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是一本迄今仍未过时的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从总体性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得出了发达工业社会即极权与奴役这一论断;在当今全球化口号呐喊震天的喧嚣时刻,我们应该重新在历史中探讨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单向度 全球化 秩序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
1 单向度的概念
何为“单向度”?从马尔库塞极富盛名的那本著作开始起,单向度这一词走进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从历史范畴看,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工业革命已经使生产力出现了从未过的突破,成为后工业化世界来临的基石;而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以及相互间绞杀使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西方成为称霸全球的武器之一,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矛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生产革命与社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对抗。但马尔库塞于1964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一书却表明,无论战争还是革命,都只能为后工业化世界奠定基础,而这个社会的变革将不再由一种决定性力量的出现而实现,工业社会已经成功地将各种反对力量包容在一个“容器”里面,人对社会的批判再也不可能从“质”的角度出发,发达工业社会成为了思想极权的最高堡垒,人超越不了社会的总体控制。因此“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正是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①
2 单向度的社会
社会价值判断包含对历史实践的解读,然而这种解读是倾向于群众即人民的实际需要。理论是出于在社会变革时期作为“替代性选择”,成为了现实后而告终。这意味着,马尔库塞在“超越”和“超越性”这两个方面是加以强调的;社会理论超越现实性需要基础,而发达工业社会使得这种“超越”变成了统治和协调,以技术的全面扩展排斥所有抗议。他认为,当代社会似乎有能力抑制社会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确立根本不同的制度。马尔库塞可能认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长期无质变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有决定性的倾向。这是一种离经叛道式的悲观结论,因为在量变与质变问题上,马尔库塞将单向度的极权社会概况为无限延伸的“线”形延伸,极不可能出现拐点,这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的重大修正。但作者同时也试图说明,工业发展的导向如果是将人类生存结构发生质变,就是“个人将从劳动世界强加给他的那些异己的需要和异己的可能性中解放出来”(这句话的解释为,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摆脱了个人的集体出卖劳动力;机器生产成为了最终控制),那么这也许是新世界出现的希望。马尔库塞将工业文明成为了反向检验生产力的统治象征,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最终前景做出不同于传统的解读。可以从如下引文中得到答案:“要确定一个东西的长度,我们必须进行某种物理操作。当测量长度的操作完成后,长度的概念也就确定了,就是说,长度的概念正好意味着,也仅仅意味着确定长度的一整套操作。总之,我们所说的任何概念其意思就是一整套操作;概念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②所以他以此比对,认为人类追求工业文明的最终结果是将手段变成了目的。而工业化生产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时必须充分集中为好,只要人从这种为生存而生产中解放出来后就会形成个人的意志自由,但是发达工业文明的作用却是相反。国家机器把防务和扩展的政治需要转移到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上,在精神与物质文化上使个人不得自由,是一种极权主义。这有效地阻止了反对社会整体局面的出现。这个极权社会里的文化是不自由的,信息是不自由的,福利也是不自由的,“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因此,异化社会决定了选择自由,即在一堆物品中你有选择的自由,却让你失去了不在这堆物品中选择的自由。新闻媒介也将机器生产的能量扩大到这种程度,即“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和未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可以这样解释,在面对传媒中突出工业生产的巨大魔力时,个人在阶级差别上失去了判断力。传媒具有同一性,因为电视面对的是大众(包括精英分子),消费水平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市场是基本对所有人开放的,制度臣服了个人,让个人在和大众一致的臆想中生活,失去了独立的自由。
个人同强加在他身上的存在相一致并发展和满足的时候,异化出现了更高阶段。这是因为个人的异化成为了客观现实,个人这个被异化的主体被异化存在吞没,这是一种向度。而整体来看,这种向度是在发达工业文明的极权控制内的;它是一条线上的发展,但永远不会有尽头。人类的欲望在受到工业文明的牵制时,满足于各种新奇的消费和消费观,在生活的选择权上排除了除工业进程之外的所有可能性。人类内心的净土将永远填补不了欲望的单线发展。同时,在制度内的思想是冲不开制度的制约的,正如在一个容器内沸腾的水不可能冲破容器;思想应该有着在制度以及制度之外自由的可能性,然而极权的发达工业文明制度以各种理由将“自由”或“不自由”的固定在两种方式:是或者不是,并且以(下转第83页)(上接第64页)自身作准绳。一句话,发达工业文明扼杀了人性。
