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生命感与价值感的唤醒。教师在解读文本,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定会释放智慧的火花。这当中不单单是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吸取知识,更多的是要激活孩子内在的学习力、创造力、还有那份悄悄沉睡的善良、真诚、坚强与感动……
【关键词】教育 课堂 生命 唤醒 绽放
教育回归农业,让生物原生态的生长;教育回归受教育者的生命本位,唤醒其能动的生命感与价值感……“每天都有一朵花盛开”,这是几米的绘本书名简写,但他的创作灵性却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需要思考,每天应对方法都不一样,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是这样。学生有心境差异,有个性差异,有智商差异,还有时段兴趣差异……所以教师就是一个桥梁工程师,随时因地理变化、人情需要而精心设计图纸,做到心合、神合、位合、结构合。如果说美术是灵性与智慧的结晶体,音乐也走不出这个空灵的圈子,其实涉及文学,一切艺术类,哪一样创作不需要灵性,灵性的最基本内涵是什么?灵感。教师在解读文本,走进课堂,面对学生,从一个小小的细微变化,诸如学生的眼神,能洞视他此时的心境:漠然的,表示他精神处于疲惫状态,需要情趣激发;亢奋的,表示他还处于先前大脑皮层活跃时期,这时需要聚焦凝视点,可以让学生安静一到两分钟,然后用一句过渡性的语言开场,给学生做学习与思考的转折……“每天都有一朵花盛开”,是我的教育心智,也是教育思考的凝结点。
家长开放日,我选择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有点长,感情较深,学生能把握,但对父子之情理解肤浅,甚至态度淡漠,尽管内积深厚,但越是熟悉的风景越在不经意间遗落,甚至不屑一顾。于是我设计教案时,一节“诗意的课堂”突然跳进脑干,直透肺腑,让我几乎想狂野地大呼。课堂上,我大胆而不失激动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一部巨著,为父亲写一首震撼人心的史诗,我和你们一道完成,有没有兴趣?“有”“好!”“喜欢”,学生比我还激动,当然他们本身就是应该激动的生命活体。开始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诵读,情到深处,我用这样的句式引导“父亲的爱是……父亲的爱是……”,渐渐地,学生朗读重点句子,分析、评价,活脱脱一个文学鉴赏家,二十几分钟,一首首激动人心的诗歌呈现在家长视觉与听觉的综合神经系统中,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崖山哀》背景音乐,学生在这样一种庄重、严肃、祥和的气氛中朗诵自己写的诗歌,那份感动,自豪,幸福……妈妈们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爸爸们两眼放光,嘴唇大开,脸上写着感动、幸福、骄傲……
突然音乐声戛然而止,一种声音告诉我:还不出击,更待何时?于是我平静而不失激动地说:我的诗人们,是不是我们为父亲写的诗歌就应该这样结束了?“不,不能结束。我们要一道回音壁。”这道“回音壁”,是前不久一位学生写生活中的启示,从回音中感悟到我们在接受阳光与关爱时,我们需要回报一样的爱,于是我就给了她这样一个短语——“爱的回音壁”,想不到学生真的用上了。给他们几分钟时间,让其尽情发挥吧。他们说得真好,爸爸、妈妈们掌声不断,课堂活脱脱是生命力迸射的大磁场,平时我真低估了学生的创作力。于是我将课前准备好的几行诗呈现出来,既然爱了就爱个地老天荒吧!如果说母爱是河,父爱就是草原;如果说母爱是地,父爱就是天。父亲,母亲!请听我一声声呼唤:爱你们,写在诗里,记在心间,爱你们,是孩儿今生永恒的诺言!
