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1小时以上的占81.6%,其中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30.6%。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所特有的即时互动性、匿名性、集群凝聚性、共鸣感等也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使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上发泄情绪、分享心情、表达思想。大学生徜徉于网络社会,难免会遇到各类突发性事件,如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购物狂、网络黑客、网络诈骗、网恋、网络道德失范等问题,当他们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和熟悉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仍无法应对所面对的突发性事件时,他们本来平静的心灵就会被深深地搅动,在身体方面会感到头昏、腰酸背痛、失眠等明显的不适;在情绪方面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等等,如果此类情绪不断积累升级,还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現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在认知方面则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认知效能降低、信息辨析力下降、认知偏向悲观消极等。此类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心理危机。
一、网络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其危害
网络心理危机一般可以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网上找工作遇到挫折等是大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是指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网恋失败属于常见的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如网络自我认同混乱。
近年来,由网络心理危机导致的各种突发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温州某女大学生小范在小店购物时偷窃一件衣服,后被店主查到偷窃视频,对其进行网络人肉搜索,造成小范同学压力过大,跳河自杀。2012年3月,演员舒淇因不堪忍受网友“恶意攻击”而删除自己在新浪网上的所有微博和关注,某些网友甚至将其成名前拍的古装艳照翻出,进行大量转载和恶言围攻,对舒淇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此事一出,立即引发网络热议。众多公众人物及网友纷纷声援、力挺舒淇,同时大家也在反思,诸如此类的网络暴力事件何时方能休止?另外,还有某男大学生小王因酷爱枪支,在网上购买了高仿枪支并随身携带,某天因为打水排队和另一男大学生发生冲突,随即掏出手枪威胁,对方也不示弱打110报警,后小王被刑事拘留,小王称不知道网上购买并使用高仿枪支是违法的,网络相关法律意识的淡薄给其自身及家人带来巨大伤害。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大军中的主力群体,网络使用不当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危机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也成为影响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始作俑者,当然,网络只是个平台,是把双刃剑,最终导致网络心理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大学生本身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二、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涵义
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网络上,受辅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相关知识、资料和信息,学习并接受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网络的互动功能,向受辅者(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及危机干预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新服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对处在危机状态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避免由于危机引发的伤害行为,提高学校及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心理危机干预的关注对象主要指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心理咨询等工作中发现或者经心理普查、筛查发现的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或者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突发事件,如退学、失恋、丧亲的学生。
三、高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
高校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网络心理危机的前干预、发生时的干预以及后干预。具体来说:
(一)增强大学生面对网络突发性问题时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当面对心理危机时,当事人自身心理调适能力的影响要远大于外界干预的影响,其它外界的辅助干预是“治标”,其自身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才是“治本”,只有平时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使其更快恢复心理健康,摆脱危机困境,这就需要高校平时多做工作,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法制教育等。首先,与网络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必须纳入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并开设相关公共基础课程,列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纲。其次,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举办网络心理危机讲座和相关校园宣传活动。再次,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注重对上网学生的网络心理和行为的引导。
(二)确保高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工作顺利进行
在网络心理危机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和警示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预先有准备以便于在危机状况时能迅速应对,也能有效降低危机到来时的风险。大学生网民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大多数会在网络中暴露出来一些端倪,如有些当事人在采取极端行为前一段时间会在徽博上透露自己的消极情绪,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预警信号”,不能简单把其当作是当事人的无病呻吟,网络上的言论往往能体现大学生网民的真实心迹,比如前面的案例,大学生小范在网络上被人肉搜索如果能被外界及时重视并干预,那么跳河自杀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首先,学校方面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软硬件设施投入,以便顺利开展预警工作。其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班级”的三级网络预警体系,在各班级设立网络心理信息员,其工作主要是平时通过各种大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与发布平台,如微信、微博、QQ群、人人网等对其网络言行加以关注,掌握大学生即时心理动态,一旦发现有学生发布带有消极或极端倾向的信息时,要先侧面了解其真实情况,并上报院系的心理辅导员,辅导员须与其及时沟通,掌握其既往表现,了解其最近是否存在产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外部诱因,并结合其心理档案、心理普查结果作出综合判断,如果该生确实存在极端心理危机倾向,要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进行疏导并干预治疗。最后,还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逆反心理”在大学生网民中普遍存在,即有些当事人一旦知晓老师或相关学生干部加入自己的社交网络是带有监控的意图,会对表达自己的真实心态有所顾虑,甚至阻断或屏蔽相关信息,因此,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遵循网络规律,本着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真诚耐心地沟通,逐渐获得信任、打消他们的疑虑,继而推进心理危机网络预警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落实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第一,建立标准化的网络心理危机评估体系。科学准确地判定当事人心理是否确实处于危机状态、危机的严重程度等是贯穿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从头至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第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虽然是一种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家庭、朋友、同学等的支持,“助人自助”,所以鼓励和帮助当事人寻找周围的资源是危机干预中不可或缺的步骤。第三,注重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性。网络的即时通讯特性使得这一步做起来比较容易,但也要注意网络是否畅通、干预是否及时、隐性危机的准确判定等问题,这取决于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敏感性和网络技术上的稳定性等。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电子邮件干预、QQ、微信及微博平台干预、网络团体治疗、网络家庭治疗等,各种成熟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可用以帮助当事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师不必局限于使用哪种具体方法来治疗,可多元化地使用各种方法,达到最大程度上的治疗效果。
