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r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教师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纵观整个阅读教学的历程,许多精彩的教学片段都是来自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开发利用文本资源,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文本,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根本。学生只有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潜心涵泳,咀嚼品味,才能发现文本的无限风景。开发文本资源的重要策略是填白和续创。
  填白。书中有些课文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去推测,想象,交流,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这里桑兰如何练习刷牙、穿衣、吃饭就是一个补白点。教学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当时,桑兰被医生诊断为脊髓神经完全性损伤,全身只有两个手臂能动,手腕以下除双手大拇指有知觉,其余手指和身体自胸以下均无知觉。在这种情况下,她坚持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那是多么不容易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此时,你来到了桑兰的病床前,桑兰正在吃饭,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连筷子都拿不住。”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好不容易夹起一口饭,但刚送到嘴边,筷子连饭都掉到地上了。”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又捡起筷子,艰难地拿起来。”这样的补白既是对课文内容空白处的填补,也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升华。填白的过程也是师生投入文本,并与之交流、碰撞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力增强了,个性得到发展,原有的文本内容也被激活了。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文本,去发现、探索和填补作者在文本中有意无意地留下的空白和空缺,填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续创。有好多课文言尽意未尽,抓住此机会进行续创,让学生对文章的某情节进行合理的延伸,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如《争论的故事》一课教学中,在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续写故事:看到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的大雁,兄弟俩会说些什么?这种续创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
  开发利用文本资源,应立足文本,活用文本,给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时间和空间,从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到创造性的阅读,阅读教学就会有锦上添花之美。
  二、开发利用文外资源,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据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还要引领学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生活。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开发和利用文外资源来增补和延伸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把书读“厚”,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增补。文本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遥远,适时适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扫荡”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前,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日本鬼子扫荡的图片,教学时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他们对“扫荡”一词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停留在词语的层面,而是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对日本鬼子的憎恨感。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只是点一下,并未能展开,当这些内容又极具价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开发增补,对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里,结尾有这么一段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理解这段话即“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的共同之处”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及时补充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从资料中学生能感受到宋庆龄的坚强不屈、与敌人作斗争的高贵品质,这也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延伸。教师要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让学生开展与文本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进入广义上的大课堂,把我们的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我要求学生上网或从课外书中进一步走进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去探秘,去了解世界上还有许多像金字塔这样的文化遗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并拓宽其视野。
  学生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留给他们的将是深深的思考,学生带着资源再一次对话文本,他们对文本的意义将重新构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养成探究的习惯,增强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开发利用生成资源,阅读教学巧夺天工
  一些预想不到的生成资源,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入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有些生成点,极具教学价值,是阅读教学难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开发利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鹬蚌相争》时遇到了这样一个意外。当孩子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时,有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可是,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还有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这位老师毕竟是骨干教师,面对意外并没有慌张,也没有不理不睬,而是以此为生成点,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就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是寓言故事,并不是真的。”有的学生说:“寓言故事有的是想象编出来的,并不是真的。”有的学生说:“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通过讨论,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一招不仅妙解了此问,而且上出了一堂没有预约的“生成性课”,阅读真有巧夺天工之妙。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的“规律性知识”,揭示着语言文字中固有的内在联系,它是语文学科的主干内容,它是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言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中,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让其他学科为语文教学增加助力。  一、唱一唱,让语文学习兴味盎然  众所周知,音乐和语文都是艺术,它们“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让人去听、去读、去唱、去欣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提升人的情感、气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