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钱起诗风的同异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中国文学报》第三九册刊有马晓地《王维与钱起》一文,比较了二人诗风的同异。该文认为:王、钱诗风有相似之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他们两人诗中的意象有很大的因袭性。王诗明显地带有清淡、旷远、宁静的美感色彩,而相同或大致相似的意象在钱诗中被反复地使用着。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非常讲究对色彩的表现,而且喜好近于冷调的"青"、"白"这一类颜色。而钱起在诗中色彩的使用上也是高手,他在诗之色调美感上表现出与王维极为一致的情趣。二人对诗之画面也都重在渲染一种宁静、旷远、甚至微著朦胧的气氛。马文分析王、钱之异时指出:王维既从真实自然中取象,再经自己之加工剪裁,诗之意象显得逼真生动,钱起意象取材较少实景,更多地是借助头脑的营构之功,人为地想象、制造出某种场景,这样的画面出现在诗中
其他文献
艺术发展的生命在于独创性,作家永恒的生命力在于独具的风格。关于这个问题,中西的诗学家都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讨,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艺风格论,其中既有中西相通之共同规律,亦有中西相异的民族特色,如果我们能找出中西风格之共同规律与不同特色,对于深入研究风格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总结艺术规律,沟通世界文艺,推动文艺创作,都将是大有益处的。
“梦湘先生” 《老残游记》第二回写老残在济南大明湖畔明湖居听王小玉(白妞)说书,最后通过一个年纪不到三十岁、湖南口音、叫“梦湘先生”的人,盛赞王小玉的唱腔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周围的听众都说:“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现据近人四川中江王乃征撰写的《清诗人王梦湘墓志铭》、署名过隙的《明湖客影录》和孔另境辑录的《中国小说史料》,证实所谓“梦湘先生”确有其人,而且确是一个醉心于欣赏山东镖铧大鼓的王小玉口迷”。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视野大为广阔的开放型的时代,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和多民族共处的社会,在文化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如所周知,当时由于蒙古贵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特别是对南方汉族人民的压迫政策,导致了农业经济生产的破坏和文化建设的衰退,但也应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光明的一面。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就批评中国的政治至宋懈颓靡已极”,他称赞元朝“举先王之礼制一举荡灭之,丽独治之以简”,以为这是“复古之会”。因此他说明朝之所以能出现“简严质朴之治”,“藉元以为之驱除。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环境宽松,双百方针得到贯彻,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主要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词的研究成果多。十年来在国内报刊上发表的研究词的论文,就我所接触到的有1956篇之多,这个数字超过了从1915年到1978年六十三年间论文总和800多篇。同时,出版了一百多种词学书籍,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建国后三十年所出词学书籍的总和。而且其中不少是很有价值的,如1979年出版的《全金元词》、1986年出版的《全唐五代词》、1987年出版的《词话丛编
着眼于宋婉约词的本体研究,我把它的语义层次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作品中的文学具象,主要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作品中文学具象的总和,构成一个自足的物象世界。这是语义层次的表层。其二是作品的情感流程,情感贯穿于物象世界中,使之有机结合,成为鲜明、生动、完整的文学形象。这是语义层次的深层意蕴。
《唐才子传》记述常建生平较详,在载其任盱眙尉后,接着写道:"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案,有肥遁之志。……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这段话概括了常建后半生经历,谓其先隐太白,后寓鄂渚;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常建考》亦谓常建"天宝时已寓居武昌,可能这就是常建晚年居住之地"。但根据常建在鄂渚、秦中两地的诗作内容所表现出的思想情趣来看,只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在鄂渚时的诗作,都表现了强烈的希望能再度入仕的愿望,这正是常建初罢官后思想情绪
全书12章。作者每论述某一作品或某一流派,都要与前后小说作详尽对比,以便揭示出评论对象的特点,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前代小说的承继及后代小说的启迪。作者力图把该书写成真正的小说史而不仅仅满足于对几部作品作抽象的孤立的评论。《简史》的论点新颖稳妥,史为基础,论为灵魂,对小说史的现象及规律作了系统而准确的介绍
幸南容(746—819年),又名幸显,字惕微,高安洪城(今江西高安县华林乡)人。唐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举进士,并结为忘年之交;嗣后,召太常寺卿,后迁国子祭酒,曾出使西域与吐蕃和谈,一时名播海内。柳宗元曾为他写过一篇《送祭酒归使序》(见《柳河西集》381页)。幸南容实际上是一位外交家与教育家。他告老回家后,就在洪城创办了"桂岩书院"——这是我国最早的招徒授业的书院。现存的《洪城幸氏族谱》中收有一篇柳宗元为他写的墓志铭。幸南容终年七十三岁,柳宗元的这篇墓志铭写于元和四十年仲秋,两个月后柳宗元与世长辞
关于贾岛,历来评价不同,而且颇为轩轾。尊之者,奉为"唐宗";贬之者,则斥为"虫吟"。本文试图从唐诗的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唐代有诗传世的作者,多达二千二百余人,但真正能够自成一家的并不多,而贾岛却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的文学史家和唐诗研究者,往往把贾岛附于韩愈名下,或者列在孟郊之后,实际上否定了贾岛在唐诗发展中自成一家的地位。固然,韩诗才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学者把我国自先秦到清代的古典诗歌按所反映的不同生活内容加以遴选,编成一套通俗性丛书,即《古诗类选》。这套丛书分为:儒家、恋情、友谊、纪游、宴饮、咏物、。从军、节令、品艺十类,每类一册,每册精选名篇佳作百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