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两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感到,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是促进学科组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校长实施教学管理的有力抓手。下面以我校数学学科组的建设为例,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2005年5月,北京宣武区在全市率先做出中小学教师全员分期带薪脱产培训的决定。4年来,我校小学部有13名骨干教师先后参加了这一培训。这些教师在培训中亲自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习了研究的方法,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尝试以脱产研修教师为龙头、以专题研究活动为载体,探索促进学科组发展的新路。
在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中,我校数学组特别注意发挥核心和骨干的作用,组成脱产研修教师核心小组,定期开会交流研究信息。2007~2008学年度,3名数学研修班结业教师分别确定了一个有实际研究价值的专题。他们向小学部全体数学教师介绍了自己所选专题的内容,教师们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自愿报名、组合,最终成立了3个专题研究小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与学的策略研究”研究小组,“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学习注意选择”研究小组,“利用多种媒体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研究小组。
这些研究小组成立后,数学学科逐渐形成了“教学处一数学大组一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一组内成员……组内成员”的辐射型管理模式,建立了每周一次的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例会制度,并形成了开展研究工作的几条原则:
第一,“以小促大”的原则
即以专题研究小组的成长促进数学大组的发展。数学大组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的作用,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学习研讨、展示汇报、总结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专题研究小组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使研究小组的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同时,数学大组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工作的汇总,以促进数学大组的整体发展。
第二,“以学促研”的原则
即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习包括不用督促的“自己学”、小组内的“研究学”以及请来专家的“指导学”。
第三,“以真促实”的原则
即以研究教学中真实的问题体现研究的实效性,使教师真正有收获、有发展。我们反反复复强调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的“经典名言”:“研究真问题,真的做研究”,在研究中切实摒弃“假、大、空”的现象。
明确了研究工作的原则后,最重要的就是引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研究”。
做专题研究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事。为了帮助教师们尽快掌握研究的方法,我们请专家和所有教师一起共同观摩一个专题研究小组的活动。这个专题研究小组在被观摩前不为此活动做任何特殊的准备,以确保活动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活动进行中,大家只是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不作任何评论;活动后,请专家及时点评,指出我们哪些地方做的是正确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培训,多数教师逐渐找到了做研究的感觉,有的教师感慨地说:“我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了。…这样的研究很有意思,很有价值。”
一个学年做下来,从数学大组到每个教师都深刻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带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如果说2007~2008学年度的专题研究工作突出了一个“实”字的话,那么2008~2009学年度的专题研究工作则努力在“深”字上下工夫。
在刘加霞教授的指导下,数学组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分块的整理,并将这一学年专题研究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计算教学的整理和研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对专题研究小组进行了调整,按低中高3个年级段成立了3个专题研究小组:“进位加法教与学的研究”研究小组,“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研究小组,“新课程背景下对乘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小组。
3个专题研究小组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点,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人人参与的专题研究活动。数学大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及时总结各小组的研究经验,汇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并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通过专题研究促进学科组发展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学之促深入
即通过切实的理论学习,促进专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要想使专题研究活动深入开展且更具实效性,我们的研究内容就必须更加具体,研究目标就必须更加明确。如前所述,在专家的指引下,我们在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分块整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学年专题研究的重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块做研究?每个学期应该重点研究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分析。我们把专家请进来作指导。每个专题研究小组把计划与设想与专家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请专家指点。专家给我们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指导大家结合专题进行研读。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各个专题研究小组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对乘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专题小组认真研读了弗莱登特尔有关乘法的相关论述,并结合实际教学加以理解。这个小组的教师们还研读了刘加霞教授《作为“模型”的乘法——对数学概念多元表征的思考》的文章,对其中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刘教授请教。通过学习,大家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利用乘法的矩形模式进行乘法新课部分的教学;在学生出现乘法计算的错误时,如何利用乘法的矩形模式帮助学生进行算理、算法的进一步理解等。这样的学习与研究为今后的乘法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这个小组还对小学阶段的乘法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明确了每一学段的研究任务,这对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各专题研究小组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理论学习,使每一名教师对本组的研究专题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使每一名教师都明确了每一学段计算教学的相关概念、每一种计算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知识。这对于教师正确把握每一种计算的算理与算法、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研之变深刻
在小组研究活动、大组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最大的突破点就在于:在讨论“教的规律”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的规律”,即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系统搜集与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进一步认识学习规律、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因此,我们把研究重心放在学生研究上,搜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进行个案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算理在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促使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专题小组在研究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的过程中,探索如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他们走进课堂,全员参与,捕捉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思考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通过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教师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行之达深悟
即将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深悟其中的道理,使研究更为透彻。
随着专题研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都前进了一大步,数学学科组的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可以说,专题研究使我校数学学科组的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仅一个学期的时间,数学组就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级研究课16人次,并有多人次承担了做区级教材分析与说课、评课的任务,均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好评。