音乐声再次响起,孩子们又一次激荡起心中的这份爱与感动。“孩子们,面对爸爸、妈妈,大声喊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孩子们满含泪花,家长们早已泪流满面。情感升华到达一定高地时,别忘了给学生尽显胸中话语的机会,于是我简单讲述自己小时对父亲的误解,以至长大后对父爱的漠然,如今父亲离我而去的内疚,孩子们听得好认真,教室里一片静默,似乎能听得到他们思维的声音,我话锋一转,想不想对父亲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想,想……”“孩子们写下来吧,让父亲看看,他的孩儿长大了,懂得爱了。”
一节课完了,家长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谢谢你,老师,真的谢谢你!”一位家长晚上发了一封邮件给我:今天在五年级二班听了一节语文课,40分钟,你不只是引领孩子们在文字里思考、朗读,更是在阅读中和孩子们完成一首歌颂父爱的诗歌。这不仅仅是写诗,更是灵魂的洗涤,还是学生内在情感的倾吐。从孩子一生下来,供养到这么大,第一次让我感觉自己的孩子内心如烈焰。之前我们同龄人小聚,总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父母,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场合,我没法相信这是我的孩子。作为家长,心中莫大感慨:学校教育承接着培养社会人的重任,这当中不单单是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吸取知识,更多的是要激活孩子内在的学习力、创造力,还有那份悄悄沉睡的善良、真诚、坚强与感动。突然让我们想起脑中似乎熟悉而又存放久远的父亲……我们应该做什么?
孩子们的作文呈交上来了,饱含深情,有为过去自责的,有为父亲感动的,有对父亲的误解而冰释前嫌的,字里行间,爱溢于心,渗于言辞。好多时候我真没法写评语,是不是人的情感积压到一定热度,就无法宣泄了,一句:孩子,让爸爸看看,他定会泪流如注。
我越来越认同:教育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生命感与价值感的唤醒。[2]孩子们蕴藏的能量远远超越了教师、父母,就看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唤醒他的生命感与价值感吧。“走进生命课堂”是我历经7个年头的思考与研究,我会虔诚守护“灵魂与生命的结合”之道,尽管步履维艰,但信心满满。
我只想告诉我的同仁:“每天都有一朵花盛开”,这是思维之花,是教育智慧之花,是人类最圣洁的生命绽放之花。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真的需要这朵花的盛开。
【参考文献】
[1]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报,2005-08-27.
[2]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育 课堂 生命 唤醒 绽放
教育回归农业,让生物原生态的生长;教育回归受教育者的生命本位,唤醒其能动的生命感与价值感……“每天都有一朵花盛开”,这是几米的绘本书名简写,但他的创作灵性却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需要思考,每天应对方法都不一样,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是这样。学生有心境差异,有个性差异,有智商差异,还有时段兴趣差异……所以教师就是一个桥梁工程师,随时因地理变化、人情需要而精心设计图纸,做到心合、神合、位合、结构合。如果说美术是灵性与智慧的结晶体,音乐也走不出这个空灵的圈子,其实涉及文学,一切艺术类,哪一样创作不需要灵性,灵性的最基本内涵是什么?灵感。教师在解读文本,走进课堂,面对学生,从一个小小的细微变化,诸如学生的眼神,能洞视他此时的心境:漠然的,表示他精神处于疲惫状态,需要情趣激发;亢奋的,表示他还处于先前大脑皮层活跃时期,这时需要聚焦凝视点,可以让学生安静一到两分钟,然后用一句过渡性的语言开场,给学生做学习与思考的转折……“每天都有一朵花盛开”,是我的教育心智,也是教育思考的凝结点。
