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事如烟》是作者对孤独、焦虑、迷茫、绝望这种精神危机的演示,运用时间和视角的幻变来诠释作品的主题。故事全篇运用了时间的省略。贯穿整篇小说,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在叙述过程中,也不断地忽略时间的概念。企图用时间的混淆和视角的幻变的叙述技巧来达到对故事主题的形象呈现更加深刻和无暇。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述时间省略 叙述视角变幻
余华是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他以一个冷漠叙述者的身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同时他又以残酷叙述、不真实的现实主义以及自由平淡而诡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现代版心理剧式的关于暴力和死亡为主题的故事。
小说《世事如烟》,是力作之一。作者极力用平淡的语言来讲述一个小镇里发生的故事,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带来绝妙的效果。“窗外滴着春天最初的眼泪。7卧床不起已经几日了”故事的开始就是如此地简明。接着故事便没有波澜没有起伏地不断变幻着叙述角度,极其冷静地发展着。正是这种冷静的语言,又是别致诡异的组装。使得故事中关于鬼的出现等怪异的事变得可能而现实。《世事如烟》是余华小说中极少有的把虚幻情节融入其中的一篇,同时把命运的原因归结出来也是作者其它作品中很少有的。可以说,《世事如烟》是余华第一次把叙述建立在虚幻与现实交叉中,隐约性的把悲剧的罪魁祸首显现出来。
故事现实中,演绎几组绞缠的关系。首先是男人7(与妻儿)一家,十六岁女孩4(与父亲)一家,老妇3(与孙子)一家,三家是邻居。同时,三家是三种病态。7久治不愈,4有梦呓病,3与孙子同床,展现病态的空间关系;司机在梦中意外“压死”灰衣女人,在现实中被2逼死,显示无意识的杀人关系;男人6将女儿一个个卖给人贩子,呈现传统的害子关系。这三种关系通过梦与算命先生两种方式联结。梦分三种:做梦,司机做梦,接生婆(司机的母亲)做梦,灰衣女人做梦,6的女儿做梦;梦游,6梦游,接生婆梦游:梦语,4的梦语扰得邻里不安。小说中人人处于危机之中,有生理的,有心理的,有现实的。人有了问题都找算命先生求解,这便把故事不自觉地引到算命先生身上来。算命先生成了无序的乡镇有序化思想的权威。最终,算命先生间接地害死了司机、接生婆和灰衣女人,强奸了4、占有了7的五岁的孩子。一切在他的权威下变得合理,一个老头成了小镇的主宰者。同时故事中又有了虚幻的情节;司机的大卡车压过灰衣女人的衣服使得灰衣女人不明不白地在第二天苍凉地死去;6每天清展在河边遇到没有脚的水鬼又无缘无故地躺在自己家门口;接生婆夜里无惊无险地为已死的女人接生,还吃下了以为是面条的麻线。这些诡异的事在这个人人都命如游丝的小镇上发生却有存在的可能。
这种可能得益于他的叙述技巧。首先,小说用一个节点连接三条关系链,维持了结构的完整性。余华非常注意小说叙事结构的建立,追求叙述的技巧性。
表面上看是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同时又把命运的悲剧用两条线联结;梦和算命先生。从而,串连了整个故事的发展。除了外在的线索,还存在一条内在的线索——这也是余华小说显著的特点:小说到处是死亡的威胁、人生末日的氛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虚空的、无常的,他们的遭遇都是生活中不可能的可能。除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恐惧和无奈,他们没有独特的个性,甚至没有自己的面貌、言语、行为和情绪以及想法。他们既可以是不同的个人,也可能是一个人,不同阶段不同的遭遇。这便创造了一个全方位的叙述读者。
其次,作者在小说的叙述时间上也做了一番努力。文学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作品中无常的主题,通过叙述时间技巧的运用更加深刻和无暇。贯穿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在叙述过程中,也不断地忽略时间的概念。企图用时间的混淆来达到对故事主题的形象呈现。故事全篇运用了时间的省略。所谓时间的省略,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述时间为零。
(一)人物出场介绍的概要省略
“窗外滴着春天最初的眼泪,7卧床不起已经几日了。”
“司机在这天早晨醒来时十分疲倦,这种疲倦使他感到浑身潮湿。”
“6在那个阴雨之展,依然像往常那样起床很早,他要去江边钓鱼。”
“灰衣女人这天一早去见算命先生是因为他女儿婚后五年仍不怀孕,于是她怀疑女人的生辰八字是否与女婿的有所冲突。”
