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阅读名家的作品,尤其是散文。初一的孩子功课压力还不是很大,正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机会。如果您的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带孩子去书店选一些名家的散文和小说,至于内容可以放宽些,只要是孩子喜欢,文字细腻优美,内容健康都可以拿来读。我国国土的大部分面积是农村,我国大部分的人口是农民。农村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风土人情、精湛的民间艺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大呼环境育人,竭力要求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似乎已忽视了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忽视了农村至真至纯的人文优势。
如何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 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多点乡野风味,这是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去选材:
1写写农村风光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表心中之情。
(1)田野风光,美不胜收。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麻、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取之不尽。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轮美奂。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漂亮别致的农家新居,宽敞清洁的乡村道路,功能齐全的健身场所,新型环保的卫生设施——正是新农村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民家园,描绘农家新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2写写农村往事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爸爸比学校》、《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
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1)尝尝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往往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具体,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到“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2)学学农民的经验,收获农民的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喂鱼养蟹捕虾,放牛牧羊插秧,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4写写淳朴民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乡村民俗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世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再如二月二,家家户户做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种田不腰酸。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箍、抖空竹、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6写写民间工艺
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鼓励他们去发现本乡、本土的文化气息和美的艺术,把他们作为习作的素材。笔者曾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土法造纸,观看跑马灯,拍摄三清茶的制作过程,跟老婆婆学剪纸等等。然后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将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儿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艺品汇集到一起。学生们在体验、模仿、制作、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增添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动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7写写农村新时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家旧俗在悄悄改变,许多风俗赋予了新的涵义。这些反映当代农民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的题材,也是学生值得去捕捉的。如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靠科技致富的风尚;农民捐资办学,修村道,帮助贫困户的风尚等等。如今的农家有了钱,不仅买彩电、冰箱、买车、买保健品、买健身器材,他们还要买书、买电脑、上网销售农副业产品等等。《爷爷考驾照》、《奶奶爱上呼啦圈》、《我教外公发短信》……让学生摄取这些时尚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总之,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习作题材库。富庶的江南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故事,学习作,也学做人,这正是我们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目的所在。
如何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 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多点乡野风味,这是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去选材:
1写写农村风光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表心中之情。
(1)田野风光,美不胜收。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麻、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取之不尽。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轮美奂。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漂亮别致的农家新居,宽敞清洁的乡村道路,功能齐全的健身场所,新型环保的卫生设施——正是新农村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民家园,描绘农家新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2写写农村往事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爸爸比学校》、《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
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1)尝尝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往往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具体,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到“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2)学学农民的经验,收获农民的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喂鱼养蟹捕虾,放牛牧羊插秧,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4写写淳朴民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乡村民俗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世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再如二月二,家家户户做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种田不腰酸。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箍、抖空竹、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6写写民间工艺
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鼓励他们去发现本乡、本土的文化气息和美的艺术,把他们作为习作的素材。笔者曾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土法造纸,观看跑马灯,拍摄三清茶的制作过程,跟老婆婆学剪纸等等。然后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将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儿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艺品汇集到一起。学生们在体验、模仿、制作、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增添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动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7写写农村新时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家旧俗在悄悄改变,许多风俗赋予了新的涵义。这些反映当代农民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的题材,也是学生值得去捕捉的。如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靠科技致富的风尚;农民捐资办学,修村道,帮助贫困户的风尚等等。如今的农家有了钱,不仅买彩电、冰箱、买车、买保健品、买健身器材,他们还要买书、买电脑、上网销售农副业产品等等。《爷爷考驾照》、《奶奶爱上呼啦圈》、《我教外公发短信》……让学生摄取这些时尚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总之,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习作题材库。富庶的江南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故事,学习作,也学做人,这正是我们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