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作者在一个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正义的国际NGO工作,作为NGO观察员参加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并在最后几天拿到了为数相当少的NGO入场券,全程见证了谈判历程。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结束,但是没有成为COP15的共识,而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的“哥本哈根协议”,仍然是一个重大热点。根据大会决议,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该协议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是否签署。这是摆在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重新回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以及全面观察当前各国围绕哥本哈根协议的争论(不同国家的争论大不一样),来思考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国际气候政治。
根据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地球对温室气体排放只有有限的容量,即有限的“排放量预算或碳的收支预算”。西方一些资深经济学家估计,温室气体排放的年预算在每年万亿美元的数量级:比如著名的“斯特尔报告”作者斯特尔爵士就在其新书中断言温室气体排放的年预算保守估计价值至少1.2万亿美元。全球目标和减排承诺的谈判就是为了解决在富国和穷国之间如何分享这个有限的大气资源的问题。因此,气候谈判关系着现代历史上最大的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之一。据一些在日内瓦长期追踪和参与各类国际谈判(世贸、知识产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的研究机构和组织估计,气候谈判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可能已经超过世贸谈判,成为现阶段不仅环境方面,而且经济方面最重要的国际谈判。
此次哥本哈根谈判相当程度早就注定了谈不成,除非发展中国家单方面做出自杀性让步,甚至即使如此也都不一定能谈成。美国毫无减排诚意——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和布什一脉相承,只是公关做得更好,更有欺骗性,所以美国千方百计找借口——中国就是其最大的借口。说得夸张一点,即使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减到0,美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减,因为所谓的“美国生活方式不可侵犯”。
由于没有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欧洲对美国毫无办法。而且因为美国不做,国内许多力量也不愿全力去做,欧洲也就乐得躲在美国后面只是三心二意地减排。但是全球一定要大力减排,否则将来大家一起深受其害,欧美就因此逼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大力减排,即使逼得他们“去工业化”也在所不惜——欧美国内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想借此限制新兴经济体发展。西方相当一部分环保主义者,没有原则,没有骨头,完全放弃公平原则,也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和欧美政府穿一条裤子。所以从欧美国内来讲,其实一开始就注定很难谈成。他们早就布局媒体到时全面开动,包括大量对欧美政府小骂大帮忙的NGO,要把这个道义责任尽量推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至少是让中国和美国分担——美国本来就是最大责任方,把中国抓来陪绑分担,当然也不错。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不管如何做,都会被作为替罪羊,那么,更好的应对可能是,不理会西方压力坚持自己立场,同时改进公关,加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纵连横,尽量揭露西方的双重标准。
目前国内对中国饱受毫无道理的攻击,以及西方的双重标准的报道和分析还非常不足。拿NGO的例子来说,此次哥本哈根会议国内有不少环保NGO工作者与会。结果,亲眼目睹两个星期肮脏的国际政治,有不止一个人发出疑问“看来说气候变化是西方制约中国发展的阴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是不是错了?”
其实,政治很肮脏,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的科学不成立。中国大力减排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国际压力的结果。国内环保NGO以前的工作没有错,但可能不完备,不全面。现在意识到环境政治里面也有不少虚伪和双重标准,与此做斗争也应该成为国内NGO工作的一部分。这一次对许多国内NGO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但要真正摆脱西方NGO的话语霸权,发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声音,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哥本哈根协议出台前后
12月18日晚上11点,奥巴马在记者会上宣布达成哥本哈根协议。更确切地说,这个草案应该叫做“奥巴马提案”,而不是哥本哈根协议。它由奥巴马主持起草,26国首脑或者谈判代表参与(苏丹代表一开始参与,后来出走,不包括在内)。在11点之前,26国之外的国家代表根本没有见到这个文件。于是,我们在现场看到在奥巴马宣布哥本哈根达成共识的同时,许多国家的代表冲向复印机,复印这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却正被奥巴马宣布为共识,而且丹麦主办国告知他们只有一个小时决定是否接受的文件。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符合联合国民主机制和各国平等原则。而且,奥巴马的记者招待会时间正好选在G77国闭门会议期间,打断了77国内部的通报和协调。现场不少NGO观察员都怀疑美国是有意为之。
在19日凌晨3点多开始的讨论中,争论激烈,阵线分明。以美国、英国为首力推,想把协议变成共识,而且一再强调只有协议变成共识,许诺援助才有可能实现。一些被收买的小国,或者被空口许诺的援助所诱惑的国家附议。明确站出来反对的尽管只有图瓦卢、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古巴代表等几个小国,但他们以减排力度不够或者违反民主规则等原因批评美国提案时,包括“基础四国(BASIC)”不少代表团成员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代表拼命鼓掌。当发达国家占尽上风时,基础四国中巴西和南非代表撑不住,说了一些服软的话,比如这个协议尽管有种种不足,但也可以是进一步谈判的基础;但最后尘埃落定,这个协议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而不是成为会议共识,这些国家又试图往回扳:比如南非代表又发言说这个协议是奥巴马总统的提案,尽管其他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也参与帮助了起草,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一定全盘同意和愿意签署。这些多少有点自相矛盾的发言,凸显了发展中大国面临的状况:他们之所以没有像苏丹那样出走,只怕更多的是不愿意被无端指责要为哥本哈根失败负责。西方媒体公开报道的基础四国首脑会议被奥巴马强行打断,也是发展中国家被胁迫的另一个旁证。
简单分析一下哥本哈根协议,就知道谈判现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其立场为什么那么不同。比起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发展中国家不断让步,而发达国家责任减少很多:
1、发达国家没有近中期(2013~2020)量化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整体和国别的减排指标。每个发达国家自行填入承诺减排量,且发展中国家也要将国内减缓行动目标和政策纳入附件,在同一协议文件下与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一并予以反映。这进一步模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是对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中所一再重申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极大削弱。而坚持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机制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底线。
2、发展中国家自我减排(没有任何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的自我减排)每两年通过国家信息通报进行汇 报,“……准备为国际咨询和分析(提供方便)”(奥巴马总统在其新闻发布会中四次强调了最后一句)。尽管也说了国家信息通报要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应有的尊重,但这已经为西方借此提出更多要求,干涉主权打开了一个口子。
3、尽管协议把将全球升温限制在两度之内的目标写入,但完全是画饼充饥。发达国家现在提出的目标是如此之低(比如美国2020比2005减14%~17%,只比1990年减0~4%),有不同的NGO和科学机构都估计我们是直奔3~4度而去。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全球变暖的十大受害国,将因此大受其害。更不必说77国中大量没有什么碳排放可减,但深受全球变暖危害的小国,更是觉得被出卖。
由于委内瑞拉等几个小国的坚持,哥本哈根协议没有成为COP15的共识,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是否签署。包括参与起草的基础四国,也有了再次仔细考虑重新决定的机会。
基础四国该不该签哥本哈根协议?