家长开放日,我选择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有点长,感情较深,学生能把握,但对父子之情理解肤浅,甚至态度淡漠,尽管内积深厚,但越是熟悉的风景越在不经意间遗落,甚至不屑一顾。于是我设计教案时,一节“诗意的课堂”突然跳进脑干,直透肺腑,让我几乎想狂野地大呼。课堂上,我大胆而不失激动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一部巨著,为父亲写一首震撼人心的史诗,我和你们一道完成,有没有兴趣?“有”“好!”“喜欢”,学生比我还激动,当然他们本身就是应该激动的生命活体。开始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诵读,情到深处,我用这样的句式引导“父亲的爱是……父亲的爱是……”,渐渐地,学生朗读重点句子,分析、评价,活脱脱一个文学鉴赏家,二十几分钟,一首首激动人心的诗歌呈现在家长视觉与听觉的综合神经系统中,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崖山哀》背景音乐,学生在这样一种庄重、严肃、祥和的气氛中朗诵自己写的诗歌,那份感动,自豪,幸福……妈妈们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爸爸们两眼放光,嘴唇大开,脸上写着感动、幸福、骄傲……
突然音乐声戛然而止,一种声音告诉我:还不出击,更待何时?于是我平静而不失激动地说:我的诗人们,是不是我们为父亲写的诗歌就应该这样结束了?“不,不能结束。我们要一道回音壁。”这道“回音壁”,是前不久一位学生写生活中的启示,从回音中感悟到我们在接受阳光与关爱时,我们需要回报一样的爱,于是我就给了她这样一个短语——“爱的回音壁”,想不到学生真的用上了。给他们几分钟时间,让其尽情发挥吧。他们说得真好,爸爸、妈妈们掌声不断,课堂活脱脱是生命力迸射的大磁场,平时我真低估了学生的创作力。于是我将课前准备好的几行诗呈现出来,既然爱了就爱个地老天荒吧!如果说母爱是河,父爱就是草原;如果说母爱是地,父爱就是天。父亲,母亲!请听我一声声呼唤:爱你们,写在诗里,记在心间,爱你们,是孩儿今生永恒的诺言!
音乐声再次响起,孩子们又一次激荡起心中的这份爱与感动。“孩子们,面对爸爸、妈妈,大声喊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孩子们满含泪花,家长们早已泪流满面。情感升华到达一定高地时,别忘了给学生尽显胸中话语的机会,于是我简单讲述自己小时对父亲的误解,以至长大后对父爱的漠然,如今父亲离我而去的内疚,孩子们听得好认真,教室里一片静默,似乎能听得到他们思维的声音,我话锋一转,想不想对父亲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想,想……”“孩子们写下来吧,让父亲看看,他的孩儿长大了,懂得爱了。”
一节课完了,家长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谢谢你,老师,真的谢谢你!”一位家长晚上发了一封邮件给我:今天在五年级二班听了一节语文课,40分钟,你不只是引领孩子们在文字里思考、朗读,更是在阅读中和孩子们完成一首歌颂父爱的诗歌。这不仅仅是写诗,更是灵魂的洗涤,还是学生内在情感的倾吐。从孩子一生下来,供养到这么大,第一次让我感觉自己的孩子内心如烈焰。之前我们同龄人小聚,总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父母,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场合,我没法相信这是我的孩子。作为家长,心中莫大感慨:学校教育承接着培养社会人的重任,这当中不单单是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吸取知识,更多的是要激活孩子内在的学习力、创造力,还有那份悄悄沉睡的善良、真诚、坚强与感动。突然让我们想起脑中似乎熟悉而又存放久远的父亲……我们应该做什么?
孩子们的作文呈交上来了,饱含深情,有为过去自责的,有为父亲感动的,有对父亲的误解而冰释前嫌的,字里行间,爱溢于心,渗于言辞。好多时候我真没法写评语,是不是人的情感积压到一定热度,就无法宣泄了,一句:孩子,让爸爸看看,他定会泪流如注。
我越来越认同:教育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生命感与价值感的唤醒。[2]孩子们蕴藏的能量远远超越了教师、父母,就看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唤醒他的生命感与价值感吧。“走进生命课堂”是我历经7个年头的思考与研究,我会虔诚守护“灵魂与生命的结合”之道,尽管步履维艰,但信心满满。
我只想告诉我的同仁:“每天都有一朵花盛开”,这是思维之花,是教育智慧之花,是人类最圣洁的生命绽放之花。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真的需要这朵花的盛开。
【参考文献】
[1]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报,2005-08-27.
[2]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