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路标,引导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问题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问题驱动法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推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积极学习。
  在教学“文件大管家”一课时,我在课堂引入时设置恰当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合适的起点。教学开始时我提问:“你去过图书馆吗?”“你知道图书管理员是怎样一下子就能找到你要的书本的吗?”学生通过对去图书馆的经历回忆:图书馆根据图书的不同类别归类,设置成几个大的区域,如:社会类、管理类、法律类、文学类……再在各个区域里分类,设置成更小的区域,再编号等等,图书通过这样有条理的摆放,因此管理员一下子就找到所要的书本了。“那么你知道信息应该怎样条理清晰地存放在电脑里,使你能一目了然呢?”学生的思维就从这里开始,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探索“文件大管家”这一课,去理解建文件夹(文件夹就像图书馆里的书架)的意义,看看各种文件和文件夹,学习建各种类别的文件夹,根据需要为新建文件夹取名,再根据不同类别,把文件归放在不同文件夹中。这样带着问题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激发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路标式引导法
  在基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设置路标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时,因为学生刚接触电脑,对计算机的了解完全是陌生的。在介绍计算机的组成时,如果按课本条条框框介绍,学生肯定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我先引导学生说出人体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出示题目“1 1=?”“你是怎样知道这道题的?”答:“用眼睛看黑板或用耳朵听老师读题知道了这道题。”也就是接收信息;“你是怎样算出的?”答:“通过大脑算出。”也就是信息存储在大脑中进行思维、处理,“你又是怎样把答案告诉老师和同学们的?”答:“通过嘴巴说或者用手写出来告诉大家的。”也就是再通过手或嘴输出信息,这就是人体处理信息的一个过程:输入——处理——输出。接着介绍计算机。我先从介绍输入设备开始(输入设备就相当于人的眼睛和耳朵),然后提问:利用输入设备输入的内容会到哪儿去呢?这就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应该有用于储存信息的设备,从而自然引出内存储器的概念。接着讲解:计算机的用途不仅仅是存放信息,更重要的是处理信息。计算机里用于处理信息的设备叫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就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相当于人脑)。然后描述主机的重要性,之后再提问:我们输入的信息经过处理后,计算机怎样将处理的结果告诉我们呢?这样又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里还应该有用于显示处理结果的设备,自然就引出了输出设备的概念(相当于人的手或嘴)。
  上面几个关键问题的设置,加上结合通俗易懂的人体“接收和处理信息”的一个思维过程,使学生不仅知道了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而且知道了每一部分的用处,同时对几部分硬件之间的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自主发现法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种再创造就是要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自主探究,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標新立异,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我在给学生上课时,有时以实例进行教学。有的学生掌握能力较好,可以很快完成任务,多出来的时间就让他们按自己的能力摸索,去发现问题。
  比如在教学画图中,我教会他们用橡皮后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除了在“工具状态选择器”中能改变橡皮的大小,你还能在键盘上变化橡皮的大小吗?通过寻找、探索,学生都能发现小键盘上的“ ”号键和“-”号键能使橡皮变大变小,而且可以不像在“工具状态选择器”中那样受到大小标准控制,能使橡皮变得很大很大或者很小很小。
  给学生发现的机会,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新的认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四、问题系列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初步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在学习Word中“文字的修饰”一课中,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原始稿件(就是没有排版、修饰文字的原始稿件),再展示一个修饰过文字的并插了图片的图文并茂的优秀作品,然后提问:
  (1)哪个好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幅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输入文字、修饰文字、插入图片)
  (3)做这些工作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4)这些工具在哪里?
  (5)怎样使用它们?
  这个问题系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首先弄清楚想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并找到它们,然后考虑如何应用这些工具完成这项任务。
  教学实践证明:巧妙利用问题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顺利地获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卧位时缓解;可伴恶心、呕吐、眩晕、颈强直、发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核心文化,是办学整体状况的反映,具有独特性、实践性、发展性和职业性等特征,主要包括精神道德文化、组织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四大
庄子哲学及《庄子》文本研究历来都很活跃。《庄子》文本蕴含着开阔的思想空间、多元的问题阈,它逻辑与诗性交融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历代学者不断进入这个意义的世界。研庄者,既要对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周延的推理,把握其内、外、杂篇的逻辑体系与内在脉络,又要在心灵深处被庄子漫画人生、妙解生死、至真至乐的审美境界所吸引。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领悟庄子的诗性智慧,需要解读者同样具有行吟诗人般的浪漫
20世纪80年代,著名文史学者傅璇琮先生在为中华书局版《学林漫录》丛刊初集所拟的编者话中说:所谓“学”,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学术性,要有一得之见,言之有物,不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如顾炎武所说的“废铜”。所谓“漫”,就是上面说过的不拘一格的风格与笔调。显见其对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学术随笔的喜爱与推重。而《观澜文丛》七种,正是继傅璇琮、徐雁先生主编的河北教育版《书林清话文库》之后问世的,又一
在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为心理学提供了探究未知心理现象的新手段,迅速改变了心理学的面貌,使它的发展大为加快,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世纪以来,从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到情绪、人格、意识等各个领域,心理学
兴趣爱好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对他们来说将终身受用。  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成为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庭,在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有
最近看了一本小说叫《山中少年今何在》。  看看这本书,想想刘震云写的《塔铺》,再想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再想想自己当年的高中生活,你会发现:自从恢复高考到现在,一切都没有变过,一切都在重复,含血带泪的乡村求学故事甚至没有什么可资咀嚼的“新意”。  虽然感觉有些人物和情节的处理太过戏剧化,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呈现“真实”的作品。而关于这个“真实”,每一个从农村高考出来的孩子都应深有体会,如有机会读到这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收到最好的效果即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怎样才能以较少(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摸索了几条,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充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  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在课前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确定教学内容的深
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现代康复理论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对其实施心理康复护理、饮食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