中国需要认真吸取一个逗号的教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自行减排是否MRV(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是这次谈判中的一大争论焦点。这一争论其实只是来源于巴厘路线图中的一个逗号。在京都议定书中很明确:发展中国家只有得到国际技术或者资金援助的减排才需要MRV。
从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过程和相关上下文来看,也是重申了这一规则:据多名发展中国家代表和现场NGO观察员回忆,当时谈到MRV只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得到援助的减排。但在巴厘路线图的相关英文文本中,有一个放置得非常巧妙的逗号(a strategicaliy placed comma),使得其解释有可能发生歧义。美国抓住这个可能的歧义大做文章,终于把自发减排是否MRV问题做成了这一次谈判的争论焦点。发展中国家对此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对现在的哥本哈根协议文本,不能一厢情愿地只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读,而是要每个词每个细节都要有专家(谈判专家、法律专家、语言学家等)仔细推敲,从最坏的方面打算。
现在,一部分美国主流媒体依然大力赞扬奥巴马总统在谈判最后几天力挽狂澜,打破僵局,领衔起草哥本哈根协议。但一部分美国媒体,以及绝大部分欧洲媒体,都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会议失败。尽管发展中国家做了大规模让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的责任重点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以及相应的全球减排量是如此之小,远远低于IPCC计算的升温不超过两度所需要的减排量,甚至没法向支持环保的那部分西方民众交代,所以他们不得不承认失败。
现在舆论宣传的焦点之一,就是谁要为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负责。其中以英国的媒体最为典型。一方面,英国大力赞扬奥巴马的正面作用,并试图以此进一步削弱联合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减排量太小,推出Miliband(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长)、Lynas(英国人,由欧盟付钱作为马尔代夫代表参会)等人大造舆论无端指责中国要为此负责。
同时,现在一些作为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小国和弱势群体,以及自认为和他们站在一起的NGO,也开始大力谴责协议。他们中头脑比较清醒的一部分把火力集中在美国和西方,也有的把所有参与的26国都一起谴责,更有人指责参与协议的基础四国出卖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欧洲内部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评价也开始有种种不同声音,如果操作得法,也许可以引导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治变化,但其前提条件是基础四国不要因为哥本哈根协议和美国绑得太紧,下面会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哥本哈根协议现在在联合国框架下的情况是不死不活,“被注意到(being noted)”,在1月31日之前由每个国家自己决定是否承认和愿意签署(sign onto it or not)。
现在摆在被胁裹进参与起草的基础四国面前的问题,就是签还是不签这一个两难,以及如何签,在什么样的前提下签。在我看来,签的结果是:
1、落实了在协议中对发达国家的单方面让步。
2、依然会继续受西方媒体攻击,被欧美当作哥本哈根协议不足之处的替罪羊。在西方生活有年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温良谦恭让不会被感激,只会被得寸进尺。这一次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中国拿出最大诚意,提出了40%~45%的强度减排目标,其力度之大连许多欧美相关专业人士也不得不同意:比如在12月16日的一次讨论会上,英国气候大使JohnAshton就承认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某些方面规划目标已经超过欧盟现有规划。但是西方依然找到种种借口围攻中国。
3、作为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小国和弱势群体,将更多的把中国和美国做为他们共同的施害者加以谴责。
4、基础四国本身也会因为西方实际减排量太少而深受其害。中国和印度都是气候变化十大受害国之一。因为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冰川群是世界上消失速度最快的冰川,许多冰川的消融之迅速达到了每年15~25米。随着这些冰川融化甚至消失,水资源减少并且降水变动性的增加,中印两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在恶化中。空谈两度,但实质上直奔3~4度而去的哥本哈根协议,将使这个问题雪上加霜,也是对已经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利益的过大损害。
5、落实了基础四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卖”,失去盟友,制造可能的敌人,对下一步谈判非常不利。对一些碳排放很低,但深受全球变暖危害的小发展中国家,承认这样一个口头上说力争全球升温不到两度,但实质上直奔3~4度而去的协议,将是对他们利益极大的侵害。本来这些国家更有可能和基础四国联合要求欧美深度减排,同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和资金援助力度——这是苏丹的立场。如果方法得法,基础四国其实可以争取更多的小国到这个立场,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战,下面一节中有更多分析。但如果通过哥本哈根协议落实对发达国家的让步,他们对发展中大国失望,同时发达国家减排力度太小已经难以改变,那么他们将来更可能和欧美联手,给发展中大国过大而不公正的压力减排。这将对所有基础四国都非常不利。
6、欧美将利用基础四国对协议的支持进一步削弱联合国,把谈判重点更多的转移到双边或者经济大国论坛(MEF)之类更方便其施加强势力量的场合,这同样对基础四国不利。
如果不签,结果是:
1、协议中的让步作废,到墨西哥重头再谈——这应该不是坏事,无论是对让步太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对许多因为减排力度太小而失望的环保主义者。
2、继续受西方谴责,但和签的结果没有本质区别,顶多是挨骂的方式有所不同。
3、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小国和弱势群体,有更多的理由把中国和美国分别对待。
4、不会失去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盟友。
5、需要对参与协议起草、而不是像苏丹那样出走 做出解释。这个应该不算太难,正如南非代表所说这个协议是奥巴马总统的提案,尽管其他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也参与帮助了起草,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一定全盘同意和愿意签署。这也是谈判现场的事实。欧美一些媒体这一次极力打造G2印象,这其实是把中国架到火上烤,让我们和美国分担失败的责任,对中国不利。我们应该把事实说清楚,其实许多事情是美国主导,中国并没有参与共谋——比如基础四国首脑会被奥巴马强行打断就是明证。把这些事情说清楚,打破欧美媒体打造的G2虚幻光环,也符合我们一向韬光养晦的外交传统。
两相比较,个人认为不签可能是更好的结果。
中国可以做的实事和公关
一方面,中国要有西方舆论攻势的思想准备——反正不管做什么都会被西方主流媒体找到理由谴责,那就认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怕挨骂。但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公关,把立场明确友善地表达出去,尽量建立广大的统一战线。
1月31日之前中国如果不签哥本哈根协议,西方估计会发动下一轮媒体攻势。中国可以做出以下应对:
1、团结好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支持他们坚持立场,反对哥本哈根协议出台的不透明、不民主,强调西方减排力度不够,技术和资金转移不足,等等。
2、凸显中国作为气候变化受害者的一面,比如青藏高原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冰川消融、草地退化,宁夏等地由半干旱向干旱发展,等等。指出接受一个实质上全球升温远远超过2度的协议将极大的损害中国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
