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医理论大部分都是经验理论,随着医学飞速发展,传统的经验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这就要求广大中医医师重视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理论科学,相对于经验科学而言,具有真理性强,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 中医理论;经验理论;传统思维方式
1 中医理论的概念
中医理论其实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医学,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1]这种理论只有形式上的意义,中医学的实质是长期积淀的经验,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建立新的与现代各种科学理论有共同特征的以实证性为主要表现的中医理论,使中医从自然哲学、经验科学成长为理论科学。简言之,即"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2 中医理论的发展
2.1 中医理论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代表医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由于社会的变革,中医理论的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医家通过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慢慢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2.2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促进了中学理论的发展。研究全方位采用了从现代哲学、科学哲学、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原理及技术、方法。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中医多学科研究。在中醫学各领域如生理、病理、治则、药理、经络等全方位展开及发展,研究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实证性特征的多种现代中医理论,上述理论已有相当成熟度而有大量现代中医理论专著出版[2]。
2.3 中医学仍呈缓慢的经验积累型,而非理论科学的变革、加速发展型。虽然,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但是并未完成向理论科学的转变,中医知识体系仍以经验为中心。
3 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的障碍
3.1 中医理论相对封闭。中医理论早在几千年前便发展较为成熟,由于传统思维是人文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思维科学基础,所以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大凡人文科学方面所取得研究进展随时都可能被中医理论轻而易举地引用并应用得游刃有余,如“识神”本为道家术语,医学引入后用以表述心所主的神,再如明代兴起的命门学说等。而依靠逻辑思维所形成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则很难进入中医的理论而被排斥,尤其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的西医,按情理讲中西医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完全相同,两者有机结合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相反,近百年来,从中西医汇通到近50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经过百年历程其结果是中医与西医在论病治病方面只能是二者叠加之和而非相融相通的有机结合。
3.2 中医理论具有“大”理论特征,又有“小”理论的困惑。之所以具备"大"理论特征,是因为在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上,理论发展具有主体性。表现在:理论发展的目标是无止境地追求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其起点是这种认识的不完备性的存在。理论发展的目标、起点包含但又不局限于对经验的解释和经验提出的问题。之所以有"小"理论的困惑,是因为在理论与经验关系上,理论发展失去了主体性,成为经验的附属[3]。把理论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局限于对经验的解释;以经验知识体系作为取舍理论知识体系的标准,认为后者对于前者关系的本质是证实。
3.3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公认地在很大程度成了一种解释,证实性研究。阴阳学说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药理论研究,复方药理研究,治则原理研究等,述其要者均只是对中医已发现之经验,做出"从现代科学技术来看也是有道理的"这一说明。对现代中医理论与经验不相吻合之处则认为不宜接受。如在证候实质研究中微观指标的低符合性一直是导致否认这一研究的重要理由,而不认为这正是理论超越经验的起点。或是以"求同思维",避而不谈。
4 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解决中医理论发展的障碍应从三方面进行:应用现代科技,接受实证性方法论,中医特色与优势。现代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与现代科学理论同步,但问题仍未解决。从发展的起点看,不受经验范围之限制,可启于中医经验未达之任何领域,可启于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可启于解决理论在逻辑上不完善性之需要。从发展的目标看,不受解释经验之限制,而在更深更广地把握医学有关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出经验范围的预测,产生超出经验范围的应用技术。
现代中医理论与现代西医理论必然是一体的,只有唯一的现代医学理论。所以,传统思维方式不但对中医发展和中医现代化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和阻碍作用”,而且成为中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强大阻力”。中医理论要发展,思维方式必须加以转变,因为思维方式必然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因此中医理论的研究应注意防止和克服传统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缺陷和弱势,要改进思维方式,逐渐地与现代科学,现代中医理论发展除了无止境的创新外,一大方面工作就是引用已有之现代西医理论。只有达到与西医的思维方式相融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西德]文士麦著,马伯英等译 世界医学五千年史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2]陈小野.从模拟到超越: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的新观念 医学与哲学1991