2005年5月,北京宣武区在全市率先做出中小学教师全员分期带薪脱产培训的决定。4年来,我校小学部有13名骨干教师先后参加了这一培训。这些教师在培训中亲自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习了研究的方法,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尝试以脱产研修教师为龙头、以专题研究活动为载体,探索促进学科组发展的新路。
在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中,我校数学组特别注意发挥核心和骨干的作用,组成脱产研修教师核心小组,定期开会交流研究信息。2007~2008学年度,3名数学研修班结业教师分别确定了一个有实际研究价值的专题。他们向小学部全体数学教师介绍了自己所选专题的内容,教师们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自愿报名、组合,最终成立了3个专题研究小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与学的策略研究”研究小组,“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学习注意选择”研究小组,“利用多种媒体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研究小组。
这些研究小组成立后,数学学科逐渐形成了“教学处一数学大组一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一组内成员……组内成员”的辐射型管理模式,建立了每周一次的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例会制度,并形成了开展研究工作的几条原则:
第一,“以小促大”的原则
即以专题研究小组的成长促进数学大组的发展。数学大组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的作用,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学习研讨、展示汇报、总结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专题研究小组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使研究小组的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同时,数学大组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工作的汇总,以促进数学大组的整体发展。
第二,“以学促研”的原则
即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习包括不用督促的“自己学”、小组内的“研究学”以及请来专家的“指导学”。
第三,“以真促实”的原则
即以研究教学中真实的问题体现研究的实效性,使教师真正有收获、有发展。我们反反复复强调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的“经典名言”:“研究真问题,真的做研究”,在研究中切实摒弃“假、大、空”的现象。
明确了研究工作的原则后,最重要的就是引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研究”。
做专题研究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事。为了帮助教师们尽快掌握研究的方法,我们请专家和所有教师一起共同观摩一个专题研究小组的活动。这个专题研究小组在被观摩前不为此活动做任何特殊的准备,以确保活动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活动进行中,大家只是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不作任何评论;活动后,请专家及时点评,指出我们哪些地方做的是正确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培训,多数教师逐渐找到了做研究的感觉,有的教师感慨地说:“我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了。…这样的研究很有意思,很有价值。”
一个学年做下来,从数学大组到每个教师都深刻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带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如果说2007~2008学年度的专题研究工作突出了一个“实”字的话,那么2008~2009学年度的专题研究工作则努力在“深”字上下工夫。
在刘加霞教授的指导下,数学组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分块的整理,并将这一学年专题研究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计算教学的整理和研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对专题研究小组进行了调整,按低中高3个年级段成立了3个专题研究小组:“进位加法教与学的研究”研究小组,“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研究小组,“新课程背景下对乘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小组。
3个专题研究小组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点,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人人参与的专题研究活动。数学大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及时总结各小组的研究经验,汇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并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通过专题研究促进学科组发展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学之促深入
即通过切实的理论学习,促进专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要想使专题研究活动深入开展且更具实效性,我们的研究内容就必须更加具体,研究目标就必须更加明确。如前所述,在专家的指引下,我们在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分块整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学年专题研究的重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块做研究?每个学期应该重点研究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分析。我们把专家请进来作指导。每个专题研究小组把计划与设想与专家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请专家指点。专家给我们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指导大家结合专题进行研读。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各个专题研究小组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对乘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专题小组认真研读了弗莱登特尔有关乘法的相关论述,并结合实际教学加以理解。这个小组的教师们还研读了刘加霞教授《作为“模型”的乘法——对数学概念多元表征的思考》的文章,对其中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刘教授请教。通过学习,大家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利用乘法的矩形模式进行乘法新课部分的教学;在学生出现乘法计算的错误时,如何利用乘法的矩形模式帮助学生进行算理、算法的进一步理解等。这样的学习与研究为今后的乘法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这个小组还对小学阶段的乘法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明确了每一学段的研究任务,这对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各专题研究小组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理论学习,使每一名教师对本组的研究专题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使每一名教师都明确了每一学段计算教学的相关概念、每一种计算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知识。这对于教师正确把握每一种计算的算理与算法、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研之变深刻
在小组研究活动、大组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最大的突破点就在于:在讨论“教的规律”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的规律”,即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系统搜集与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进一步认识学习规律、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因此,我们把研究重心放在学生研究上,搜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进行个案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算理在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促使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专题小组在研究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的过程中,探索如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他们走进课堂,全员参与,捕捉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思考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通过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教师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行之达深悟
即将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深悟其中的道理,使研究更为透彻。
随着专题研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都前进了一大步,数学学科组的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可以说,专题研究使我校数学学科组的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仅一个学期的时间,数学组就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级研究课16人次,并有多人次承担了做区级教材分析与说课、评课的任务,均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