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声·试一出
诗曰:设想自己是一个哲学家/见道旁烂苹果得了安慰——地球烂了才寄生了人类(卞之琳)见其第三句较能引起共鸣,遂盗版一句:大学烂了才寄生了中文系,并将其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另外也让善于读文章抓中心思想的看官感到无比的方便。
写作背景篇第一
循规蹈矩的作者每每为文,必先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切入点以向人提供文章的时代背景以便于被人评论。按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学时的三年一个轮回形成了做学生的我们三年一个周期的自我总结及脱胎换骨般的自我超越,受此惯常性的代际反应,本文诞生于笔者大三之末大四之初的这个浮躁到灵魂出窍的程度之切口,因此便羽化成这将令人后怕的文本,汝欲唾之必先观之为上。
迷你教授篇第二
按照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之古训,我们的可爱的教授们理应首当其冲。如果按某杂志的广告语“有思想的人总是寂寞的,幸亏还有好书可读”,那么我们的教授也应是比较寂寞的,幸亏还有好多学生可以倾诉。授课之余便自曝隐私地忆往昔峥嵘岁月,较为常用的开场便是“当年我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若面对的是大一新生,教授们便可以看到一片天之骄子的瞠目结舌五体投地状,特别是那些女娇娃们,但若是面对大三大四的老油条们那情形就会事与愿违了。例如一次教授在临下课时突然说:“同学们啊,下周的课我不能给大家上了啊。”“为什么?”(含80%的喜悦之情)“因为下周我在美国有个学术会议……”(后经证实是参加一个老干部的追悼会)这段经典对白在我们宿舍被演绎成如下:“弟兄们啊,今天我得旷课啊。”“为什么?”“因为我在厄瓜多尔有个学术报告。”但另外也有深得教授真传并将之灵活地应用于实践的,去年我的一个同学在教学实习时对着一群高中生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黑格尔吗?……”
莺歌利屎篇第三
按照刻骨铭心的程度,接下来便要提到我们的婶婶语(相对于母语)英语了,我已想不出比可恶更可恶的词来形容这个可恶的劳什子了。理性上分析,中文系学生对英语的厌恶源自于英语对中文系学生心目中伟大的汉语言及文学的权威性的灭顶的动摇和万劫不复的打击。一个学生对英美人民生活的熟悉程度及其对区区二十六个字母组合规律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英语水平,能随口骂出“Shit”便是英国绅士而非本土流氓,一门语言可“疯狂”地学……说得耸人听闻一些,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殖民化(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但有人美其名曰“全球化”。中文系学生对其报复的手段便是冒着被钱钟书先生骂“带英文的说话方式是嵌在牙里的肉丝,除了表示饭菜吃得好别无他用”的危险充分利用自身的解构能力:你可以在他们那儿听到这些话:What are you 干ing?Where will you去?How are you?表示“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则表示“怎么老是你”的意思……
污蔑领导篇第四
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来说,这支笔总也绕不过建构于松散学生之上的权力设置及当事人,将获取“权力”比之为博彩我认为精妙至极并常常因之叹为观止于自己的比喻才能:许多人都像买彩票似的争那个位子,真正中奖者极少但回报却优厚无比,比如……(为保护干部,此处从略)而其“掌权”前后嘴脸的巨大反差也令人毛骨悚然:我的一位同学布衣之时说话简洁明快,且多用口语,乌纱罩顶之后即使与我们私人谈话也采取这种态势:“小王啊,是这么一个问题,从主观上来说呢,鉴于……并且……你能不能尽快把熄灯这个任务马上完成呢?”我们忍气吞声地边数他那几根未刮净的胡子边数其所动用的关联词语,据不完全统计,占说话字数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奢侈至极!