3、中国可以考虑建立中国气候基金(China Climate Fund),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和适应。中国做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但本身要大力减排,现在也有能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同时,中国超过两万亿的外汇储备与其大量放在美元债券上缩水,拿出其中一部分投资于中国气候基金可以是更好的选择。这可以帮助中国的低碳技术和企业(风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发电,沼气池,等等)走出去,同时资金和技术支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和环保的双重目标。这是真正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赢的事情。
基础四国谈判策略的可能改进
谈判期间,图瓦卢、马尔代夫和苏丹三个小国强烈要求1.5度,在谈判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而又截然不同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图瓦卢在谈判前期提出1.5度目标,被西方用来大力打压基础四国(要求发展中大国同样有国际减排目标),让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观察者都怀疑该国代表(此人英国律师,出身绿色和平组织)是否代表西方利益。但在奥巴马推出糟糕之极的哥本哈根协议之后的大会讨论中,图瓦卢代表第一个站出来大力抨击。他引用圣经故事,说正如犹大被许以30金币出卖耶稣,他现在也被许以30金币出卖国家,但他的良心不容许他做出犹大的选择。如此有原则有尊严的争取生存权,值得尊敬。图瓦卢为了自己的生存权,至少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高标准严要求,所以现场大量发展中国家代表为他鼓掌:包括有不计前嫌的基础四国代表团成员。确实,当时的情况下图瓦卢站出来质疑美国以及哥本哈根协议的道德合法性,发出了对气候变化问题责任很小、但却深受其害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的真实声音。
而另一个小岛国则完完全全被西方收买用来打击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样在最后讨论期间,这个国家的代表先是声泪俱下地讨伐某些发展中国家(暗指中印)只肯2度,而不是1.5度,置小岛国生死不顾。但马上又说奥巴马领衔的哥本哈根协议,尽管也只是2度,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开端,恳请大家一定要通过。前后一分钟内自相矛盾都不带起承转合。
前面也说了,奥的两度完全是画饼充饥,根据发达国家自己现在提出的减排目标(比如美国2020比2005减14%~17%),全球升温现在是直奔3、4度而去。该小岛国如此赤裸裸地被西方当枪使,对中印高标准,对西方低标准,冠冕堂皇言辞之下出卖本国人民(3、4度状况下该国早就不知道淹到哪里去了),现场为他鼓掌的大都是发达国家代表,也是事出有因。当时欧美一些代表立刻跟进,给哥本哈根协议大唱赞歌,一度现场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
也许有人会说图瓦卢等小岛国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提出了要求,它们对发达国家持何种立场已经不重要,未必如此,看看苏丹就知道了。
苏丹这一次对维持77国团结极为重要。前期欧美用图瓦卢打压中印,是苏丹大使Lumumba站出来强力反击,指出欧美政府以及一些西方NGO试图把发展中国家分而治之,把危害控制到最低。其实,苏丹也同样要求1.5度,但苏丹同时大力强调公平原则,说1.5度意味着西方应该2017年减52%,2020年减65%,2030年减80%,2050年100%以上(不但减到0,而且要有碳汇)。而且西方除了自己做这些,还要大力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
图瓦卢被欧美拿来打击中印,但其实它只是要求全球减排力度大,并没有像某小岛国那样自己跳出来帮助西方把减排责任的大头转移向发展中国家,而且最后是图瓦卢自己站出来反击欧美。这样比较中立的立场,如果基础四国和它真诚沟通,可以把它更加拉向苏丹立场,要求大力减排的同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统一战线。这些小国,只要不是像某些小岛国那样完全被西方收买,他们自己或者稍加沟通就明白,他们要求西方国家强力减排的立场,只有和基础四国联合才有实现或者至少部分实现的可能。
发展和减排,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中印两国,由于国内发展的巨大压力以及西方技术转移口惠而实不至的现实,都把这个妥协点选在了两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谈判策略的操作上,可以更加灵活一些:苏丹1.5度的表述方式,不但不损害发展中大国利益,甚至可以互补。比如在技术转移的谈判方面,苏丹和图瓦卢等小国如果利用其道德优势挑战西方知识产权制度实质上造成的知识垄断,将会是对基础四国立场的巨大帮助。这些小国也能够明白这是真正的互惠互利:许多西方高价的环保技术,只有经中印等大国消化和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后,才有可能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负担。
现在有不少最前沿的减排科技,由于其过于高昂的专利费用,使用范围往往局限于西方。全球变暖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挑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来消解危机。如果有更多的环保和减排技术能够向公共领域开放,全面推广,对全人类都是共赢。但目前的西方知识产权制度,造成知识和科技过分商品化垄断化,这是气候谈判中技术转移问题进展微小的本质原因。要打破这个僵局,需要发展中国家结成统一战线,同时和西方国家中的进步力量联手,共同挑战西方大公司和大财团所坚持的知识垄断。
另外,一些人把气候变化简单地理解为阴谋论,由此认为基础四国的谈判底线只是不被逼减排更多就行, 哪怕为此放纵美国的不负责任,个人认为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前文以及提到,中国和印度都在气候变化十大受害国之中。在青海、宁夏、云南等地,本人都看到,了解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国内林而达等专家,这方面更有系统而详细的研究。中国政府的强力减排措施,绝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做做样子对付外界压力,而是因为政府确实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威胁。
哥本哈根协议空谈两度,但欧美短期减排承诺如此之小,不但抵消了中国减排的巨大努力(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的减排力度不小,欧美都不得不承认,所以这一次只好在MRV上做文章),而且实质上直奔3~4度而去,中国将因此受到的气候变化危害将大大加剧。尤其是农业方面,可能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难以应对的威胁。林而达、居炜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度之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中国基本粮食供给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现缺口;在中低排放情景下,基本粮食供给将不存在问题,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粮食需求仍将可能无法得到满足。而世界粮食市场稻米年交易量只是中国年消费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中国粮食供给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出现大的缺口,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只怕也是杯水车薪。
美国人少地多,农产品过剩,所以这方面它短期内不在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人多地少的中国粮食安全至今仍然是紧平衡,农业方面丝毫疏忽不得。如果只是为了中国自己有足够的碳排放空间而对美国以及美国带动的整个西方减排力度太小有所纵容,只怕是过于短视。
