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曾说:“我们的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关于油画,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的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风格。”
近些年来,中国风、民族风在各行各业中颇为盛行。音乐、美术、服装、建筑等领域都有所体现,人们开始挖掘和回归民族特色的元素,发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可以说是引领了油画民族风的到来。这幅作品是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政治题材的油画,说它是中国人民认知油画的启蒙作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这幅巨作的评价想必是不能再多,从小学到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始终是老师们津津乐道所教授的内容,从小就对这段历史耳濡目染。
《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一幅凝结着人民对新中国热爱的巨作,这是一段与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一段心酸的历史经历,没有哪幅油画是跟随着历史做出过如此多修改的,作者的创作历程更是让人同情。尽管这幅油画的作者董希文没有像徐悲鸿,齐白石那样成为中国绘画界的知名画家,但是这幅作品的地位却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开创了油画的中国风,画面上场面壮观宏伟,使用传统绘画的鲜艳色彩营造出了富丽堂皇的特殊效果。运用写实主义手法,使油画赋予中国色彩。油画创造性的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术界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国大典》——创作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人们利用着各式各样的方式记录着这一段历史,而董希文采用的是油画,再现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场面和情景。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历史瞬间。历史题材的绘画,能够唤醒人们对与一段历史的思考,优秀的历史画如同史诗,记录了中国伟大的历史事件,唤起了民族的精神,象征了民族文化,而这幅油画,无疑铭记了这段伟大的历史。尽管时间流逝,但正是因为这幅作品的存在,一直见证着这段宏伟的历史画面。不管时隔多久,看到后都能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激动人心,汹涌澎湃的心情,能够感到无限的感动,因为它见证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表现着那个时代人的精神,打下了别的时代无法替代的特殊烙印。
《开国大典》——创造性构图
这幅作品打破了写实的局限,作者按照自己对场面和构图的理解,在画面中,作者没有局限于人眼睛看到的实际场面,而是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的蓝天展现在群众面前,视觉焦点集中在画面中央的毛主席身上,形象地表现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场面。作者从电影和照片资料中提取领导人的肖像和神态特征。构图上,作者做出了两个重要的突破,一是将领导人与群众囊括在一个画面中,加大了领导人之间,领导人与广场上的群众之间的虚实,远近,多少的对比关系和视觉效果,突出了领导人伟岸的身躯,也增强了开国大典的宏伟场面。二是作者在画面上大胆的去掉了天安门城楼上的一根柱子,场面上视野更加广阔。这个重大的突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是这样评价的:“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在绘制方面,这幅高两米,宽四米的巨作,仅用时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正是这惊人速度完成的巨作推动了油画中国风的到来,让国人接触到了油画的创作方式。由于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非凡意义,可以说在这幅作品的完成之时,就已经奠定了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地位。
《开国大典》——民族色彩运用
作者带有装饰性的处理这幅油画,尽力表现出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的场面描绘出来。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地采用碧蓝、大红、金黄组成基调,用蓝、棕、绿调和。按中国民族传统习惯用的对比色,但运用的统一协调,充分将油画和中国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通常意义上的油画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画产生立体感,而《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之所称之为是油画民族风的典范,主要是在于作者将传统绘画方法运用到油画之上,结合了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和平涂的绘画方式来表现里立体感和空间感,色彩运用中国民间工艺装饰效果,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色彩之艳丽,与敦煌壁画相得益彰,色彩构思方面汲取了敦煌壁画中大色块对比的艺术处理,他的油画常常像壁画那样,在大块厚色的强烈对比中取得调和。力求避免颜色的复杂而求大体的统一,大胆略去色彩的细致变化,以对比强烈大块色彩组成画面的色调,使画面产生一种装饰效果。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影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也许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和浓郁的色彩感。这种创作手法也与作者在敦煌壁画临摹三年息息相关,将传统的民族艺术与现代的绘画技巧相融合。
《开国大典》——传统绘画手法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从油画《开国大典》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作者没有简单地模拟中国画直接线条表现的方法,而是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疏密、粗细、大小、浓淡等对比手法处理,不仅求得了整个画面的统一和调和,而且给人有线条的感觉,这样的表现方法不但不削弱油画的特点,相反丰富了它的表现力。为了把地毯处理的更有质感,他将油画颜料中加入了适量的沙子,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的很白,而是偏黄,都是为了体现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绘制出的作品可谓匠心独具。这是作者探索油画民族化方面的成功之处。卓有成效地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民族气派,为油画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深远。《开国大典》可以说是一个新型油画的成功探索,成功地继承了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毛主席都自豪地称赞:“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这幅油画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油画,而有了中国油画自己的特色。作者大胆提出“油画中国风”的主张,这一主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画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题。
油画民族化引领了一次美术思潮,这种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因为油画是外国的画种,它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内必然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油画家在年画的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某些特质,后来他们把这种经验和体会带到油画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新风貌的油画,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也正是这幅油画的诞生,油画的民族风得以到来。