马克思认为,人对生产力的自觉控制使得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个人最终的需要,而不是对他人、人对人的需要;但是,在马尔库塞眼里,这种技术发展的扩大对社会公共和私人生活实行了反制包容,技术成为了社会笼罩,人的目的被屈服于技术;不过,这种演变有一个前提,就是技术决定了人的生活,人的生活的自发性在这种技术主宰一切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存在的。个人觉得人的生活有着存在,但按照马尔库塞的观点,这种存在只是一种虚伪的存在,因为在技术的笼罩下存在的意识是不能叫做意识的,这是人的异化,是技术代替人的思考。在长期历史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证明有效的,是在社会范围之内;但是在发达工业极权社会,社会的变化之前出现了否定;这种否定则是,技术的延伸尺度只出现在量的变化,注重否定了人的思维意识的变化;在发达工业社会形成之前的历史范畴,是和工业文明毫不相干的两个范围。在原先的历史出现了质变,到发达工业文明后就只能出现质变——虽然工业文明是质变形成的结果,但这可能是质变的终结。
3 单向度与全球化
马尔库塞曾经报以一定期望的苏联早已在二十多年前就崩溃了,而西方反对党派的整体交融也使得工业极权社会的统合成为一个不再遥远的话题。在他的著作出版后的今天,这五十年世界整体的发展使得工业现代化的另一面——全球化成为了新主题。不过当我们用全球化这个字眼时,必须明确一点:中国,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世界”,仍然处于一种工业现代化进展的历史进程中;然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制定并实践全球经济贸易规则,超越了他们本国现代化的独立进程,形成进一步的全球秩序扩展。这种工业化在世界范围是不均衡的,但在工业技术发展的整体推进下,古而有之的民主制度的输出出现新方式、颜色革命的兴起和“新殖民主义”的叫嚣使得工业极权的统治,强国对弱国的奴役出现了更为巧妙的形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有可能说明,世界已经超脱不了一个“帝国”的形成,而这个帝国的出现似乎是势不可挡的,也是工业文明极权统治的扩展。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化电子化的大规模应用,使得各国的发展与交流正出现朝着总体的工业化,并受其管理层次越来越高的趋势。单向度是发达工业文明社会的一切发展不存在有极限,而单极化格局在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的“统治”下,出现了单向度的新特征,即西方极权社会的统治出现了全球性的可能,排除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的历史前景。马尔库塞所处的时期还有着苏联,然而苏联的消失使得资本主义的工业极权统治在全球化的幌子下堂而皇之地摧毁着一切人的发展,也不再有政治制度的革新。
是不是全球化最终会达到没有否定的工业文明世界?现在还很难判断。人类的发展屈服于工业技术的发展的可能性,只是一个具体社会具体发展中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因此马尔库塞的悲观结论并不一定成为最终答案。
注释
①[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
②P.W.布里奇曼.现代物理学的逻辑.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5.
关键词单向度 全球化 秩序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
1 单向度的概念
何为“单向度”?从马尔库塞极富盛名的那本著作开始起,单向度这一词走进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从历史范畴看,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工业革命已经使生产力出现了从未过的突破,成为后工业化世界来临的基石;而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以及相互间绞杀使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西方成为称霸全球的武器之一,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矛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生产革命与社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对抗。但马尔库塞于1964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一书却表明,无论战争还是革命,都只能为后工业化世界奠定基础,而这个社会的变革将不再由一种决定性力量的出现而实现,工业社会已经成功地将各种反对力量包容在一个“容器”里面,人对社会的批判再也不可能从“质”的角度出发,发达工业社会成为了思想极权的最高堡垒,人超越不了社会的总体控制。因此“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正是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①
2 单向度的社会
社会价值判断包含对历史实践的解读,然而这种解读是倾向于群众即人民的实际需要。理论是出于在社会变革时期作为“替代性选择”,成为了现实后而告终。这意味着,马尔库塞在“超越”和“超越性”这两个方面是加以强调的;社会理论超越现实性需要基础,而发达工业社会使得这种“超越”变成了统治和协调,以技术的全面扩展排斥所有抗议。他认为,当代社会似乎有能力抑制社会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确立根本不同的制度。马尔库塞可能认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长期无质变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有决定性的倾向。这是一种离经叛道式的悲观结论,因为在量变与质变问题上,马尔库塞将单向度的极权社会概况为无限延伸的“线”形延伸,极不可能出现拐点,这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的重大修正。