恶心作派篇第五
按照鼓励堕落者并肯定其优点的原则,他们是眼界无穷世界宽的一代,高尚精神边缘化的牺牲品,外强中干的物质时代弃儿,他们的悲哀来自于青春后期的泛神论主义,敏感于每一时代的哲学变迁,各种主义的无情漂流,自我感觉良好地试图引导潮流比如后后现代主义将其外化为现实时却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的存款总也超不过三位数,但仍要嘴硬地做出一副令人呕吐三日而不绝的Flower4作派:“我怎么能两天穿同一件衣服呢?”或“对不起,刚下飞机,我时差还没调过来……”更甚至酸如青梅地吟“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遥想明天篇第六
按照“青年人应有远大理想”这一原则,该过渡到毕业后的问题了,总以为上过大学之后的人可以像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非专业人员可以不理解)那样额头灿烂、鸷鹰般下山了,但现实中的中文系学生们却感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凉,满腹“文学史”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以我爱的方式爱我的人还没有出现。想用自己的思想启蒙别人却发现自己是最该被启蒙的对象,想书剑飘零走江湖却发现每处名胜古迹的门票都那么贵,无可奈何还是走进四合院的邻居,做大众传媒的工具,效力于原来自己最不齿的晚报社编些八卦新闻欺骗人民群众。但贼心不死的中文系毕业生们总试图露些锋芒——大学期间写诗的历练已使他们在诗性写作上得心应手,你也许某天会在某报上见到这样的新闻:“月黑风高夜,王某去行窃,盼望着,盼望着,主人快入睡,欲知后事,请看后续报道。”由此你可以体会到萧伯纳老人的话之无比精辟性:“人类文化,一半为半受教育者所摧残,另一半为饱受教育者摧残。”
常务执行总编篇倒数第一
又诗曰:“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欲语此怀谁与共,鼾声四起斗离离。”(王国维)笔者以屈原式的X-ray般的眼光打量这四合院,你不应怪作者的故作世界末日的悲观文字,夸大其一是手段,煎饼摊大了才好下刀,这个四合院里贴满了摇滚乐最新战报,仓库里堆着竹林七贤、金圣叹、王小波及金庸。不务正业玩世不恭便是品位,赖惰便是突出性格特征,其沉疴良久已入膏肓之内,不下虎狼之药怎救渐腐之残躯?因此也有这裁皮为纸、折骨为笔、蘸血为墨的不文之文。言者苦心一片,听者莫负,切切。
作者声明篇篇外第一
经济学家凯恩斯有言:理论的作用往往比表面上显现的要大:一般人很多自以为是自己创造发明的思想实践,其实只不过是某个理论家多年以前的理论的间接表现。在今天文摘类刊物泛滥下形成的人们的阅读被或明或暗摘选的习惯下,原创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在有考据癖的人看来,任何原创性的东西都有剽窃之嫌。我请出凯恩斯的目的有二:一是给自己的原创文章留条后路,以免被骂得永无出头之日,同时也证明在考据癖存在的今天,原创是十分危险而艰巨的。其次就是提醒读者若在若干年后读到类似本文的文章,骂那小于个狗血喷头,让我也有些自豪吹嘘的资本,仅此而已。
诗曰:设想自己是一个哲学家/见道旁烂苹果得了安慰——地球烂了才寄生了人类(卞之琳)见其第三句较能引起共鸣,遂盗版一句:大学烂了才寄生了中文系,并将其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另外也让善于读文章抓中心思想的看官感到无比的方便。
写作背景篇第一
循规蹈矩的作者每每为文,必先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切入点以向人提供文章的时代背景以便于被人评论。按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学时的三年一个轮回形成了做学生的我们三年一个周期的自我总结及脱胎换骨般的自我超越,受此惯常性的代际反应,本文诞生于笔者大三之末大四之初的这个浮躁到灵魂出窍的程度之切口,因此便羽化成这将令人后怕的文本,汝欲唾之必先观之为上。
迷你教授篇第二
按照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之古训,我们的可爱的教授们理应首当其冲。如果按某杂志的广告语“有思想的人总是寂寞的,幸亏还有好书可读”,那么我们的教授也应是比较寂寞的,幸亏还有好多学生可以倾诉。授课之余便自曝隐私地忆往昔峥嵘岁月,较为常用的开场便是“当年我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若面对的是大一新生,教授们便可以看到一片天之骄子的瞠目结舌五体投地状,特别是那些女娇娃们,但若是面对大三大四的老油条们那情形就会事与愿违了。例如一次教授在临下课时突然说:“同学们啊,下周的课我不能给大家上了啊。”“为什么?”(含80%的喜悦之情)“因为下周我在美国有个学术会议……”(后经证实是参加一个老干部的追悼会)这段经典对白在我们宿舍被演绎成如下:“弟兄们啊,今天我得旷课啊。”“为什么?”“因为我在厄瓜多尔有个学术报告。”但另外也有深得教授真传并将之灵活地应用于实践的,去年我的一个同学在教学实习时对着一群高中生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黑格尔吗?……”
莺歌利屎篇第三
