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本课堂”主要提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学。学习前测是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前通过不同方法对学生先知和未知的知识进行预先测试,然后教学活动的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学情前测,不仅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学情前测
一、探究背景
笔者借班执教《计量单位的整理与复习》复习课,当教学进行到面积的计量单位回顾时,学生回顾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便再也说不出还有什么面积的计量单位:
课堂沉默了好久后笔者问:“米后面是什么?”
生答曰:千米……哦,老师还有平方千米。
长须一口气后追问:“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之间还有什么单位?”
由于这内容全班被卡住了,直接导致40分钟的课笔者花了五十分钟下课。课后问学生公顷都忘记了?学生告诉我:老师没教。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提到过。针对这种情况,我对这个班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让我惊讶:
1.认为老师没教过的占了35.4%。
2.认为提过没详细讲解的学生占了57.6%。
3.认为老师有详细讲解的只占了7%。
在一个笔者不熟悉的班级,在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就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无疑是无效的。
二、學情前测的初探
笔者在另一个班进行了调查,《计量单位整理与复习》一课的学情前测情况:
1.你知道什么是计量单位吗?
全班33人中,4人表示知道,并能说出计量单位的含义;22人表示知道,但与计数单位的含义有所混淆;只有7人表示完全不知道。
可以看出此班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有些模糊的,教師在复习时应该适时解释下计量与计数的区别。
2.你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从学生的反馈可以很明显的得出,因为测量单位分布在每个单元的十二小学课本,学生的学习是零散和混乱的,导致知识的遗漏。根据前测结果,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加强记忆单元的探索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索的过程,总结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系统熟记测量单位。
3.你能对你能想到的计量单位进行分类吗?
由于回忆的计量单位并不完整,学生分类的方法呈现出了多样性。例:
按单位间联系的分类和按单位类型分类:
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和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分米、平方分米、立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
毫升、升和时、分、秒、年、月、日
克、千克和克、千克、吨
……
按单位字数分类和按学习时间前后分类
克、吨、升、时、分、秒、年、月、日、米和一年级:元、角、分
毫米、厘米、分米、千米、千克、毫升和二年级:厘米、米、克、千克
平方厘米、立方厘米、平方分米、立方分米和三年级:分、秒、年、月、日、
……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
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力是无限的,按字数等分类连笔者都没意识到,系统的整理了知识学习的前后顺序,你就能很好地利用前测所得到的信息,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能力和方法,这不但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更能提高孩子学习的有效性。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教学中运用学情前测是多么的有必要。
4.你最喜欢哪些计量单位?
这个提问反馈的信息更是五花八门,许多学生的回答让老师惊叹,例如:
生1:“我喜欢长度单位,因为最简单好记”。
生2:“我喜欢厘米和千克,因为我身高跟体重能用到它们”。
这些回答在平时的教学中你是看不到也想不到的。计量单位的教学一向以严谨死板为模式,再次笔者不禁反思着,我们的教学在追求有效的同时,能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思考的空间?
三、学情前测的内容
(一)小学生认知水平是学情前测的首要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知识的认知、构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课前对学生认知的前测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认知受年龄段影响较大,我们可以选择在各个年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测试。
(二)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学情前测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的前测。新授课前,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基本能力等。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就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具体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两位数乘整十数能否正确口算出得数,笔算乘法时能否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书写是否整洁等,这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是教师执教前必须了解的。
2.方法与过程的前测。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进行预设,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数学好玩》教学,我们可以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情况,分析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哪些生活经验,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况看看是否能够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用“放”的形式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起到一个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所以一定要作为教学前测的重要内容。例如:《位置与方向》,我们就该去了解学生是否愿意去了解方向的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学习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如果课前不通过前测了解,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课堂浪费时间。
四、学情前测的方法及建议
《课标》强调:“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展开学习活动。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所要采取的学情前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情前测一般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预习分析法。通过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对新知自学的情况。根据对预习作业的分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活动观察法。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从而确定下节课应该选择的有效教学方式。
3.课前交流法。在上课以前和学生们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把握学习起点。
4.课堂交流法。在每节课的课堂小结时,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和交流,确定下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
5.课后反思法。教师课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作业等进行反思,对学生下节课的学习起点进行再把握。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识观点.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
[3][美]乔治·波利亚,刘景麟等译.数学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学情前测
一、探究背景
笔者借班执教《计量单位的整理与复习》复习课,当教学进行到面积的计量单位回顾时,学生回顾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便再也说不出还有什么面积的计量单位:
课堂沉默了好久后笔者问:“米后面是什么?”