但作者同时也试图说明,工业发展的导向如果是将人类生存结构发生质变,就是“个人将从劳动世界强加给他的那些异己的需要和异己的可能性中解放出来”(这句话的解释为,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摆脱了个人的集体出卖劳动力;机器生产成为了最终控制),那么这也许是新世界出现的希望。马尔库塞将工业文明成为了反向检验生产力的统治象征,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最终前景做出不同于传统的解读。可以从如下引文中得到答案:“要确定一个东西的长度,我们必须进行某种物理操作。当测量长度的操作完成后,长度的概念也就确定了,就是说,长度的概念正好意味着,也仅仅意味着确定长度的一整套操作。总之,我们所说的任何概念其意思就是一整套操作;概念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②所以他以此比对,认为人类追求工业文明的最终结果是将手段变成了目的。而工业化生产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时必须充分集中为好,只要人从这种为生存而生产中解放出来后就会形成个人的意志自由,但是发达工业文明的作用却是相反。国家机器把防务和扩展的政治需要转移到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上,在精神与物质文化上使个人不得自由,是一种极权主义。这有效地阻止了反对社会整体局面的出现。这个极权社会里的文化是不自由的,信息是不自由的,福利也是不自由的,“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因此,异化社会决定了选择自由,即在一堆物品中你有选择的自由,却让你失去了不在这堆物品中选择的自由。新闻媒介也将机器生产的能量扩大到这种程度,即“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和未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可以这样解释,在面对传媒中突出工业生产的巨大魔力时,个人在阶级差别上失去了判断力。传媒具有同一性,因为电视面对的是大众(包括精英分子),消费水平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市场是基本对所有人开放的,制度臣服了个人,让个人在和大众一致的臆想中生活,失去了独立的自由。
个人同强加在他身上的存在相一致并发展和满足的时候,异化出现了更高阶段。这是因为个人的异化成为了客观现实,个人这个被异化的主体被异化存在吞没,这是一种向度。而整体来看,这种向度是在发达工业文明的极权控制内的;它是一条线上的发展,但永远不会有尽头。人类的欲望在受到工业文明的牵制时,满足于各种新奇的消费和消费观,在生活的选择权上排除了除工业进程之外的所有可能性。人类内心的净土将永远填补不了欲望的单线发展。同时,在制度内的思想是冲不开制度的制约的,正如在一个容器内沸腾的水不可能冲破容器;思想应该有着在制度以及制度之外自由的可能性,然而极权的发达工业文明制度以各种理由将“自由”或“不自由”的固定在两种方式:是或者不是,并且以(下转第83页)(上接第64页)自身作准绳。一句话,发达工业文明扼杀了人性。
马克思认为,人对生产力的自觉控制使得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个人最终的需要,而不是对他人、人对人的需要;但是,在马尔库塞眼里,这种技术发展的扩大对社会公共和私人生活实行了反制包容,技术成为了社会笼罩,人的目的被屈服于技术;不过,这种演变有一个前提,就是技术决定了人的生活,人的生活的自发性在这种技术主宰一切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存在的。个人觉得人的生活有着存在,但按照马尔库塞的观点,这种存在只是一种虚伪的存在,因为在技术的笼罩下存在的意识是不能叫做意识的,这是人的异化,是技术代替人的思考。在长期历史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证明有效的,是在社会范围之内;但是在发达工业极权社会,社会的变化之前出现了否定;这种否定则是,技术的延伸尺度只出现在量的变化,注重否定了人的思维意识的变化;在发达工业社会形成之前的历史范畴,是和工业文明毫不相干的两个范围。在原先的历史出现了质变,到发达工业文明后就只能出现质变——虽然工业文明是质变形成的结果,但这可能是质变的终结。
3 单向度与全球化
马尔库塞曾经报以一定期望的苏联早已在二十多年前就崩溃了,而西方反对党派的整体交融也使得工业极权社会的统合成为一个不再遥远的话题。在他的著作出版后的今天,这五十年世界整体的发展使得工业现代化的另一面——全球化成为了新主题。不过当我们用全球化这个字眼时,必须明确一点:中国,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世界”,仍然处于一种工业现代化进展的历史进程中;然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制定并实践全球经济贸易规则,超越了他们本国现代化的独立进程,形成进一步的全球秩序扩展。这种工业化在世界范围是不均衡的,但在工业技术发展的整体推进下,古而有之的民主制度的输出出现新方式、颜色革命的兴起和“新殖民主义”的叫嚣使得工业极权的统治,强国对弱国的奴役出现了更为巧妙的形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有可能说明,世界已经超脱不了一个“帝国”的形成,而这个帝国的出现似乎是势不可挡的,也是工业文明极权统治的扩展。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化电子化的大规模应用,使得各国的发展与交流正出现朝着总体的工业化,并受其管理层次越来越高的趋势。单向度是发达工业文明社会的一切发展不存在有极限,而单极化格局在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的“统治”下,出现了单向度的新特征,即西方极权社会的统治出现了全球性的可能,排除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的历史前景。马尔库塞所处的时期还有着苏联,然而苏联的消失使得资本主义的工业极权统治在全球化的幌子下堂而皇之地摧毁着一切人的发展,也不再有政治制度的革新。
是不是全球化最终会达到没有否定的工业文明世界?现在还很难判断。人类的发展屈服于工业技术的发展的可能性,只是一个具体社会具体发展中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因此马尔库塞的悲观结论并不一定成为最终答案。
注释
①[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
②P.W.布里奇曼.现代物理学的逻辑.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