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02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那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一、灵活教学,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能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多措并举,满怀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与呼应,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
其次,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作为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上。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以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
再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善于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通过像央视《实话实说》节目那样,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心灵,也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包括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教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三、勇于创新,积极培养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讨论、问答的方法、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历史课本剧编演等教学活动,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石器、竹简、泥制活字等。此外,课堂上可以运用直观性、动态性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设计教学上要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探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都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论,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情况,提升阅读的能力,发展历史的思维,解决学习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应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像,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的、图像的、统计的材料。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进行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五、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习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等。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因此,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教师进修学校 34280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02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那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一、灵活教学,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能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多措并举,满怀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与呼应,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
其次,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作为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上。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以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
再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善于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通过像央视《实话实说》节目那样,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心灵,也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包括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教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三、勇于创新,积极培养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讨论、问答的方法、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历史课本剧编演等教学活动,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石器、竹简、泥制活字等。此外,课堂上可以运用直观性、动态性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设计教学上要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探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都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论,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情况,提升阅读的能力,发展历史的思维,解决学习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应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像,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的、图像的、统计的材料。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进行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五、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习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等。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因此,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教师进修学校 34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