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职业教育全面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持续深入地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内涵,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贯彻落实中守正出新。
一、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着重领会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1)关于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具体有“四个
明确”。
①明确教育地位。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竞争素质、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能,同时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推进社会环境和谐优化、传播崇技重德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创新发展中,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必须科学地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②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学校时,都能达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水平,都能学会生存并能够有效地参与国家的创新建设。
③明确发展环境。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更加健全政策法规,更加科学规范相关标准,更加完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既反映这一类型教育及其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又反映其与时代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互动结合的特点,从操作层面看,对内处理职业院校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处理职业院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协调、规范职业教育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提升实力。
④明确培养规格。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功能取向非常明晰,培养和培训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终端的、直接参与社会运行过程的第一线的劳动者,造就和维持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从人才规格上说,就是能动脑、能动手,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术技能的符合国际化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适需人才。这一过程不仅是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育成和养成他们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必定是围绕这一功能取向而展开的。
(2)关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具体有“四个
协同”。
①政府市场协同。在政府方面,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在市场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②产业教育协同。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③教育内部协同。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主要措施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④全国区域协同。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一盘棋,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具体有“四个
创新”。
①教育结构布局创新。职业教育首先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其次要瞄准技术技能人才规格,再其次要瞄准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提升和技能升级。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目标不相同,社会岗位及其技能要求也有差异。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必然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考虑区域分工中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在总体思路上,必须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②人才培养水平创新。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三个指标:教育队伍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教育对象质量。教育队伍的质量,既要看学历、职称、行业经历与背景,也要看结构和来源,更要看师魂、师德、师能,以会教学生为评价标准。教育过程的质量,既要看教学环节,也要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要看教学效果,以教会学生为最终目标。教育对象的质量,既要看总体素质,也要看获得各类考试竞赛奖项的能力,更要看就业率与行业适应程度,以社会接纳学生为基本判断。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必须加强改善办学条件,使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开放、规范。 ③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遵循着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是理念的载体,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是达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理念、履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使命的关键。因此,必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尤其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
④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可首先在区域突破,形成区域特色。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东部腾飞战略,东部腾飞战略中的珠三角发展战略、长三角发展战略、海西区发展战略、环渤海发展战略,构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态势的区域生态。职业教育必须瞄准社会经济的生长点并与其相伴生而发展,必须融合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强调建设主体作用,同时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二、从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在三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
(1)要落实“同担社会责任,共谋职教发展”。教育与外部社会要各居其位,明确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教育内部同时要各居其位,明确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定位,共同提升职业教育内涵水平。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从区域与全国的关系看,区域要有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形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高点。从区域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看,学校必须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在总体态势上,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一流职业教育体系和一流职业教育内涵,实施职业学校整体实力提升计划,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要落实“发挥政策导向,凝合办学力量”。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培养下一代的责任。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3)要落实“加强基础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充分认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地区必须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尊重和敬畏职业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明确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指标要求、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以及其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并把实施指标分解到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政府依法宏观调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凭借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特殊贡献力,真正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和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着重领会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1)关于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具体有“四个
明确”。
①明确教育地位。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竞争素质、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能,同时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推进社会环境和谐优化、传播崇技重德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创新发展中,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必须科学地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②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学校时,都能达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水平,都能学会生存并能够有效地参与国家的创新建设。
③明确发展环境。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更加健全政策法规,更加科学规范相关标准,更加完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既反映这一类型教育及其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又反映其与时代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互动结合的特点,从操作层面看,对内处理职业院校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处理职业院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协调、规范职业教育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提升实力。
④明确培养规格。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功能取向非常明晰,培养和培训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终端的、直接参与社会运行过程的第一线的劳动者,造就和维持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从人才规格上说,就是能动脑、能动手,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术技能的符合国际化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适需人才。这一过程不仅是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育成和养成他们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必定是围绕这一功能取向而展开的。
(2)关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具体有“四个
协同”。
①政府市场协同。在政府方面,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在市场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②产业教育协同。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③教育内部协同。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主要措施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④全国区域协同。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一盘棋,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具体有“四个
创新”。
①教育结构布局创新。职业教育首先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其次要瞄准技术技能人才规格,再其次要瞄准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提升和技能升级。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目标不相同,社会岗位及其技能要求也有差异。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必然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考虑区域分工中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在总体思路上,必须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②人才培养水平创新。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三个指标:教育队伍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教育对象质量。教育队伍的质量,既要看学历、职称、行业经历与背景,也要看结构和来源,更要看师魂、师德、师能,以会教学生为评价标准。教育过程的质量,既要看教学环节,也要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要看教学效果,以教会学生为最终目标。教育对象的质量,既要看总体素质,也要看获得各类考试竞赛奖项的能力,更要看就业率与行业适应程度,以社会接纳学生为基本判断。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必须加强改善办学条件,使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开放、规范。 ③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遵循着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是理念的载体,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是达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理念、履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使命的关键。因此,必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尤其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
④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可首先在区域突破,形成区域特色。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东部腾飞战略,东部腾飞战略中的珠三角发展战略、长三角发展战略、海西区发展战略、环渤海发展战略,构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态势的区域生态。职业教育必须瞄准社会经济的生长点并与其相伴生而发展,必须融合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强调建设主体作用,同时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二、从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在三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
(1)要落实“同担社会责任,共谋职教发展”。教育与外部社会要各居其位,明确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教育内部同时要各居其位,明确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定位,共同提升职业教育内涵水平。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从区域与全国的关系看,区域要有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形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高点。从区域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看,学校必须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在总体态势上,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一流职业教育体系和一流职业教育内涵,实施职业学校整体实力提升计划,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要落实“发挥政策导向,凝合办学力量”。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培养下一代的责任。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3)要落实“加强基础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充分认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地区必须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尊重和敬畏职业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明确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指标要求、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以及其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并把实施指标分解到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政府依法宏观调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凭借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特殊贡献力,真正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和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