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素质教育的最终战线同样在课堂。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掌握技能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通过切身的实践,我也尝试思考了如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是否唤醒了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应努力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努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这应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的确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从这个层面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能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的教学。因此,我们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就不能仅看学生记忆的多少和考分的高低,更要看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看课堂教学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对课堂是否充满向往之情。所以我们应追问:我的课堂教学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师生共进
新课程与以往课改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提出了“让师生共成长”的理念。新课程决定了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当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价值仅仅体现为“为了学生”;但教师还应是一个研究者,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思考教学的全过程,及时调整研究出现的问题,并加以适时调整和监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来实现个体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就成了“为了自己”,即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人格完善和素养提升。所以我们还应追问:我的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师生共进?
三、课堂教学是否达成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是联系紧密,不容割裂的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提供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仍有不少老师为考而教,还是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主,片面强调“双基”,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其二,在课堂中割裂三维目标:教师把三者放在一个平面上,看作了单一的目标,将其割裂,结果还是“填鸭式”,还是为了方法而讲方法,还是空洞的说教,三维目标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其三,“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学会时时追问:我的课堂教学是否达成了三维目标?
应该说,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因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也很多,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追问、反思,相信课堂教学的效度会不断得到提升。让我们去努力践行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的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三堡乡祁庄小学)
一、课堂教学是否唤醒了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应努力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努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这应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的确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从这个层面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能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的教学。因此,我们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就不能仅看学生记忆的多少和考分的高低,更要看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看课堂教学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对课堂是否充满向往之情。所以我们应追问:我的课堂教学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师生共进
新课程与以往课改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提出了“让师生共成长”的理念。新课程决定了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当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价值仅仅体现为“为了学生”;但教师还应是一个研究者,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思考教学的全过程,及时调整研究出现的问题,并加以适时调整和监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来实现个体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就成了“为了自己”,即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人格完善和素养提升。所以我们还应追问:我的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师生共进?
三、课堂教学是否达成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是联系紧密,不容割裂的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提供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仍有不少老师为考而教,还是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主,片面强调“双基”,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其二,在课堂中割裂三维目标:教师把三者放在一个平面上,看作了单一的目标,将其割裂,结果还是“填鸭式”,还是为了方法而讲方法,还是空洞的说教,三维目标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其三,“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学会时时追问:我的课堂教学是否达成了三维目标?
应该说,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因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也很多,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追问、反思,相信课堂教学的效度会不断得到提升。让我们去努力践行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的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三堡乡祁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