所以基础四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应该立场,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尽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相对公平的碳排放和发展空间——这方面做的不错,另一方面是利用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力量,合纵连横,要求西方尽量减排,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转移,在要求发展中国家足够和公平的碳排放空间同时对美国减排力度太小不能纵容——这方面做的不够。
这两方面的诉求,看似矛盾,其实对立统一,如果操作得当其实可以互补。
据了解,这两方面的不够平衡,已经在印度国内引发争议。其政府内部和NGO圈里都有越来越多的人批评印度首席代表为了基础四国自己足够的排放空间过于忽视全球减排量(尤其是放纵美国方面),实质上是忽略了印度国内大量因为气候变暖受害的弱势人群。同时因为印度人均排放大大低于中国,NGO圈中有人已经开始提议推动将来在谈判中将中印分开处理。印度国内这种试图和中国分道扬镳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只怕危害不小:这正中西方分而治之的下怀,将不利于中印两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国内潘家华等专家碳预算、碳公平方面的工作,也许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成为中国谈判正式提议(同时和玻利维亚气候债的提议互为补充和呼应),促进上述两方面诉求的对立统一。
G2虚名之害
美国在气候谈判方面一直以来力图打造并相当成功的G2印象,这一次让中国受害不浅。本来,中美做为两大排放国,在减排技术方面当然应该大力合作,但在谈判和政治方面,中国一直坚持应该在联合国框架和原则下的多边谈判。可惜,中国的这个立场,被美国政府、媒体以及一些其支持的NGO刻意抹杀。美国这一策略,这一次收获甚丰。哥本哈根进展微小,实质原因是美国毫无减排诚意,并引发西方国家向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但被西方媒体成功地扭曲报道为中美之间的僵局才是问题的焦点。中国很难左右谈判期间议题(比如中国关心的技术转移问题完全被美国阻止得毫无进展),却被拉入G2陪绑,有苦难言。
美国的下一步,自然是继续削弱联合国,把谈判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双边或者经济大国论坛(MEF)等更有利于美国施加其影响的地方。中国要避免继续受害,必须对此做出应对,更加清晰地表述对联合国多边原则的支持,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和美国划清界限。
欧洲这一次多少也有苦难言。其环保和减排诉求被美国大力削弱,尤其是丹麦主办方不得不多次扭曲或违背联合国规则以求迎合美国,丑态百出。欧洲关于哥本哈根有种种不同声音,基本上都承认失败,有批评中国的,也有批评丹麦的,欧洲的,美国的,不一而足。英国作为美国喉舌大骂中国,多少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英国的根本利益,究竟是和美国一致,还是和欧盟一致,其自身定位一直犹豫不决,所以这一次作为美国枪手出头骂中国也是表现之一。所幸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全力跟进。其实,欧洲在过去几年气候政治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严重不足。欧洲做为发达国家减排努力的先行者,中国做为发展中国家减排努力的先行者,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向没有减排诚意的美国施压,并由此推动全球的减排行动。而且欧洲短视地没有看到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共同点,也不仅限于气候政治:比如在这一次的经济危机中,欧洲如果和中国合作,可以推动国际金融秩序向更公平、更有利于双方的方向转化。
这一次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有助于欧洲部分有识之士看清欧洲的错误,反思并调整方向。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欧洲人至少对这类批评更有开放心态。但如果中国为了G2之类的虚名,继续和美国捆在一起,将不利于欧洲心态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
NGO内部的争论与走向
在气候方面做工作的世界各地NGO组织,有各种不同的联盟和网络,其众多的成员里聚集了相当一部分专家,多年来紧跟谈判,专业分析能力相当强,还有不少人是各国专家团成员。同时不少NGO善于公关,对媒体影响力不小。所以公民社会在谈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些国际大型主流环保NGO,在多年与欧美政府既对抗又合作的过程中,在许多原则问题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问题,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理解等——不断让步,有时候甚至到了对欧美政府小骂大帮忙,联合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地步。公民社会中就此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巴厘谈判期间就已经达到白热化地步。当时在一次NGO闭门会议上,一位印尼NGO活动家质问多名西方NGO关键人物“你们和西方政府联手,要求中印大力减排,对此我没有异议。但我不满你们的双重标准,你们为什么不也和77国联手,对美国施加同等压力?如果发展中国家的NGO能够让中印的自我减排目标达到京都议定书和IPCC建议范围的上限,你们发达国家NGO能不能保证美国减排目标也达到类似的上限?”这个问题问得西方NGO领袖哑口无言。一语成谶,这次基础四国提出的自发减排目标都达到IPCC所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比BAU(business as usual,一切照常)减排15%~30%的上限,而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量远远低于WCC所建议的2020年比1990年减排25%~40%:美国只有3%~4%,发达国家累计只有8%~12%。
奥巴马上台,许多环保组织对美国新一届政府寄予厚望。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NGO的内部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坦言失望,认为新政府比起布什政府换汤不换药,并无实质性改变。但同时不少人强调奥巴马至少名义上关注气候变化,NGO应该与其合作而不是对抗。出于这种策略上的考虑,不少NGO尽管内心失望,却依然替奥巴马摇旗呐喊,对外宣传的和内部评估并不一致。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公民社会内部一直存在着极大争议,包括对哥本哈根协议本身的评价。一些主流环境组织试图继续为美国和哥本哈根协议涂脂抹粉,但不少组织和个人直言哥本哈根失败,并指出一些主流环保组织对西方政府妥协太多,放弃公平原则,对美国的问题视而不见,也是哥本哈根失败原因的一部分。更有组织重新提出“没有公平,就不能实现环保”的议题,提出环保运动需要反思自身的问题。
哥本哈根失败了。失败本身并不可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可以为走向成功做准备。比失败更糟糕的是一定要把失败伪装为成功。是否直面失败,以及反思环保组织在其中的作用甚至错误,是现在公民社会内部争论的焦点。
从公民社会正在进行中的争论来看,哥本哈根的失败揭露得越彻底,美国的破坏作用就暴露得越多,美国和基础四国的立场就区别得越清晰,将越促进环保运动反思其不足,重新评估公平和环保的平衡,推动其政治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的方向进化。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结束,但是没有成为COP15的共识,而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的“哥本哈根协议”,仍然是一个重大热点。根据大会决议,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该协议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是否签署。这是摆在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重新回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以及全面观察当前各国围绕哥本哈根协议的争论(不同国家的争论大不一样),来思考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国际气候政治。