[3]孟庆云.中医理论渊薮 重庆出版社 1990
【关键词】 中医理论;经验理论;传统思维方式
1 中医理论的概念
中医理论其实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医学,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1]这种理论只有形式上的意义,中医学的实质是长期积淀的经验,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建立新的与现代各种科学理论有共同特征的以实证性为主要表现的中医理论,使中医从自然哲学、经验科学成长为理论科学。简言之,即"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2 中医理论的发展
2.1 中医理论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代表医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由于社会的变革,中医理论的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医家通过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慢慢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2.2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促进了中学理论的发展。研究全方位采用了从现代哲学、科学哲学、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原理及技术、方法。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中医多学科研究。在中醫学各领域如生理、病理、治则、药理、经络等全方位展开及发展,研究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实证性特征的多种现代中医理论,上述理论已有相当成熟度而有大量现代中医理论专著出版[2]。
2.3 中医学仍呈缓慢的经验积累型,而非理论科学的变革、加速发展型。虽然,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但是并未完成向理论科学的转变,中医知识体系仍以经验为中心。
3 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的障碍
3.1 中医理论相对封闭。中医理论早在几千年前便发展较为成熟,由于传统思维是人文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思维科学基础,所以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大凡人文科学方面所取得研究进展随时都可能被中医理论轻而易举地引用并应用得游刃有余,如“识神”本为道家术语,医学引入后用以表述心所主的神,再如明代兴起的命门学说等。而依靠逻辑思维所形成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则很难进入中医的理论而被排斥,尤其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的西医,按情理讲中西医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完全相同,两者有机结合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相反,近百年来,从中西医汇通到近50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经过百年历程其结果是中医与西医在论病治病方面只能是二者叠加之和而非相融相通的有机结合。
3.2 中医理论具有“大”理论特征,又有“小”理论的困惑。之所以具备"大"理论特征,是因为在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上,理论发展具有主体性。表现在:理论发展的目标是无止境地追求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其起点是这种认识的不完备性的存在。理论发展的目标、起点包含但又不局限于对经验的解释和经验提出的问题。之所以有"小"理论的困惑,是因为在理论与经验关系上,理论发展失去了主体性,成为经验的附属[3]。把理论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局限于对经验的解释;以经验知识体系作为取舍理论知识体系的标准,认为后者对于前者关系的本质是证实。
3.3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公认地在很大程度成了一种解释,证实性研究。阴阳学说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药理论研究,复方药理研究,治则原理研究等,述其要者均只是对中医已发现之经验,做出"从现代科学技术来看也是有道理的"这一说明。对现代中医理论与经验不相吻合之处则认为不宜接受。如在证候实质研究中微观指标的低符合性一直是导致否认这一研究的重要理由,而不认为这正是理论超越经验的起点。或是以"求同思维",避而不谈。
4 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解决中医理论发展的障碍应从三方面进行:应用现代科技,接受实证性方法论,中医特色与优势。现代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与现代科学理论同步,但问题仍未解决。从发展的起点看,不受经验范围之限制,可启于中医经验未达之任何领域,可启于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可启于解决理论在逻辑上不完善性之需要。从发展的目标看,不受解释经验之限制,而在更深更广地把握医学有关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出经验范围的预测,产生超出经验范围的应用技术。
现代中医理论与现代西医理论必然是一体的,只有唯一的现代医学理论。所以,传统思维方式不但对中医发展和中医现代化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和阻碍作用”,而且成为中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强大阻力”。中医理论要发展,思维方式必须加以转变,因为思维方式必然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因此中医理论的研究应注意防止和克服传统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缺陷和弱势,要改进思维方式,逐渐地与现代科学,现代中医理论发展除了无止境的创新外,一大方面工作就是引用已有之现代西医理论。只有达到与西医的思维方式相融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西德]文士麦著,马伯英等译 世界医学五千年史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2]陈小野.从模拟到超越: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的新观念 医学与哲学1991
[3]孟庆云.中医理论渊薮 重庆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