“在司机死后的一个星期,接生婆在一个没有风但是月光灿烂的夜晚,睡在自己那张宽大的红木床上时,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已近九十的算命先生,一共曾有五个子女,前四个在前二十年里相继而死,只留下第五个儿子。”
“那个时候瞎子听到了4的第一次叫声,那叫声似乎是冲破4的胸膛发出来的,里面似乎夹杂着裂开似的声响。”
《世事如烟》是分章节叙述的,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特定的叙述主角。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以上类似的句子概要性地省略了时间的繁琐来叙述的。叙述文学中的省略类似于电影中两个镜头之间的剪辑,使故事具有了空间过渡的审美范畴,形象而生动。
(二)故事情节连续的短暂省略
“司机在这天早晨醒来时十分疲倦,这种疲倦使他感到浑身潮湿。”
“司机随母亲走出了家门,两把黑伞在雨中舒展开来。”
“司机梦境中的灰衣女人,在算命先生住所出现的两日后再次出现。”
司机和母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三句时间的描述之中。这些是一节中不同段落组的开头。故事是叙述的故事,也是时间的叙述。故事情节的截断和连接都离不开叙述时间的省略。余华就是通过轻便的时间省略把握了故事的完整性。
同时,作品中不断地有完整倒叙技巧的运用。在《世事如烟》中,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余华运用了时间顺叙、倒叙交叉呈现的技巧,运用了情节上的并置和时间的完整倒叙。故事大体使用顺叙,同时兼用倒叙。在其中某一整个时间段里,以不同的叙述角度再现事件;这不只是故事的简单补充,更是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能是故事的发展。如在第一节的第三段落组里,叙述的是司机的内视角度里发生的故事情节:“他”与母亲去算命先生的家中释梦,在门口遇到了穿灰衣的女人从“他”的身边一闪而过。显然,“她”是刚从屋里出来,但做什么,发生了什么?读者是不知道的。到了第二节第二段落组里,才了解到,原来“她”是来问女儿不孕的事。这就是情节的补充。这种倒叙后面也出现多次,使得故事完整地叙述。而司机与灰衣女人在公路上相遇的情节,是先通过司机来描述的,而后,由灰衣女人来结束这个情节,同时展现了司机和灰衣女人的不同命运和事件对他们不同的影响。也由会衣女人遭遇司机压过“她”的衣服后继续故事的发 展。
(三)变换叙述角度和叙述视野的方式
美国小说理论家勒伯克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在《世事如烟》里,为了突出主题,作品甚至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意在描叙不同人物心理发展过程,采用了变换叙述角度和叙述视野的方式来叙述。作品中几乎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遭遇与烦恼,于是他们都要作为隐在的叙述者来展示情节。人物叙述情境是指在这种叙述情境中,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这个反映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象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乃是通过这个反映者性格的眼光看待小说的其他人物和事件,既然无人承担叙述者的角色,所以场面好象是直接在读者眼前展开。作品中不止是采用了人物叙述情境。而且还由多个反映者来展示故事发展。这便造成了空间转移的艺术效果,不仅突出主题——生命对每个人的意义、人生的无常、内心不可弥灭的空虚和与生俱来的恐惧;而且,还使故事具备了一定的真实空间。内心是独特的,感受是独特的,在叙述中便呈现了不同的人生。
在《世事如烟》中,人物都是不同的:病恹恹的7,“清晰地听到了隔壁4的梦语。4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她的梦语如一阵阵从江面上吹来的风。”然而六十多岁的3却使“他”躁动不安;“他”仿佛看到“算命先生始终坐在那间昏暗的屋子里,好象所有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也是因为相信算命先生。他把五岁的儿子给了算命先生,来替自己消灾。“他”在病中对人的不同观念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做噩梦的司机,“司机在这天早晨醒来时十分疲倦,这种疲倦使他感到浑身潮湿。深夜在他的枕边产生的那个梦,现在笼罩着他的情绪。”梦使“他”疲倦,于是才有了与灰衣女人的故事。还有可怜的女孩4和6的女儿,乱伦的3和她的孙子,接生婆、算命先生的儿子和瞎子。这些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的不可琢磨,他们的反抗是徒劳的,而且他们的反抗方式都是不可取。还有一类人:自私变态的“父亲”6,“多少年后,他的七个女儿已经不再成为累赘,已经变成财富。”于是“他”将女儿一个个卖给人贩子,换来三千元。内心不但没有愧疚,反而觉得高兴,还把最后一个女儿的尸体卖给了2(为了帮司机办理冥婚)。“主宰命运”的算命先生,他享用儿女的寿命、诱惑强奸幼女、威胁玷污4的清白,还强占了7的儿子;他误导了司机和灰衣女人,间接促使他们的死亡。