《开国大典》是一幅最具政治性的历史题材画作,本该是充满荣耀与辉煌的著作,却在后来的岁月里,由于政治原因,先后四次涂改,也记录了国家的一段曲折的历史。但它的魅力至今不衰,而且还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原因是无论从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语言,画家都是以真诚的创作和真切的感情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画家思想的表达,也是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体现了民族艺术的宝贵。更时刻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不能忘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将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近些年来,中国风、民族风在各行各业中颇为盛行。音乐、美术、服装、建筑等领域都有所体现,人们开始挖掘和回归民族特色的元素,发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可以说是引领了油画民族风的到来。这幅作品是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政治题材的油画,说它是中国人民认知油画的启蒙作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这幅巨作的评价想必是不能再多,从小学到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始终是老师们津津乐道所教授的内容,从小就对这段历史耳濡目染。
《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一幅凝结着人民对新中国热爱的巨作,这是一段与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一段心酸的历史经历,没有哪幅油画是跟随着历史做出过如此多修改的,作者的创作历程更是让人同情。尽管这幅油画的作者董希文没有像徐悲鸿,齐白石那样成为中国绘画界的知名画家,但是这幅作品的地位却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开创了油画的中国风,画面上场面壮观宏伟,使用传统绘画的鲜艳色彩营造出了富丽堂皇的特殊效果。运用写实主义手法,使油画赋予中国色彩。油画创造性的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术界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国大典》——创作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人们利用着各式各样的方式记录着这一段历史,而董希文采用的是油画,再现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场面和情景。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历史瞬间。历史题材的绘画,能够唤醒人们对与一段历史的思考,优秀的历史画如同史诗,记录了中国伟大的历史事件,唤起了民族的精神,象征了民族文化,而这幅油画,无疑铭记了这段伟大的历史。尽管时间流逝,但正是因为这幅作品的存在,一直见证着这段宏伟的历史画面。不管时隔多久,看到后都能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激动人心,汹涌澎湃的心情,能够感到无限的感动,因为它见证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表现着那个时代人的精神,打下了别的时代无法替代的特殊烙印。
《开国大典》——创造性构图
这幅作品打破了写实的局限,作者按照自己对场面和构图的理解,在画面中,作者没有局限于人眼睛看到的实际场面,而是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的蓝天展现在群众面前,视觉焦点集中在画面中央的毛主席身上,形象地表现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场面。作者从电影和照片资料中提取领导人的肖像和神态特征。构图上,作者做出了两个重要的突破,一是将领导人与群众囊括在一个画面中,加大了领导人之间,领导人与广场上的群众之间的虚实,远近,多少的对比关系和视觉效果,突出了领导人伟岸的身躯,也增强了开国大典的宏伟场面。二是作者在画面上大胆的去掉了天安门城楼上的一根柱子,场面上视野更加广阔。这个重大的突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是这样评价的:“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在绘制方面,这幅高两米,宽四米的巨作,仅用时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正是这惊人速度完成的巨作推动了油画中国风的到来,让国人接触到了油画的创作方式。由于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非凡意义,可以说在这幅作品的完成之时,就已经奠定了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地位。
《开国大典》——民族色彩运用
作者带有装饰性的处理这幅油画,尽力表现出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的场面描绘出来。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地采用碧蓝、大红、金黄组成基调,用蓝、棕、绿调和。按中国民族传统习惯用的对比色,但运用的统一协调,充分将油画和中国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通常意义上的油画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画产生立体感,而《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之所称之为是油画民族风的典范,主要是在于作者将传统绘画方法运用到油画之上,结合了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和平涂的绘画方式来表现里立体感和空间感,色彩运用中国民间工艺装饰效果,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色彩之艳丽,与敦煌壁画相得益彰,色彩构思方面汲取了敦煌壁画中大色块对比的艺术处理,他的油画常常像壁画那样,在大块厚色的强烈对比中取得调和。力求避免颜色的复杂而求大体的统一,大胆略去色彩的细致变化,以对比强烈大块色彩组成画面的色调,使画面产生一种装饰效果。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影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也许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和浓郁的色彩感。这种创作手法也与作者在敦煌壁画临摹三年息息相关,将传统的民族艺术与现代的绘画技巧相融合。
《开国大典》——传统绘画手法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从油画《开国大典》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作者没有简单地模拟中国画直接线条表现的方法,而是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疏密、粗细、大小、浓淡等对比手法处理,不仅求得了整个画面的统一和调和,而且给人有线条的感觉,这样的表现方法不但不削弱油画的特点,相反丰富了它的表现力。为了把地毯处理的更有质感,他将油画颜料中加入了适量的沙子,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的很白,而是偏黄,都是为了体现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绘制出的作品可谓匠心独具。这是作者探索油画民族化方面的成功之处。卓有成效地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民族气派,为油画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深远。《开国大典》可以说是一个新型油画的成功探索,成功地继承了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毛主席都自豪地称赞:“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这幅油画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油画,而有了中国油画自己的特色。作者大胆提出“油画中国风”的主张,这一主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画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题。
油画民族化引领了一次美术思潮,这种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因为油画是外国的画种,它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内必然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油画家在年画的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某些特质,后来他们把这种经验和体会带到油画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新风貌的油画,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也正是这幅油画的诞生,油画的民族风得以到来。
《开国大典》是一幅最具政治性的历史题材画作,本该是充满荣耀与辉煌的著作,却在后来的岁月里,由于政治原因,先后四次涂改,也记录了国家的一段曲折的历史。但它的魅力至今不衰,而且还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原因是无论从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语言,画家都是以真诚的创作和真切的感情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画家思想的表达,也是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体现了民族艺术的宝贵。更时刻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不能忘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将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