根据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地球对温室气体排放只有有限的容量,即有限的“排放量预算或碳的收支预算”。西方一些资深经济学家估计,温室气体排放的年预算在每年万亿美元的数量级:比如著名的“斯特尔报告”作者斯特尔爵士就在其新书中断言温室气体排放的年预算保守估计价值至少1.2万亿美元。全球目标和减排承诺的谈判就是为了解决在富国和穷国之间如何分享这个有限的大气资源的问题。因此,气候谈判关系着现代历史上最大的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之一。据一些在日内瓦长期追踪和参与各类国际谈判(世贸、知识产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的研究机构和组织估计,气候谈判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可能已经超过世贸谈判,成为现阶段不仅环境方面,而且经济方面最重要的国际谈判。
此次哥本哈根谈判相当程度早就注定了谈不成,除非发展中国家单方面做出自杀性让步,甚至即使如此也都不一定能谈成。美国毫无减排诚意——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和布什一脉相承,只是公关做得更好,更有欺骗性,所以美国千方百计找借口——中国就是其最大的借口。说得夸张一点,即使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减到0,美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减,因为所谓的“美国生活方式不可侵犯”。
由于没有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欧洲对美国毫无办法。而且因为美国不做,国内许多力量也不愿全力去做,欧洲也就乐得躲在美国后面只是三心二意地减排。但是全球一定要大力减排,否则将来大家一起深受其害,欧美就因此逼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大力减排,即使逼得他们“去工业化”也在所不惜——欧美国内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想借此限制新兴经济体发展。西方相当一部分环保主义者,没有原则,没有骨头,完全放弃公平原则,也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和欧美政府穿一条裤子。所以从欧美国内来讲,其实一开始就注定很难谈成。他们早就布局媒体到时全面开动,包括大量对欧美政府小骂大帮忙的NGO,要把这个道义责任尽量推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至少是让中国和美国分担——美国本来就是最大责任方,把中国抓来陪绑分担,当然也不错。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不管如何做,都会被作为替罪羊,那么,更好的应对可能是,不理会西方压力坚持自己立场,同时改进公关,加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纵连横,尽量揭露西方的双重标准。
目前国内对中国饱受毫无道理的攻击,以及西方的双重标准的报道和分析还非常不足。拿NGO的例子来说,此次哥本哈根会议国内有不少环保NGO工作者与会。结果,亲眼目睹两个星期肮脏的国际政治,有不止一个人发出疑问“看来说气候变化是西方制约中国发展的阴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是不是错了?”
其实,政治很肮脏,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的科学不成立。中国大力减排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国际压力的结果。国内环保NGO以前的工作没有错,但可能不完备,不全面。现在意识到环境政治里面也有不少虚伪和双重标准,与此做斗争也应该成为国内NGO工作的一部分。这一次对许多国内NGO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但要真正摆脱西方NGO的话语霸权,发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声音,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哥本哈根协议出台前后
12月18日晚上11点,奥巴马在记者会上宣布达成哥本哈根协议。更确切地说,这个草案应该叫做“奥巴马提案”,而不是哥本哈根协议。它由奥巴马主持起草,26国首脑或者谈判代表参与(苏丹代表一开始参与,后来出走,不包括在内)。在11点之前,26国之外的国家代表根本没有见到这个文件。于是,我们在现场看到在奥巴马宣布哥本哈根达成共识的同时,许多国家的代表冲向复印机,复印这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却正被奥巴马宣布为共识,而且丹麦主办国告知他们只有一个小时决定是否接受的文件。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符合联合国民主机制和各国平等原则。而且,奥巴马的记者招待会时间正好选在G77国闭门会议期间,打断了77国内部的通报和协调。现场不少NGO观察员都怀疑美国是有意为之。
在19日凌晨3点多开始的讨论中,争论激烈,阵线分明。以美国、英国为首力推,想把协议变成共识,而且一再强调只有协议变成共识,许诺援助才有可能实现。一些被收买的小国,或者被空口许诺的援助所诱惑的国家附议。明确站出来反对的尽管只有图瓦卢、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古巴代表等几个小国,但他们以减排力度不够或者违反民主规则等原因批评美国提案时,包括“基础四国(BASIC)”不少代表团成员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代表拼命鼓掌。当发达国家占尽上风时,基础四国中巴西和南非代表撑不住,说了一些服软的话,比如这个协议尽管有种种不足,但也可以是进一步谈判的基础;但最后尘埃落定,这个协议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而不是成为会议共识,这些国家又试图往回扳:比如南非代表又发言说这个协议是奥巴马总统的提案,尽管其他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也参与帮助了起草,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一定全盘同意和愿意签署。这些多少有点自相矛盾的发言,凸显了发展中大国面临的状况:他们之所以没有像苏丹那样出走,只怕更多的是不愿意被无端指责要为哥本哈根失败负责。西方媒体公开报道的基础四国首脑会议被奥巴马强行打断,也是发展中国家被胁迫的另一个旁证。
简单分析一下哥本哈根协议,就知道谈判现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其立场为什么那么不同。比起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发展中国家不断让步,而发达国家责任减少很多:
1、发达国家没有近中期(2013~2020)量化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整体和国别的减排指标。每个发达国家自行填入承诺减排量,且发展中国家也要将国内减缓行动目标和政策纳入附件,在同一协议文件下与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一并予以反映。这进一步模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是对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中所一再重申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极大削弱。而坚持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机制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底线。
2、发展中国家自我减排(没有任何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的自我减排)每两年通过国家信息通报进行汇 报,“……准备为国际咨询和分析(提供方便)”(奥巴马总统在其新闻发布会中四次强调了最后一句)。尽管也说了国家信息通报要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应有的尊重,但这已经为西方借此提出更多要求,干涉主权打开了一个口子。
3、尽管协议把将全球升温限制在两度之内的目标写入,但完全是画饼充饥。发达国家现在提出的目标是如此之低(比如美国2020比2005减14%~17%,只比1990年减0~4%),有不同的NGO和科学机构都估计我们是直奔3~4度而去。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全球变暖的十大受害国,将因此大受其害。更不必说77国中大量没有什么碳排放可减,但深受全球变暖危害的小国,更是觉得被出卖。
由于委内瑞拉等几个小国的坚持,哥本哈根协议没有成为COP15的共识,只是被注意(being noted),在2010年1月31日之前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是否签署。包括参与起草的基础四国,也有了再次仔细考虑重新决定的机会。
基础四国该不该签哥本哈根协议?