就是这两类人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地站出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首先是7,尔后是司机,接着是6、灰衣女人,又是6、灰衣女人,再者又因为灰衣女人的死司机再次出现,参加“她”家的婚事。紧接着是接生婆、算命先生,还有4和6的女儿。最后。由瞎子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人物一个个出来叙述,以他们独特的视角、生活的观点来展现自己眼中的小世界。当人物以自己的视角来演示故事的情节时,读者的视线里只剩下唯一的主角。随着人物的死亡而关于“他”或“她”的故事情节结束,再由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继续故事的发展。主题就在此深化:死亡好象无时无地地在发生。恐惧在上升,悲哀仍持续。命运的无常,末日的咆哮,仿佛就在身旁。什么是命运?什么时候死亡?世事如烟、如梦,如影随形,其实人生就是梦魇。恐惧就是伙伴。
“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哭,无端端在世界上哭,在哭着我。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笑。无端端在世界上笑,在笑着我。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走,无端端在世界上走,向我走来。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死,无端端在世界上死眼望着我。”
孤独、焦虑、迷茫、绝望,里尔克在《严重的时刻》里昭示精神的危机的同时,余华心灵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世纪末的危机。《世事如烟》是作者对这种危机的又一次演示,运用时间和视角的幻变来诠释主旨,同时在语言上的精心钻研,看似平淡而韵味无穷。然而,小说意在把人物的心理状况呈现于读者面前,通过无缘无故的故事情节来诠释人生的无常。但却会因为人物的众多而缺少人物的特征描写、性格的刻画;即使由技巧来修饰,也难免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迷惑,对人物甚至是情节感到混淆不清,也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难度。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述时间省略 叙述视角变幻
余华是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他以一个冷漠叙述者的身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同时他又以残酷叙述、不真实的现实主义以及自由平淡而诡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现代版心理剧式的关于暴力和死亡为主题的故事。
小说《世事如烟》,是力作之一。作者极力用平淡的语言来讲述一个小镇里发生的故事,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带来绝妙的效果。“窗外滴着春天最初的眼泪。7卧床不起已经几日了”故事的开始就是如此地简明。接着故事便没有波澜没有起伏地不断变幻着叙述角度,极其冷静地发展着。正是这种冷静的语言,又是别致诡异的组装。使得故事中关于鬼的出现等怪异的事变得可能而现实。《世事如烟》是余华小说中极少有的把虚幻情节融入其中的一篇,同时把命运的原因归结出来也是作者其它作品中很少有的。可以说,《世事如烟》是余华第一次把叙述建立在虚幻与现实交叉中,隐约性的把悲剧的罪魁祸首显现出来。
故事现实中,演绎几组绞缠的关系。首先是男人7(与妻儿)一家,十六岁女孩4(与父亲)一家,老妇3(与孙子)一家,三家是邻居。同时,三家是三种病态。7久治不愈,4有梦呓病,3与孙子同床,展现病态的空间关系;司机在梦中意外“压死”灰衣女人,在现实中被2逼死,显示无意识的杀人关系;男人6将女儿一个个卖给人贩子,呈现传统的害子关系。这三种关系通过梦与算命先生两种方式联结。梦分三种:做梦,司机做梦,接生婆(司机的母亲)做梦,灰衣女人做梦,6的女儿做梦;梦游,6梦游,接生婆梦游:梦语,4的梦语扰得邻里不安。小说中人人处于危机之中,有生理的,有心理的,有现实的。人有了问题都找算命先生求解,这便把故事不自觉地引到算命先生身上来。算命先生成了无序的乡镇有序化思想的权威。最终,算命先生间接地害死了司机、接生婆和灰衣女人,强奸了4、占有了7的五岁的孩子。一切在他的权威下变得合理,一个老头成了小镇的主宰者。同时故事中又有了虚幻的情节;司机的大卡车压过灰衣女人的衣服使得灰衣女人不明不白地在第二天苍凉地死去;6每天清展在河边遇到没有脚的水鬼又无缘无故地躺在自己家门口;接生婆夜里无惊无险地为已死的女人接生,还吃下了以为是面条的麻线。这些诡异的事在这个人人都命如游丝的小镇上发生却有存在的可能。
