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起着巨大作用的。作为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已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共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心灵相通,则教学顺利、效果明显、目标达到;如果师生双方交流(情感方面)出现隔膜,则教学便毫无效果可言,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1.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
2.教师要善于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由于情感体验的自律特征,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自由、宽松就成为主体情感得以顺性舒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
3.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创设语文鉴赏教学情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表现出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三、创设深挖教材教学情境,以把握文章情感主线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汇聚了世间万象,凝结着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每一篇选文,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不仅向学生提供着知识信息,而且表达了作者一定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如《屈原列传》、《谈骨气》,字里行间洋溢着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感情、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如《论语》、《为学》,可使学生获得治学之道,为人诚实、胸襟豁达、严于律己、崇尚节俭等修养方面的人文精神。还有《小石潭记》等散文游记中描绘的壮丽河山,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等等。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强化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了如何做人。
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已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共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心灵相通,则教学顺利、效果明显、目标达到;如果师生双方交流(情感方面)出现隔膜,则教学便毫无效果可言,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1.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
2.教师要善于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由于情感体验的自律特征,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自由、宽松就成为主体情感得以顺性舒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
3.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创设语文鉴赏教学情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表现出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三、创设深挖教材教学情境,以把握文章情感主线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汇聚了世间万象,凝结着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每一篇选文,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不仅向学生提供着知识信息,而且表达了作者一定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如《屈原列传》、《谈骨气》,字里行间洋溢着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感情、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如《论语》、《为学》,可使学生获得治学之道,为人诚实、胸襟豁达、严于律己、崇尚节俭等修养方面的人文精神。还有《小石潭记》等散文游记中描绘的壮丽河山,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等等。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强化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了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