中国需要认真吸取一个逗号的教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自行减排是否MRV(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是这次谈判中的一大争论焦点。这一争论其实只是来源于巴厘路线图中的一个逗号。在京都议定书中很明确:发展中国家只有得到国际技术或者资金援助的减排才需要MRV。
从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过程和相关上下文来看,也是重申了这一规则:据多名发展中国家代表和现场NGO观察员回忆,当时谈到MRV只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得到援助的减排。但在巴厘路线图的相关英文文本中,有一个放置得非常巧妙的逗号(a strategicaliy placed comma),使得其解释有可能发生歧义。美国抓住这个可能的歧义大做文章,终于把自发减排是否MRV问题做成了这一次谈判的争论焦点。发展中国家对此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对现在的哥本哈根协议文本,不能一厢情愿地只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读,而是要每个词每个细节都要有专家(谈判专家、法律专家、语言学家等)仔细推敲,从最坏的方面打算。
现在,一部分美国主流媒体依然大力赞扬奥巴马总统在谈判最后几天力挽狂澜,打破僵局,领衔起草哥本哈根协议。但一部分美国媒体,以及绝大部分欧洲媒体,都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会议失败。尽管发展中国家做了大规模让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的责任重点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以及相应的全球减排量是如此之小,远远低于IPCC计算的升温不超过两度所需要的减排量,甚至没法向支持环保的那部分西方民众交代,所以他们不得不承认失败。
现在舆论宣传的焦点之一,就是谁要为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负责。其中以英国的媒体最为典型。一方面,英国大力赞扬奥巴马的正面作用,并试图以此进一步削弱联合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减排量太小,推出Miliband(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长)、Lynas(英国人,由欧盟付钱作为马尔代夫代表参会)等人大造舆论无端指责中国要为此负责。
同时,现在一些作为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小国和弱势群体,以及自认为和他们站在一起的NGO,也开始大力谴责协议。他们中头脑比较清醒的一部分把火力集中在美国和西方,也有的把所有参与的26国都一起谴责,更有人指责参与协议的基础四国出卖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欧洲内部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评价也开始有种种不同声音,如果操作得法,也许可以引导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治变化,但其前提条件是基础四国不要因为哥本哈根协议和美国绑得太紧,下面会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哥本哈根协议现在在联合国框架下的情况是不死不活,“被注意到(being noted)”,在1月31日之前由每个国家自己决定是否承认和愿意签署(sign onto it or not)。
现在摆在被胁裹进参与起草的基础四国面前的问题,就是签还是不签这一个两难,以及如何签,在什么样的前提下签。在我看来,签的结果是:
1、落实了在协议中对发达国家的单方面让步。
2、依然会继续受西方媒体攻击,被欧美当作哥本哈根协议不足之处的替罪羊。在西方生活有年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温良谦恭让不会被感激,只会被得寸进尺。这一次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中国拿出最大诚意,提出了40%~45%的强度减排目标,其力度之大连许多欧美相关专业人士也不得不同意:比如在12月16日的一次讨论会上,英国气候大使JohnAshton就承认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某些方面规划目标已经超过欧盟现有规划。但是西方依然找到种种借口围攻中国。
3、作为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小国和弱势群体,将更多的把中国和美国做为他们共同的施害者加以谴责。
4、基础四国本身也会因为西方实际减排量太少而深受其害。中国和印度都是气候变化十大受害国之一。因为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冰川群是世界上消失速度最快的冰川,许多冰川的消融之迅速达到了每年15~25米。随着这些冰川融化甚至消失,水资源减少并且降水变动性的增加,中印两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在恶化中。空谈两度,但实质上直奔3~4度而去的哥本哈根协议,将使这个问题雪上加霜,也是对已经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利益的过大损害。
5、落实了基础四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卖”,失去盟友,制造可能的敌人,对下一步谈判非常不利。对一些碳排放很低,但深受全球变暖危害的小发展中国家,承认这样一个口头上说力争全球升温不到两度,但实质上直奔3~4度而去的协议,将是对他们利益极大的侵害。本来这些国家更有可能和基础四国联合要求欧美深度减排,同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和资金援助力度——这是苏丹的立场。如果方法得法,基础四国其实可以争取更多的小国到这个立场,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战,下面一节中有更多分析。但如果通过哥本哈根协议落实对发达国家的让步,他们对发展中大国失望,同时发达国家减排力度太小已经难以改变,那么他们将来更可能和欧美联手,给发展中大国过大而不公正的压力减排。这将对所有基础四国都非常不利。
6、欧美将利用基础四国对协议的支持进一步削弱联合国,把谈判重点更多的转移到双边或者经济大国论坛(MEF)之类更方便其施加强势力量的场合,这同样对基础四国不利。
如果不签,结果是:
1、协议中的让步作废,到墨西哥重头再谈——这应该不是坏事,无论是对让步太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对许多因为减排力度太小而失望的环保主义者。
2、继续受西方谴责,但和签的结果没有本质区别,顶多是挨骂的方式有所不同。
3、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小国和弱势群体,有更多的理由把中国和美国分别对待。
4、不会失去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盟友。
5、需要对参与协议起草、而不是像苏丹那样出走 做出解释。这个应该不算太难,正如南非代表所说这个协议是奥巴马总统的提案,尽管其他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也参与帮助了起草,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一定全盘同意和愿意签署。这也是谈判现场的事实。欧美一些媒体这一次极力打造G2印象,这其实是把中国架到火上烤,让我们和美国分担失败的责任,对中国不利。我们应该把事实说清楚,其实许多事情是美国主导,中国并没有参与共谋——比如基础四国首脑会被奥巴马强行打断就是明证。把这些事情说清楚,打破欧美媒体打造的G2虚幻光环,也符合我们一向韬光养晦的外交传统。
两相比较,个人认为不签可能是更好的结果。
中国可以做的实事和公关
一方面,中国要有西方舆论攻势的思想准备——反正不管做什么都会被西方主流媒体找到理由谴责,那就认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怕挨骂。但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公关,把立场明确友善地表达出去,尽量建立广大的统一战线。
1月31日之前中国如果不签哥本哈根协议,西方估计会发动下一轮媒体攻势。中国可以做出以下应对:
1、团结好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支持他们坚持立场,反对哥本哈根协议出台的不透明、不民主,强调西方减排力度不够,技术和资金转移不足,等等。