生答曰:千米……哦,老师还有平方千米。
长须一口气后追问:“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之间还有什么单位?”
由于这内容全班被卡住了,直接导致40分钟的课笔者花了五十分钟下课。课后问学生公顷都忘记了?学生告诉我:老师没教。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提到过。针对这种情况,我对这个班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让我惊讶:
1.认为老师没教过的占了35.4%。
2.认为提过没详细讲解的学生占了57.6%。
3.认为老师有详细讲解的只占了7%。
在一个笔者不熟悉的班级,在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就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无疑是无效的。
二、學情前测的初探
笔者在另一个班进行了调查,《计量单位整理与复习》一课的学情前测情况:
1.你知道什么是计量单位吗?
全班33人中,4人表示知道,并能说出计量单位的含义;22人表示知道,但与计数单位的含义有所混淆;只有7人表示完全不知道。
可以看出此班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有些模糊的,教師在复习时应该适时解释下计量与计数的区别。
2.你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从学生的反馈可以很明显的得出,因为测量单位分布在每个单元的十二小学课本,学生的学习是零散和混乱的,导致知识的遗漏。根据前测结果,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加强记忆单元的探索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索的过程,总结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系统熟记测量单位。
3.你能对你能想到的计量单位进行分类吗?
由于回忆的计量单位并不完整,学生分类的方法呈现出了多样性。例:
按单位间联系的分类和按单位类型分类:
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和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分米、平方分米、立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
毫升、升和时、分、秒、年、月、日
克、千克和克、千克、吨
……
按单位字数分类和按学习时间前后分类
克、吨、升、时、分、秒、年、月、日、米和一年级:元、角、分
毫米、厘米、分米、千米、千克、毫升和二年级:厘米、米、克、千克
平方厘米、立方厘米、平方分米、立方分米和三年级:分、秒、年、月、日、
……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
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力是无限的,按字数等分类连笔者都没意识到,系统的整理了知识学习的前后顺序,你就能很好地利用前测所得到的信息,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能力和方法,这不但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更能提高孩子学习的有效性。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教学中运用学情前测是多么的有必要。
4.你最喜欢哪些计量单位?
这个提问反馈的信息更是五花八门,许多学生的回答让老师惊叹,例如:
生1:“我喜欢长度单位,因为最简单好记”。
生2:“我喜欢厘米和千克,因为我身高跟体重能用到它们”。
这些回答在平时的教学中你是看不到也想不到的。计量单位的教学一向以严谨死板为模式,再次笔者不禁反思着,我们的教学在追求有效的同时,能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思考的空间?
三、学情前测的内容
(一)小学生认知水平是学情前测的首要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知识的认知、构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课前对学生认知的前测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认知受年龄段影响较大,我们可以选择在各个年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测试。
(二)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学情前测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的前测。新授课前,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基本能力等。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就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具体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两位数乘整十数能否正确口算出得数,笔算乘法时能否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书写是否整洁等,这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是教师执教前必须了解的。
2.方法与过程的前测。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进行预设,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数学好玩》教学,我们可以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情况,分析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哪些生活经验,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况看看是否能够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用“放”的形式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起到一个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所以一定要作为教学前测的重要内容。例如:《位置与方向》,我们就该去了解学生是否愿意去了解方向的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学习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如果课前不通过前测了解,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课堂浪费时间。
四、学情前测的方法及建议
《课标》强调:“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展开学习活动。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所要采取的学情前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情前测一般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预习分析法。通过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对新知自学的情况。根据对预习作业的分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活动观察法。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从而确定下节课应该选择的有效教学方式。
3.课前交流法。在上课以前和学生们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把握学习起点。
4.课堂交流法。在每节课的课堂小结时,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和交流,确定下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
5.课后反思法。教师课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作业等进行反思,对学生下节课的学习起点进行再把握。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识观点.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
[3][美]乔治·波利亚,刘景麟等译.数学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