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其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总是能够积极发言,那么他的成绩的提升就指日可待了。同时,这还有利于提高该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终身发展带来正面影响。本文从心理、成绩两个方面来谈谈课堂主动发言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 积极发言 综合素质 中学生 影响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这就说明一个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学生最常见的积极参与课堂的方式就是举手发言。但是就目前初中、高中课堂上的情况来看,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很少。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认识到积极发言对自己的影响。其实,积极发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深的影响。
一、积极发言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本身就具有学习和创造的自然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能和愿望就能释放出来。课堂积极发言是一种有效释放自然潜能的方法。首先,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肯定在教师进行提问后都经过了积极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来自外部的对自我的威胁,如,嘲笑、羞辱、轻视等,学生完全处在“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在教师有效地控制思考时间的前提下,学生的大脑能够在短时间的集体竞争的环境中高速运转,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自然潜能。其次,在学生进行过积极思考后,会产生准备发言的冲动,那么能否发言就是对其自信心的考验了。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机体内部的控制和调整。自我暗示可以控制大脑思考的内容,唤起积极的情绪,使人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自我暗示不仅仅来自语言文字,个体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也会对心理产生暗示作用。积极发言的学生在发言之前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没事,我能行”,“无论结果如何,我要敢于尝试”或“就算错了,老师也会表扬我的勇气”。这种自我暗示在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发言,就说明他们克服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在成绩比较差的中学生中很常见,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最终会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举手发言,不论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他们至少能够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冲动和思想,而不是压抑、歪曲或隐瞒他们的思想。另外,主动发言会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提问后,有时学生会对问题本身不理解而存有疑问,学生或老师对问题作出回答后,一些学生仍会对答案本身存有疑问。这时学生自己有了疑问并想解决疑问,在教师鼓励的前提下,他们会大胆地当堂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听起来多么幼稚可笑,教师一般都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会讽刺挖苦或不予理睬。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勇气、精神和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在这个不断质疑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
二、积极发言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动机就是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一般来讲,积极发言的学生学习动机高,沉默寡言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对较弱。而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积极发言的学生,尤其是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学生,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那么他们的成绩也就会不断提高。成绩的提高又强化原有的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搞好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发言。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总是不明显,在课堂上不能够积极地发言,造成被动学习,导致成绩下滑。失败的学习成绩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原有的学习动机又进一步消弱或消退,这很难产生高的学习效率,甚至会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
课堂发言是否积极是教师经常用来衡量课堂气氛好坏的标准,也是在评课时用来判定一节课是否有效和成功的关键性指标。如果在一个课堂上,许多学生都能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那么课堂纪律自然就会好转,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在这样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容易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进行紧张而又深刻的思考,师生关系就更加融洽,配合更加默契,课堂里听不见教师的呵斥,看不见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成绩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对教师的提问,采取应付态度,很少积极发言,那么整个课堂会很“闷”,这样的课堂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久而久之,成绩必然会下降。
由此可见,课堂积极发言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多数的中学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对积极发言的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发言是主要原因。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发言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存在着顾虑:一是怕回答错会引起老师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二是怕回答错会引起同学的嘲讽和讥笑。优秀的学生是鼓励出来的,要想让学生消除以上两种顾虑,教师就应该不断鼓励、表扬学生,多设置有效的问题,让同学们交流看法,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教育学生树立起课堂发言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冲破心理障碍,敢于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积极发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学生积极的参与发言,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鼓舞和进一步的激励,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早就的.重庆出版社,2006.
[4]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积极发言 综合素质 中学生 影响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这就说明一个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学生最常见的积极参与课堂的方式就是举手发言。但是就目前初中、高中课堂上的情况来看,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很少。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认识到积极发言对自己的影响。其实,积极发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深的影响。
一、积极发言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本身就具有学习和创造的自然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能和愿望就能释放出来。课堂积极发言是一种有效释放自然潜能的方法。首先,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肯定在教师进行提问后都经过了积极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来自外部的对自我的威胁,如,嘲笑、羞辱、轻视等,学生完全处在“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在教师有效地控制思考时间的前提下,学生的大脑能够在短时间的集体竞争的环境中高速运转,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自然潜能。其次,在学生进行过积极思考后,会产生准备发言的冲动,那么能否发言就是对其自信心的考验了。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机体内部的控制和调整。自我暗示可以控制大脑思考的内容,唤起积极的情绪,使人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自我暗示不仅仅来自语言文字,个体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也会对心理产生暗示作用。积极发言的学生在发言之前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没事,我能行”,“无论结果如何,我要敢于尝试”或“就算错了,老师也会表扬我的勇气”。这种自我暗示在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发言,就说明他们克服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在成绩比较差的中学生中很常见,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最终会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举手发言,不论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他们至少能够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冲动和思想,而不是压抑、歪曲或隐瞒他们的思想。另外,主动发言会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提问后,有时学生会对问题本身不理解而存有疑问,学生或老师对问题作出回答后,一些学生仍会对答案本身存有疑问。这时学生自己有了疑问并想解决疑问,在教师鼓励的前提下,他们会大胆地当堂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听起来多么幼稚可笑,教师一般都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会讽刺挖苦或不予理睬。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勇气、精神和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在这个不断质疑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
二、积极发言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动机就是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一般来讲,积极发言的学生学习动机高,沉默寡言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对较弱。而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积极发言的学生,尤其是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学生,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那么他们的成绩也就会不断提高。成绩的提高又强化原有的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搞好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发言。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总是不明显,在课堂上不能够积极地发言,造成被动学习,导致成绩下滑。失败的学习成绩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原有的学习动机又进一步消弱或消退,这很难产生高的学习效率,甚至会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
课堂发言是否积极是教师经常用来衡量课堂气氛好坏的标准,也是在评课时用来判定一节课是否有效和成功的关键性指标。如果在一个课堂上,许多学生都能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那么课堂纪律自然就会好转,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在这样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容易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进行紧张而又深刻的思考,师生关系就更加融洽,配合更加默契,课堂里听不见教师的呵斥,看不见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成绩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对教师的提问,采取应付态度,很少积极发言,那么整个课堂会很“闷”,这样的课堂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久而久之,成绩必然会下降。
由此可见,课堂积极发言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多数的中学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对积极发言的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发言是主要原因。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发言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存在着顾虑:一是怕回答错会引起老师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二是怕回答错会引起同学的嘲讽和讥笑。优秀的学生是鼓励出来的,要想让学生消除以上两种顾虑,教师就应该不断鼓励、表扬学生,多设置有效的问题,让同学们交流看法,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教育学生树立起课堂发言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冲破心理障碍,敢于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积极发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学生积极的参与发言,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鼓舞和进一步的激励,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早就的.重庆出版社,2006.
[4]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