2、凸显中国作为气候变化受害者的一面,比如青藏高原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冰川消融、草地退化,宁夏等地由半干旱向干旱发展,等等。指出接受一个实质上全球升温远远超过2度的协议将极大的损害中国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
3、中国可以考虑建立中国气候基金(China Climate Fund),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和适应。中国做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但本身要大力减排,现在也有能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同时,中国超过两万亿的外汇储备与其大量放在美元债券上缩水,拿出其中一部分投资于中国气候基金可以是更好的选择。这可以帮助中国的低碳技术和企业(风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发电,沼气池,等等)走出去,同时资金和技术支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和环保的双重目标。这是真正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赢的事情。
基础四国谈判策略的可能改进
谈判期间,图瓦卢、马尔代夫和苏丹三个小国强烈要求1.5度,在谈判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而又截然不同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图瓦卢在谈判前期提出1.5度目标,被西方用来大力打压基础四国(要求发展中大国同样有国际减排目标),让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观察者都怀疑该国代表(此人英国律师,出身绿色和平组织)是否代表西方利益。但在奥巴马推出糟糕之极的哥本哈根协议之后的大会讨论中,图瓦卢代表第一个站出来大力抨击。他引用圣经故事,说正如犹大被许以30金币出卖耶稣,他现在也被许以30金币出卖国家,但他的良心不容许他做出犹大的选择。如此有原则有尊严的争取生存权,值得尊敬。图瓦卢为了自己的生存权,至少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高标准严要求,所以现场大量发展中国家代表为他鼓掌:包括有不计前嫌的基础四国代表团成员。确实,当时的情况下图瓦卢站出来质疑美国以及哥本哈根协议的道德合法性,发出了对气候变化问题责任很小、但却深受其害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的真实声音。
而另一个小岛国则完完全全被西方收买用来打击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样在最后讨论期间,这个国家的代表先是声泪俱下地讨伐某些发展中国家(暗指中印)只肯2度,而不是1.5度,置小岛国生死不顾。但马上又说奥巴马领衔的哥本哈根协议,尽管也只是2度,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开端,恳请大家一定要通过。前后一分钟内自相矛盾都不带起承转合。
前面也说了,奥的两度完全是画饼充饥,根据发达国家自己现在提出的减排目标(比如美国2020比2005减14%~17%),全球升温现在是直奔3、4度而去。该小岛国如此赤裸裸地被西方当枪使,对中印高标准,对西方低标准,冠冕堂皇言辞之下出卖本国人民(3、4度状况下该国早就不知道淹到哪里去了),现场为他鼓掌的大都是发达国家代表,也是事出有因。当时欧美一些代表立刻跟进,给哥本哈根协议大唱赞歌,一度现场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
也许有人会说图瓦卢等小岛国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提出了要求,它们对发达国家持何种立场已经不重要,未必如此,看看苏丹就知道了。
苏丹这一次对维持77国团结极为重要。前期欧美用图瓦卢打压中印,是苏丹大使Lumumba站出来强力反击,指出欧美政府以及一些西方NGO试图把发展中国家分而治之,把危害控制到最低。其实,苏丹也同样要求1.5度,但苏丹同时大力强调公平原则,说1.5度意味着西方应该2017年减52%,2020年减65%,2030年减80%,2050年100%以上(不但减到0,而且要有碳汇)。而且西方除了自己做这些,还要大力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
图瓦卢被欧美拿来打击中印,但其实它只是要求全球减排力度大,并没有像某小岛国那样自己跳出来帮助西方把减排责任的大头转移向发展中国家,而且最后是图瓦卢自己站出来反击欧美。这样比较中立的立场,如果基础四国和它真诚沟通,可以把它更加拉向苏丹立场,要求大力减排的同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统一战线。这些小国,只要不是像某些小岛国那样完全被西方收买,他们自己或者稍加沟通就明白,他们要求西方国家强力减排的立场,只有和基础四国联合才有实现或者至少部分实现的可能。
发展和减排,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中印两国,由于国内发展的巨大压力以及西方技术转移口惠而实不至的现实,都把这个妥协点选在了两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谈判策略的操作上,可以更加灵活一些:苏丹1.5度的表述方式,不但不损害发展中大国利益,甚至可以互补。比如在技术转移的谈判方面,苏丹和图瓦卢等小国如果利用其道德优势挑战西方知识产权制度实质上造成的知识垄断,将会是对基础四国立场的巨大帮助。这些小国也能够明白这是真正的互惠互利:许多西方高价的环保技术,只有经中印等大国消化和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后,才有可能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负担。
现在有不少最前沿的减排科技,由于其过于高昂的专利费用,使用范围往往局限于西方。全球变暖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挑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来消解危机。如果有更多的环保和减排技术能够向公共领域开放,全面推广,对全人类都是共赢。但目前的西方知识产权制度,造成知识和科技过分商品化垄断化,这是气候谈判中技术转移问题进展微小的本质原因。要打破这个僵局,需要发展中国家结成统一战线,同时和西方国家中的进步力量联手,共同挑战西方大公司和大财团所坚持的知识垄断。
另外,一些人把气候变化简单地理解为阴谋论,由此认为基础四国的谈判底线只是不被逼减排更多就行, 哪怕为此放纵美国的不负责任,个人认为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前文以及提到,中国和印度都在气候变化十大受害国之中。在青海、宁夏、云南等地,本人都看到,了解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国内林而达等专家,这方面更有系统而详细的研究。中国政府的强力减排措施,绝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做做样子对付外界压力,而是因为政府确实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威胁。
哥本哈根协议空谈两度,但欧美短期减排承诺如此之小,不但抵消了中国减排的巨大努力(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的减排力度不小,欧美都不得不承认,所以这一次只好在MRV上做文章),而且实质上直奔3~4度而去,中国将因此受到的气候变化危害将大大加剧。尤其是农业方面,可能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难以应对的威胁。林而达、居炜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度之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中国基本粮食供给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现缺口;在中低排放情景下,基本粮食供给将不存在问题,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粮食需求仍将可能无法得到满足。而世界粮食市场稻米年交易量只是中国年消费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中国粮食供给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出现大的缺口,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只怕也是杯水车薪。