这种可能得益于他的叙述技巧。首先,小说用一个节点连接三条关系链,维持了结构的完整性。余华非常注意小说叙事结构的建立,追求叙述的技巧性。
表面上看是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同时又把命运的悲剧用两条线联结;梦和算命先生。从而,串连了整个故事的发展。除了外在的线索,还存在一条内在的线索——这也是余华小说显著的特点:小说到处是死亡的威胁、人生末日的氛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虚空的、无常的,他们的遭遇都是生活中不可能的可能。除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恐惧和无奈,他们没有独特的个性,甚至没有自己的面貌、言语、行为和情绪以及想法。他们既可以是不同的个人,也可能是一个人,不同阶段不同的遭遇。这便创造了一个全方位的叙述读者。
其次,作者在小说的叙述时间上也做了一番努力。文学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作品中无常的主题,通过叙述时间技巧的运用更加深刻和无暇。贯穿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在叙述过程中,也不断地忽略时间的概念。企图用时间的混淆来达到对故事主题的形象呈现。故事全篇运用了时间的省略。所谓时间的省略,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述时间为零。
(一)人物出场介绍的概要省略
“窗外滴着春天最初的眼泪,7卧床不起已经几日了。”
“司机在这天早晨醒来时十分疲倦,这种疲倦使他感到浑身潮湿。”
“6在那个阴雨之展,依然像往常那样起床很早,他要去江边钓鱼。”
“灰衣女人这天一早去见算命先生是因为他女儿婚后五年仍不怀孕,于是她怀疑女人的生辰八字是否与女婿的有所冲突。”
“在司机死后的一个星期,接生婆在一个没有风但是月光灿烂的夜晚,睡在自己那张宽大的红木床上时,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已近九十的算命先生,一共曾有五个子女,前四个在前二十年里相继而死,只留下第五个儿子。”
“那个时候瞎子听到了4的第一次叫声,那叫声似乎是冲破4的胸膛发出来的,里面似乎夹杂着裂开似的声响。”
《世事如烟》是分章节叙述的,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特定的叙述主角。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以上类似的句子概要性地省略了时间的繁琐来叙述的。叙述文学中的省略类似于电影中两个镜头之间的剪辑,使故事具有了空间过渡的审美范畴,形象而生动。
(二)故事情节连续的短暂省略
“司机在这天早晨醒来时十分疲倦,这种疲倦使他感到浑身潮湿。”
“司机随母亲走出了家门,两把黑伞在雨中舒展开来。”
“司机梦境中的灰衣女人,在算命先生住所出现的两日后再次出现。”
司机和母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三句时间的描述之中。这些是一节中不同段落组的开头。故事是叙述的故事,也是时间的叙述。故事情节的截断和连接都离不开叙述时间的省略。余华就是通过轻便的时间省略把握了故事的完整性。
同时,作品中不断地有完整倒叙技巧的运用。在《世事如烟》中,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余华运用了时间顺叙、倒叙交叉呈现的技巧,运用了情节上的并置和时间的完整倒叙。故事大体使用顺叙,同时兼用倒叙。在其中某一整个时间段里,以不同的叙述角度再现事件;这不只是故事的简单补充,更是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能是故事的发展。如在第一节的第三段落组里,叙述的是司机的内视角度里发生的故事情节:“他”与母亲去算命先生的家中释梦,在门口遇到了穿灰衣的女人从“他”的身边一闪而过。显然,“她”是刚从屋里出来,但做什么,发生了什么?读者是不知道的。到了第二节第二段落组里,才了解到,原来“她”是来问女儿不孕的事。这就是情节的补充。这种倒叙后面也出现多次,使得故事完整地叙述。而司机与灰衣女人在公路上相遇的情节,是先通过司机来描述的,而后,由灰衣女人来结束这个情节,同时展现了司机和灰衣女人的不同命运和事件对他们不同的影响。也由会衣女人遭遇司机压过“她”的衣服后继续故事的发 展。
(三)变换叙述角度和叙述视野的方式