(四)危机后干预工作的后期强化与拓展
危机的后干预也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于较成功的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完成后,会使大学生的心理恢复正常健康状态,甚至是有所超越,达到一种更高的心理平衡境界。对于那些不太成功的危机干预,有些当事学生可能只获得了暂时性的效果,一旦干预解除,有可能更严重,还有些当事人的危机会在以后生活中反复出现,对当事人有潜在而巨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危机干预后做好追踪强化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心理危机网络干预队伍建设。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给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其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而且需求有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经验,能够应对更为紧急且复杂的心理危机。其次,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平台。与传统心理咨询平台比较,大学生网民更倾向于求助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这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打消了很多当事人的心理顾虑,更容易敞开心扉,但网络心理咨询也有其弊端,大多数网络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心理咨询师无法或很少接收到对方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这就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熟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表情、语言符号,能够把握大学生真实的心理境况,更为准确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再次,建立危机干预联动网络,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可以随时通过联动网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指挥和调度,各院系及其他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可以通过网络互通信息并接受监督,根据危机预警系统排查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尽量降低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危机干预联动网络中的各部门能够快速反应并密切配合,将其损害与影响降至最低,随后即开展“维护性干预”,厘清事实真相,消除可能弥散的负面影响及负性事件造成的榜样效应。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网络产生的问题还需懂网络的人来解决,虚拟社会产生的问题还需在现实中解决。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网络信息技术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整合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模式,同时拓宽了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渠道。
參考文献:
[1]郭永刚.国外学校危机干预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2]张本钮,林丽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
[3]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学出版社,2006
[4]章玉祉.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程婧.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四级预警指标体系及五级应急响应系统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1
[6]胡鹏,袁海燕.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研究.[J]职业时空,2012
作者简介:
张淑娟(1981~ ),女,山西临汾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网络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其危害
网络心理危机一般可以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网上找工作遇到挫折等是大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是指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网恋失败属于常见的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如网络自我认同混乱。
近年来,由网络心理危机导致的各种突发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温州某女大学生小范在小店购物时偷窃一件衣服,后被店主查到偷窃视频,对其进行网络人肉搜索,造成小范同学压力过大,跳河自杀。2012年3月,演员舒淇因不堪忍受网友“恶意攻击”而删除自己在新浪网上的所有微博和关注,某些网友甚至将其成名前拍的古装艳照翻出,进行大量转载和恶言围攻,对舒淇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此事一出,立即引发网络热议。众多公众人物及网友纷纷声援、力挺舒淇,同时大家也在反思,诸如此类的网络暴力事件何时方能休止?另外,还有某男大学生小王因酷爱枪支,在网上购买了高仿枪支并随身携带,某天因为打水排队和另一男大学生发生冲突,随即掏出手枪威胁,对方也不示弱打110报警,后小王被刑事拘留,小王称不知道网上购买并使用高仿枪支是违法的,网络相关法律意识的淡薄给其自身及家人带来巨大伤害。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大军中的主力群体,网络使用不当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危机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也成为影响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始作俑者,当然,网络只是个平台,是把双刃剑,最终导致网络心理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大学生本身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二、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涵义
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网络上,受辅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相关知识、资料和信息,学习并接受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网络的互动功能,向受辅者(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及危机干预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新服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对处在危机状态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避免由于危机引发的伤害行为,提高学校及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心理危机干预的关注对象主要指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心理咨询等工作中发现或者经心理普查、筛查发现的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或者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突发事件,如退学、失恋、丧亲的学生。
三、高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
高校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网络心理危机的前干预、发生时的干预以及后干预。具体来说:
(一)增强大学生面对网络突发性问题时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当面对心理危机时,当事人自身心理调适能力的影响要远大于外界干预的影响,其它外界的辅助干预是“治标”,其自身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才是“治本”,只有平时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使其更快恢复心理健康,摆脱危机困境,这就需要高校平时多做工作,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法制教育等。首先,与网络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必须纳入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并开设相关公共基础课程,列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纲。其次,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举办网络心理危机讲座和相关校园宣传活动。再次,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注重对上网学生的网络心理和行为的引导。
(二)确保高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工作顺利进行
在网络心理危机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和警示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预先有准备以便于在危机状况时能迅速应对,也能有效降低危机到来时的风险。大学生网民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大多数会在网络中暴露出来一些端倪,如有些当事人在采取极端行为前一段时间会在徽博上透露自己的消极情绪,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预警信号”,不能简单把其当作是当事人的无病呻吟,网络上的言论往往能体现大学生网民的真实心迹,比如前面的案例,大学生小范在网络上被人肉搜索如果能被外界及时重视并干预,那么跳河自杀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首先,学校方面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软硬件设施投入,以便顺利开展预警工作。其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班级”的三级网络预警体系,在各班级设立网络心理信息员,其工作主要是平时通过各种大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与发布平台,如微信、微博、QQ群、人人网等对其网络言行加以关注,掌握大学生即时心理动态,一旦发现有学生发布带有消极或极端倾向的信息时,要先侧面了解其真实情况,并上报院系的心理辅导员,辅导员须与其及时沟通,掌握其既往表现,了解其最近是否存在产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外部诱因,并结合其心理档案、心理普查结果作出综合判断,如果该生确实存在极端心理危机倾向,要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进行疏导并干预治疗。最后,还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逆反心理”在大学生网民中普遍存在,即有些当事人一旦知晓老师或相关学生干部加入自己的社交网络是带有监控的意图,会对表达自己的真实心态有所顾虑,甚至阻断或屏蔽相关信息,因此,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遵循网络规律,本着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真诚耐心地沟通,逐渐获得信任、打消他们的疑虑,继而推进心理危机网络预警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落实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第一,建立标准化的网络心理危机评估体系。科学准确地判定当事人心理是否确实处于危机状态、危机的严重程度等是贯穿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从头至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第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虽然是一种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家庭、朋友、同学等的支持,“助人自助”,所以鼓励和帮助当事人寻找周围的资源是危机干预中不可或缺的步骤。第三,注重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性。网络的即时通讯特性使得这一步做起来比较容易,但也要注意网络是否畅通、干预是否及时、隐性危机的准确判定等问题,这取决于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敏感性和网络技术上的稳定性等。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电子邮件干预、QQ、微信及微博平台干预、网络团体治疗、网络家庭治疗等,各种成熟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可用以帮助当事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师不必局限于使用哪种具体方法来治疗,可多元化地使用各种方法,达到最大程度上的治疗效果。
(四)危机后干预工作的后期强化与拓展
危机的后干预也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于较成功的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完成后,会使大学生的心理恢复正常健康状态,甚至是有所超越,达到一种更高的心理平衡境界。对于那些不太成功的危机干预,有些当事学生可能只获得了暂时性的效果,一旦干预解除,有可能更严重,还有些当事人的危机会在以后生活中反复出现,对当事人有潜在而巨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危机干预后做好追踪强化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心理危机网络干预队伍建设。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给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其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而且需求有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经验,能够应对更为紧急且复杂的心理危机。其次,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平台。与传统心理咨询平台比较,大学生网民更倾向于求助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这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打消了很多当事人的心理顾虑,更容易敞开心扉,但网络心理咨询也有其弊端,大多数网络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心理咨询师无法或很少接收到对方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这就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熟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表情、语言符号,能够把握大学生真实的心理境况,更为准确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再次,建立危机干预联动网络,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可以随时通过联动网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指挥和调度,各院系及其他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可以通过网络互通信息并接受监督,根据危机预警系统排查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尽量降低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危机干预联动网络中的各部门能够快速反应并密切配合,将其损害与影响降至最低,随后即开展“维护性干预”,厘清事实真相,消除可能弥散的负面影响及负性事件造成的榜样效应。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网络产生的问题还需懂网络的人来解决,虚拟社会产生的问题还需在现实中解决。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网络信息技术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整合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模式,同时拓宽了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渠道。
參考文献:
[1]郭永刚.国外学校危机干预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2]张本钮,林丽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
[3]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学出版社,2006
[4]章玉祉.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程婧.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四级预警指标体系及五级应急响应系统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1
[6]胡鹏,袁海燕.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研究.[J]职业时空,2012
作者简介:
张淑娟(1981~ ),女,山西临汾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