美国人少地多,农产品过剩,所以这方面它短期内不在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人多地少的中国粮食安全至今仍然是紧平衡,农业方面丝毫疏忽不得。如果只是为了中国自己有足够的碳排放空间而对美国以及美国带动的整个西方减排力度太小有所纵容,只怕是过于短视。
所以基础四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应该立场,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尽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相对公平的碳排放和发展空间——这方面做的不错,另一方面是利用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力量,合纵连横,要求西方尽量减排,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转移,在要求发展中国家足够和公平的碳排放空间同时对美国减排力度太小不能纵容——这方面做的不够。
这两方面的诉求,看似矛盾,其实对立统一,如果操作得当其实可以互补。
据了解,这两方面的不够平衡,已经在印度国内引发争议。其政府内部和NGO圈里都有越来越多的人批评印度首席代表为了基础四国自己足够的排放空间过于忽视全球减排量(尤其是放纵美国方面),实质上是忽略了印度国内大量因为气候变暖受害的弱势人群。同时因为印度人均排放大大低于中国,NGO圈中有人已经开始提议推动将来在谈判中将中印分开处理。印度国内这种试图和中国分道扬镳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只怕危害不小:这正中西方分而治之的下怀,将不利于中印两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国内潘家华等专家碳预算、碳公平方面的工作,也许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成为中国谈判正式提议(同时和玻利维亚气候债的提议互为补充和呼应),促进上述两方面诉求的对立统一。
G2虚名之害
美国在气候谈判方面一直以来力图打造并相当成功的G2印象,这一次让中国受害不浅。本来,中美做为两大排放国,在减排技术方面当然应该大力合作,但在谈判和政治方面,中国一直坚持应该在联合国框架和原则下的多边谈判。可惜,中国的这个立场,被美国政府、媒体以及一些其支持的NGO刻意抹杀。美国这一策略,这一次收获甚丰。哥本哈根进展微小,实质原因是美国毫无减排诚意,并引发西方国家向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但被西方媒体成功地扭曲报道为中美之间的僵局才是问题的焦点。中国很难左右谈判期间议题(比如中国关心的技术转移问题完全被美国阻止得毫无进展),却被拉入G2陪绑,有苦难言。
美国的下一步,自然是继续削弱联合国,把谈判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双边或者经济大国论坛(MEF)等更有利于美国施加其影响的地方。中国要避免继续受害,必须对此做出应对,更加清晰地表述对联合国多边原则的支持,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和美国划清界限。
欧洲这一次多少也有苦难言。其环保和减排诉求被美国大力削弱,尤其是丹麦主办方不得不多次扭曲或违背联合国规则以求迎合美国,丑态百出。欧洲关于哥本哈根有种种不同声音,基本上都承认失败,有批评中国的,也有批评丹麦的,欧洲的,美国的,不一而足。英国作为美国喉舌大骂中国,多少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英国的根本利益,究竟是和美国一致,还是和欧盟一致,其自身定位一直犹豫不决,所以这一次作为美国枪手出头骂中国也是表现之一。所幸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全力跟进。其实,欧洲在过去几年气候政治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严重不足。欧洲做为发达国家减排努力的先行者,中国做为发展中国家减排努力的先行者,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向没有减排诚意的美国施压,并由此推动全球的减排行动。而且欧洲短视地没有看到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共同点,也不仅限于气候政治:比如在这一次的经济危机中,欧洲如果和中国合作,可以推动国际金融秩序向更公平、更有利于双方的方向转化。
这一次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有助于欧洲部分有识之士看清欧洲的错误,反思并调整方向。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欧洲人至少对这类批评更有开放心态。但如果中国为了G2之类的虚名,继续和美国捆在一起,将不利于欧洲心态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
NGO内部的争论与走向
在气候方面做工作的世界各地NGO组织,有各种不同的联盟和网络,其众多的成员里聚集了相当一部分专家,多年来紧跟谈判,专业分析能力相当强,还有不少人是各国专家团成员。同时不少NGO善于公关,对媒体影响力不小。所以公民社会在谈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些国际大型主流环保NGO,在多年与欧美政府既对抗又合作的过程中,在许多原则问题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问题,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理解等——不断让步,有时候甚至到了对欧美政府小骂大帮忙,联合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地步。公民社会中就此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巴厘谈判期间就已经达到白热化地步。当时在一次NGO闭门会议上,一位印尼NGO活动家质问多名西方NGO关键人物“你们和西方政府联手,要求中印大力减排,对此我没有异议。但我不满你们的双重标准,你们为什么不也和77国联手,对美国施加同等压力?如果发展中国家的NGO能够让中印的自我减排目标达到京都议定书和IPCC建议范围的上限,你们发达国家NGO能不能保证美国减排目标也达到类似的上限?”这个问题问得西方NGO领袖哑口无言。一语成谶,这次基础四国提出的自发减排目标都达到IPCC所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比BAU(business as usual,一切照常)减排15%~30%的上限,而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量远远低于WCC所建议的2020年比1990年减排25%~40%:美国只有3%~4%,发达国家累计只有8%~12%。
奥巴马上台,许多环保组织对美国新一届政府寄予厚望。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NGO的内部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坦言失望,认为新政府比起布什政府换汤不换药,并无实质性改变。但同时不少人强调奥巴马至少名义上关注气候变化,NGO应该与其合作而不是对抗。出于这种策略上的考虑,不少NGO尽管内心失望,却依然替奥巴马摇旗呐喊,对外宣传的和内部评估并不一致。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公民社会内部一直存在着极大争议,包括对哥本哈根协议本身的评价。一些主流环境组织试图继续为美国和哥本哈根协议涂脂抹粉,但不少组织和个人直言哥本哈根失败,并指出一些主流环保组织对西方政府妥协太多,放弃公平原则,对美国的问题视而不见,也是哥本哈根失败原因的一部分。更有组织重新提出“没有公平,就不能实现环保”的议题,提出环保运动需要反思自身的问题。
哥本哈根失败了。失败本身并不可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可以为走向成功做准备。比失败更糟糕的是一定要把失败伪装为成功。是否直面失败,以及反思环保组织在其中的作用甚至错误,是现在公民社会内部争论的焦点。
从公民社会正在进行中的争论来看,哥本哈根的失败揭露得越彻底,美国的破坏作用就暴露得越多,美国和基础四国的立场就区别得越清晰,将越促进环保运动反思其不足,重新评估公平和环保的平衡,推动其政治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的方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