美国小说理论家勒伯克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在《世事如烟》里,为了突出主题,作品甚至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意在描叙不同人物心理发展过程,采用了变换叙述角度和叙述视野的方式来叙述。作品中几乎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遭遇与烦恼,于是他们都要作为隐在的叙述者来展示情节。人物叙述情境是指在这种叙述情境中,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这个反映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象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乃是通过这个反映者性格的眼光看待小说的其他人物和事件,既然无人承担叙述者的角色,所以场面好象是直接在读者眼前展开。作品中不止是采用了人物叙述情境。而且还由多个反映者来展示故事发展。这便造成了空间转移的艺术效果,不仅突出主题——生命对每个人的意义、人生的无常、内心不可弥灭的空虚和与生俱来的恐惧;而且,还使故事具备了一定的真实空间。内心是独特的,感受是独特的,在叙述中便呈现了不同的人生。
在《世事如烟》中,人物都是不同的:病恹恹的7,“清晰地听到了隔壁4的梦语。4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她的梦语如一阵阵从江面上吹来的风。”然而六十多岁的3却使“他”躁动不安;“他”仿佛看到“算命先生始终坐在那间昏暗的屋子里,好象所有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也是因为相信算命先生。他把五岁的儿子给了算命先生,来替自己消灾。“他”在病中对人的不同观念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做噩梦的司机,“司机在这天早晨醒来时十分疲倦,这种疲倦使他感到浑身潮湿。深夜在他的枕边产生的那个梦,现在笼罩着他的情绪。”梦使“他”疲倦,于是才有了与灰衣女人的故事。还有可怜的女孩4和6的女儿,乱伦的3和她的孙子,接生婆、算命先生的儿子和瞎子。这些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的不可琢磨,他们的反抗是徒劳的,而且他们的反抗方式都是不可取。还有一类人:自私变态的“父亲”6,“多少年后,他的七个女儿已经不再成为累赘,已经变成财富。”于是“他”将女儿一个个卖给人贩子,换来三千元。内心不但没有愧疚,反而觉得高兴,还把最后一个女儿的尸体卖给了2(为了帮司机办理冥婚)。“主宰命运”的算命先生,他享用儿女的寿命、诱惑强奸幼女、威胁玷污4的清白,还强占了7的儿子;他误导了司机和灰衣女人,间接促使他们的死亡。
就是这两类人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地站出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首先是7,尔后是司机,接着是6、灰衣女人,又是6、灰衣女人,再者又因为灰衣女人的死司机再次出现,参加“她”家的婚事。紧接着是接生婆、算命先生,还有4和6的女儿。最后。由瞎子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人物一个个出来叙述,以他们独特的视角、生活的观点来展现自己眼中的小世界。当人物以自己的视角来演示故事的情节时,读者的视线里只剩下唯一的主角。随着人物的死亡而关于“他”或“她”的故事情节结束,再由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继续故事的发展。主题就在此深化:死亡好象无时无地地在发生。恐惧在上升,悲哀仍持续。命运的无常,末日的咆哮,仿佛就在身旁。什么是命运?什么时候死亡?世事如烟、如梦,如影随形,其实人生就是梦魇。恐惧就是伙伴。
“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哭,无端端在世界上哭,在哭着我。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笑。无端端在世界上笑,在笑着我。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走,无端端在世界上走,向我走来。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死,无端端在世界上死眼望着我。”
孤独、焦虑、迷茫、绝望,里尔克在《严重的时刻》里昭示精神的危机的同时,余华心灵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世纪末的危机。《世事如烟》是作者对这种危机的又一次演示,运用时间和视角的幻变来诠释主旨,同时在语言上的精心钻研,看似平淡而韵味无穷。然而,小说意在把人物的心理状况呈现于读者面前,通过无缘无故的故事情节来诠释人生的无常。但却会因为人物的众多而缺少人物的特征描写、性格的刻画;即使由技巧来修饰,也难免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迷惑,对人物甚至是情节感到混淆不清,也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