按照刻骨铭心的程度,接下来便要提到我们的婶婶语(相对于母语)英语了,我已想不出比可恶更可恶的词来形容这个可恶的劳什子了。理性上分析,中文系学生对英语的厌恶源自于英语对中文系学生心目中伟大的汉语言及文学的权威性的灭顶的动摇和万劫不复的打击。一个学生对英美人民生活的熟悉程度及其对区区二十六个字母组合规律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英语水平,能随口骂出“Shit”便是英国绅士而非本土流氓,一门语言可“疯狂”地学……说得耸人听闻一些,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殖民化(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但有人美其名曰“全球化”。中文系学生对其报复的手段便是冒着被钱钟书先生骂“带英文的说话方式是嵌在牙里的肉丝,除了表示饭菜吃得好别无他用”的危险充分利用自身的解构能力:你可以在他们那儿听到这些话:What are you 干ing?Where will you去?How are you?表示“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则表示“怎么老是你”的意思……
污蔑领导篇第四
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来说,这支笔总也绕不过建构于松散学生之上的权力设置及当事人,将获取“权力”比之为博彩我认为精妙至极并常常因之叹为观止于自己的比喻才能:许多人都像买彩票似的争那个位子,真正中奖者极少但回报却优厚无比,比如……(为保护干部,此处从略)而其“掌权”前后嘴脸的巨大反差也令人毛骨悚然:我的一位同学布衣之时说话简洁明快,且多用口语,乌纱罩顶之后即使与我们私人谈话也采取这种态势:“小王啊,是这么一个问题,从主观上来说呢,鉴于……并且……你能不能尽快把熄灯这个任务马上完成呢?”我们忍气吞声地边数他那几根未刮净的胡子边数其所动用的关联词语,据不完全统计,占说话字数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奢侈至极!
恶心作派篇第五
按照鼓励堕落者并肯定其优点的原则,他们是眼界无穷世界宽的一代,高尚精神边缘化的牺牲品,外强中干的物质时代弃儿,他们的悲哀来自于青春后期的泛神论主义,敏感于每一时代的哲学变迁,各种主义的无情漂流,自我感觉良好地试图引导潮流比如后后现代主义将其外化为现实时却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的存款总也超不过三位数,但仍要嘴硬地做出一副令人呕吐三日而不绝的Flower4作派:“我怎么能两天穿同一件衣服呢?”或“对不起,刚下飞机,我时差还没调过来……”更甚至酸如青梅地吟“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遥想明天篇第六
按照“青年人应有远大理想”这一原则,该过渡到毕业后的问题了,总以为上过大学之后的人可以像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非专业人员可以不理解)那样额头灿烂、鸷鹰般下山了,但现实中的中文系学生们却感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凉,满腹“文学史”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以我爱的方式爱我的人还没有出现。想用自己的思想启蒙别人却发现自己是最该被启蒙的对象,想书剑飘零走江湖却发现每处名胜古迹的门票都那么贵,无可奈何还是走进四合院的邻居,做大众传媒的工具,效力于原来自己最不齿的晚报社编些八卦新闻欺骗人民群众。但贼心不死的中文系毕业生们总试图露些锋芒——大学期间写诗的历练已使他们在诗性写作上得心应手,你也许某天会在某报上见到这样的新闻:“月黑风高夜,王某去行窃,盼望着,盼望着,主人快入睡,欲知后事,请看后续报道。”由此你可以体会到萧伯纳老人的话之无比精辟性:“人类文化,一半为半受教育者所摧残,另一半为饱受教育者摧残。”
常务执行总编篇倒数第一
又诗曰:“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欲语此怀谁与共,鼾声四起斗离离。”(王国维)笔者以屈原式的X-ray般的眼光打量这四合院,你不应怪作者的故作世界末日的悲观文字,夸大其一是手段,煎饼摊大了才好下刀,这个四合院里贴满了摇滚乐最新战报,仓库里堆着竹林七贤、金圣叹、王小波及金庸。不务正业玩世不恭便是品位,赖惰便是突出性格特征,其沉疴良久已入膏肓之内,不下虎狼之药怎救渐腐之残躯?因此也有这裁皮为纸、折骨为笔、蘸血为墨的不文之文。言者苦心一片,听者莫负,切切。
作者声明篇篇外第一
经济学家凯恩斯有言:理论的作用往往比表面上显现的要大:一般人很多自以为是自己创造发明的思想实践,其实只不过是某个理论家多年以前的理论的间接表现。在今天文摘类刊物泛滥下形成的人们的阅读被或明或暗摘选的习惯下,原创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在有考据癖的人看来,任何原创性的东西都有剽窃之嫌。我请出凯恩斯的目的有二:一是给自己的原创文章留条后路,以免被骂得永无出头之日,同时也证明在考据癖存在的今天,原创是十分危险而艰巨的。其次就是提醒读者若在若干年后读到类似本文的文章,骂那小于个狗血喷头,让我也有些自豪吹嘘的资本,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