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的学习应注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在课堂前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课堂中采用讨论、竞赛、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针对性强的问题和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孜孜不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互动自主情境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像以往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及技能的学习记忆、模仿和积累。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数学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要求实施三个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与高中数学接轨,初中数学学习就应该未雨绸缪,只有同时注意上述三个转变,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感动、自我快乐的亲身体验;数学科建设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线;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数学提倡的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的课改精神;才能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班级授课制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忽视了师生的多边多重活动等优点,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求。按照福建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的铁律“先学后教”的理念,结合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借鉴学教并重、合作学习的先进教学思想,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合作学习模式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经过6年多的实践与观察,效果明显,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探索能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而且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动态分组。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学生性格、个性差异、性别等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平均素质同等。讨论课一般是“围坐型”,使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气氛自主地讨论。
2.采用讨论、竞赛、辩论式的教学课堂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在班上交流、探索,使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向更深入的层次推进。
3.课堂活动中的另两个阶段为“测验”和“奖励”。测验可以在当堂进行,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既有口头抢答,也有书面笔答,但不同于通常的考试,允许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活动。奖励主要侧重于小组总评,即集体荣誉和精神激励。进步快的小组授予“星级小组”,对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授予个人“星级组员”称号,且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时给予适当地加分,并载入学生素质报告册。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主要目的是体现评价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地得到提高,体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思想,更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本人长期在农村初级中学教学,教育对象的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思想意识较薄弱,思维的局限性大,灵活性、严密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低下,自学能力也差。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脑动、口动、手动的“三动”能力都要从头开始。这要求我们在备课上得狠下工夫,备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基础差异,备学习方式的指导,备课堂内容的精选,备学生主动能力、学习效率的提升。具体做法是:
1.课堂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先学后究、先学后听、先学后教。如预习“菱形”这节课时,在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好准备工作:①准备一张矩形纸片;②尝试在矩形纸片上画出菱形,再剪出这个菱形;③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分析菱形“边”“角”“对角线”的特点;④小结自己的发现情况,做到有依据、有结论。通过这种“自学(内容)——自找(问题、重点、难点)——自思(练习思考)——自结(反馈小结)”的模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2.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当设置解决问题障碍或陷阱的题目,让学生有受挫折的过程,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及“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点都有它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成为思维火花碰撞的主战场,这也是教和学的主要目的。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改变学习态度,所以兴趣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互动的前提与灵魂。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力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因趣而学,因思考而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诸如“银行存款的利率”“地砖的铺设”“销售打折”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走”出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如探究“销售打折”问题:某超市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花80元买一张卡后,凭卡可在这家超市内进行8折购物。什么情况下合算?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在超市消费200元时,购卡还是不购卡进行购物呢?若是消费300元、500元呢?请给出结论,并推广到一般情况:消费x元时,要用何种购物方式。以上问题,先让不同的组计算不同的消费金额,然后每组派人在班上交流不同情况,接着讨论探究,并抽象出数学模型(实际是列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这种方法很有实际意义,具有探究的价值。创设数学情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爱与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渴望,提升数学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的先进思想。设置针对性强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美与情趣,体验克服障碍、化解矛盾的情感价值。
凡是成功的果实总是成长在用心血浇灌的土壤上。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已经有6年多了,实践告诉我,这种尝试效果很好。2009年,我所教的两个毕业班100多名学生,中考平均数学成绩为133.8分,及格率100%,名列学校年段第一,全县前茅。同时,在同年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中,我的学生也崭露头角,获市一、二、三等奖的分别有1、2、3人,创下了本校该项获奖的记录。可喜的成绩说明了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做法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刚开始时,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不规范,导致在预习、讨论探究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分组讨论中时间控制得不尽如人意,学生适应周期较长,因而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指导学习方式转变上多下工夫。
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孜孜不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逐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技术、生产、生活等某一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探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并初步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 余文森,《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3]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互动自主情境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像以往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及技能的学习记忆、模仿和积累。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数学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要求实施三个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与高中数学接轨,初中数学学习就应该未雨绸缪,只有同时注意上述三个转变,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感动、自我快乐的亲身体验;数学科建设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线;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数学提倡的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的课改精神;才能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班级授课制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忽视了师生的多边多重活动等优点,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求。按照福建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的铁律“先学后教”的理念,结合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借鉴学教并重、合作学习的先进教学思想,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合作学习模式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经过6年多的实践与观察,效果明显,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探索能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而且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动态分组。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学生性格、个性差异、性别等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平均素质同等。讨论课一般是“围坐型”,使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气氛自主地讨论。
2.采用讨论、竞赛、辩论式的教学课堂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在班上交流、探索,使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向更深入的层次推进。
3.课堂活动中的另两个阶段为“测验”和“奖励”。测验可以在当堂进行,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既有口头抢答,也有书面笔答,但不同于通常的考试,允许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活动。奖励主要侧重于小组总评,即集体荣誉和精神激励。进步快的小组授予“星级小组”,对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授予个人“星级组员”称号,且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时给予适当地加分,并载入学生素质报告册。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主要目的是体现评价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地得到提高,体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思想,更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本人长期在农村初级中学教学,教育对象的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思想意识较薄弱,思维的局限性大,灵活性、严密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低下,自学能力也差。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脑动、口动、手动的“三动”能力都要从头开始。这要求我们在备课上得狠下工夫,备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基础差异,备学习方式的指导,备课堂内容的精选,备学生主动能力、学习效率的提升。具体做法是:
1.课堂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先学后究、先学后听、先学后教。如预习“菱形”这节课时,在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好准备工作:①准备一张矩形纸片;②尝试在矩形纸片上画出菱形,再剪出这个菱形;③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分析菱形“边”“角”“对角线”的特点;④小结自己的发现情况,做到有依据、有结论。通过这种“自学(内容)——自找(问题、重点、难点)——自思(练习思考)——自结(反馈小结)”的模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2.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当设置解决问题障碍或陷阱的题目,让学生有受挫折的过程,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及“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点都有它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成为思维火花碰撞的主战场,这也是教和学的主要目的。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改变学习态度,所以兴趣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互动的前提与灵魂。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力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因趣而学,因思考而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诸如“银行存款的利率”“地砖的铺设”“销售打折”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走”出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如探究“销售打折”问题:某超市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花80元买一张卡后,凭卡可在这家超市内进行8折购物。什么情况下合算?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在超市消费200元时,购卡还是不购卡进行购物呢?若是消费300元、500元呢?请给出结论,并推广到一般情况:消费x元时,要用何种购物方式。以上问题,先让不同的组计算不同的消费金额,然后每组派人在班上交流不同情况,接着讨论探究,并抽象出数学模型(实际是列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这种方法很有实际意义,具有探究的价值。创设数学情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爱与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渴望,提升数学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的先进思想。设置针对性强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美与情趣,体验克服障碍、化解矛盾的情感价值。
凡是成功的果实总是成长在用心血浇灌的土壤上。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已经有6年多了,实践告诉我,这种尝试效果很好。2009年,我所教的两个毕业班100多名学生,中考平均数学成绩为133.8分,及格率100%,名列学校年段第一,全县前茅。同时,在同年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中,我的学生也崭露头角,获市一、二、三等奖的分别有1、2、3人,创下了本校该项获奖的记录。可喜的成绩说明了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做法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刚开始时,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不规范,导致在预习、讨论探究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分组讨论中时间控制得不尽如人意,学生适应周期较长,因而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指导学习方式转变上多下工夫。
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孜孜不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逐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技术、生产、生活等某一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探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并初步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 余文森,《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3]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