儿童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我们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幼儿独到的认识……催生出一个个积极自信、开朗热情的个体。
《指南》在“说明”的第四点还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每个幼儿都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我们必须俯下身来,学会等待,学会看懂每个个体发展的进程。
发展幼儿:从引导幼儿认识自然开始
蚂蚁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一次,笔者带领幼儿在教室的后花园玩时,平时最喜欢观察的乐乐大声喊:“快来看,好多蚂蚁!”大家都围拢过去,看到在一棵树下有许多蚂蚁在爬。洋洋最先提了一只,接着,其他人也纷纷捉起来,俨然一场捉蚂蚁大赛。“蚂蚁好小啊!”“咦!这么多蚂蚁从哪儿来的呢?”“是啊!这儿有个蚂蚁的家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小博士”乐乐对笔者说:“我有一个办法,我明天带点白糖来,放在洞口,吸引蚂蚁出来。”“我家里有面包,我带面包来。”小美按捺不住说道。“对啊!我也带!”其他同伴附和着。
笔者欣然同意了他们的想法,并请他们和笔者一起收集关于蚂蚁的图书资料,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随后的几天,大家通过图片的交流,增进了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认识。幼儿们还带来了白糖、饼干、糖果等,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蚂蚁洞。幼儿们还在记录本上记录下了寻找的过程。乐乐还兴奋地告诉笔者:“老师,我找到了3个蚂蚁洞呢!”洋洋也不甘示弱:“我也找到了2个!”……接下来,笔者也加入了寻找蚂蚁洞的行列,和他们比赛,看谁找到的蚂蚁洞多。
《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其实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的朋友,和他们平等相处,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可信赖。好奇幼儿的好奇,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相信幼儿,给幼儿创设解决问题的机会,才能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究。
《指南》不断指引着笔者对“回归教育本真”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带领笔者在最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所以,笔者在迷茫时学《指南》,能豁然开朗;在困惑时学《指南》,能茅塞顿开;在疲惫时学《指南》,能如沐春风;在得意时学《指南》,能注满新能量。由此可见,《指南》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方向盘,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指南针,是帮助幼儿教师释疑解惑的心灵鸡汤。它时时刻刻浸润着笔者的心灵,贯穿笔者的教学生活。时间一长,笔者与幼儿一同成长,目标明确了,困惑少了;方法多了,问题少了。笔者的心灵也跟着变得柔和起来,在幼儿成长的天空里不断超越自我。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