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拾取其中几个主要观念进行简介,以展现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和国人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善;诚;仁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一、“善”
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观念,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的训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即有“人之初、性本善”[1]2的金句,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性善”的人物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名轲)。作为与孔子齐名的儒家学派以及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孟子在全世界享有广泛的声誉。他所提出的“性善论”,作为中华文化人性论的主流思想,两千多年来对培养中国人的人性和建设中国社会的人伦型态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被我们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想象成一个好人,至少他具有成为好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反之,我们也很难把一个本性不善的人想象成一个好人,至少他不具备成为好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善”是人性之根,犹如树根;是人性之基,犹如地基。一棵树如果根子坏掉了,那即使它个头再大也终究是颗烂树;一幢房如果基础坏掉了,那即使它高耸入云也终究难免坍塌。同样地,一个人如果本性坏掉了(不善),那即使他能耐再大也终究是个坏人;反而能耐越大,危害越大。
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之“善”的价值熏陶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我们所有关于人物的品评总是“以善为本,以德为先”。这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向善、爱善、求善的典型表征。
二、“诚”
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古代的文化经典《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2]31《孟子》里也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287的表述。不难看出,二者之表达虽略有差异,实则意味相同。诚者,信也、实也。解释一下就是说,诚(信、实)是自然天地的运行规律和法则,诚之或思诚(学习信、实,效仿信、实)是人伦社会的运行规律和法则。
“天”在传统文化中是地位最高,权威最大的统治者,自然界和人伦社会的一切都由天所创造,也自然都要听命于天。正因如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以“天子”自称,意味着自己受命于天,是上天在人世的代表。这是他们的地位与皇权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和支持的终极依据。古代思想家们认为,既然上天是依照信、实(诚)的原则进行运作的,那么人类社会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学习信、实,效仿信、实(诚之)而运作。“以天为法、以天为则”,这就保证了人伦法则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就意味着从天子以至于庶民都要按照信、实(诚)的原则为人处世,都要积极的学习信、实、效仿信、实(诚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中国人才把“诚”的品质看得如此重要:说话要诚,做事要诚,学习要诚,交友要诚,做买卖要诚,干工作要诚……诚乃立身之本!“诚”之一字,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
三、“仁”
仁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范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众所周知,记录孔子生平言行的《论语》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仁的文化经典。而仁在《论语》中又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词,诸如:“克己复礼为仁。”[2]232“巧言令色,鲜矣仁!”[2]48“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164等等。不难看出,仁是一个具有高度统摄性与涵盖性的文化概念,它含有深刻而且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涵。因此,在孔子那里,他从不轻易以仁许人,就连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也不例外。
总结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论述,其核心意旨,或曰首屈一指的含义即是“仁者,爱人。”[2]140也就是说,仁作为基本的价值观念,它首先表现为一颗仁爱之心,表现为一种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09体现的正是一颗推己及人的愛心。孔子之所以不轻易以仁许人,正是因为他看到有爱心其实是一个人身上非常难得的品质,恒久且广泛地施展爱心更是难上加难的品质。《论语·雍也篇》记载过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尤病诸!”[2]91
翻译过来就是讲,如果一个人能够恒久地发挥自己的爱人之心,广泛地救助社会生民,那他就不仅仅是一个“仁”字所能称得的,而应该用“圣”字来赞美他了。就算是古代的贤君尧舜,大抵也不过如此!人有爱心,方显善良。爱心之大,超仁入圣。一个有爱心的人,走到哪里都会为他人所认可和爱戴;一个满怀爱心的人,必定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上述的几个主流价值观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哲学范畴和文化文明理念。如同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这些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深刻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理论智慧与思想特质,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标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基本内容与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又要善于继承。
参考文献:
[1](宋)王应麟.三字经[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关键词:传统文化;善;诚;仁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一、“善”
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观念,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的训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即有“人之初、性本善”[1]2的金句,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性善”的人物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名轲)。作为与孔子齐名的儒家学派以及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孟子在全世界享有广泛的声誉。他所提出的“性善论”,作为中华文化人性论的主流思想,两千多年来对培养中国人的人性和建设中国社会的人伦型态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被我们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想象成一个好人,至少他具有成为好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反之,我们也很难把一个本性不善的人想象成一个好人,至少他不具备成为好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善”是人性之根,犹如树根;是人性之基,犹如地基。一棵树如果根子坏掉了,那即使它个头再大也终究是颗烂树;一幢房如果基础坏掉了,那即使它高耸入云也终究难免坍塌。同样地,一个人如果本性坏掉了(不善),那即使他能耐再大也终究是个坏人;反而能耐越大,危害越大。
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之“善”的价值熏陶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我们所有关于人物的品评总是“以善为本,以德为先”。这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向善、爱善、求善的典型表征。
二、“诚”
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古代的文化经典《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2]31《孟子》里也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287的表述。不难看出,二者之表达虽略有差异,实则意味相同。诚者,信也、实也。解释一下就是说,诚(信、实)是自然天地的运行规律和法则,诚之或思诚(学习信、实,效仿信、实)是人伦社会的运行规律和法则。
“天”在传统文化中是地位最高,权威最大的统治者,自然界和人伦社会的一切都由天所创造,也自然都要听命于天。正因如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以“天子”自称,意味着自己受命于天,是上天在人世的代表。这是他们的地位与皇权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和支持的终极依据。古代思想家们认为,既然上天是依照信、实(诚)的原则进行运作的,那么人类社会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学习信、实,效仿信、实(诚之)而运作。“以天为法、以天为则”,这就保证了人伦法则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就意味着从天子以至于庶民都要按照信、实(诚)的原则为人处世,都要积极的学习信、实、效仿信、实(诚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中国人才把“诚”的品质看得如此重要:说话要诚,做事要诚,学习要诚,交友要诚,做买卖要诚,干工作要诚……诚乃立身之本!“诚”之一字,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
三、“仁”
仁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范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众所周知,记录孔子生平言行的《论语》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仁的文化经典。而仁在《论语》中又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词,诸如:“克己复礼为仁。”[2]232“巧言令色,鲜矣仁!”[2]48“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164等等。不难看出,仁是一个具有高度统摄性与涵盖性的文化概念,它含有深刻而且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涵。因此,在孔子那里,他从不轻易以仁许人,就连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也不例外。
总结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论述,其核心意旨,或曰首屈一指的含义即是“仁者,爱人。”[2]140也就是说,仁作为基本的价值观念,它首先表现为一颗仁爱之心,表现为一种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09体现的正是一颗推己及人的愛心。孔子之所以不轻易以仁许人,正是因为他看到有爱心其实是一个人身上非常难得的品质,恒久且广泛地施展爱心更是难上加难的品质。《论语·雍也篇》记载过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尤病诸!”[2]91
翻译过来就是讲,如果一个人能够恒久地发挥自己的爱人之心,广泛地救助社会生民,那他就不仅仅是一个“仁”字所能称得的,而应该用“圣”字来赞美他了。就算是古代的贤君尧舜,大抵也不过如此!人有爱心,方显善良。爱心之大,超仁入圣。一个有爱心的人,走到哪里都会为他人所认可和爱戴;一个满怀爱心的人,必定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上述的几个主流价值观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哲学范畴和文化文明理念。如同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这些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深刻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理论智慧与思想特质,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标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基本内容与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又要善于继承。
参考文献:
[1](宋)王应麟.三字经[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