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戏剧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这两种教材的比较为例,说明要改变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念,扭转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学习内容毫不相干的现状,使基于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门用途英语;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吴兵东,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2016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对黄冈师范学院英语教学调查的数据分析”。
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是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的的辉煌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充实。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降,學界认识到英语专业师生思辨能力的不足等一些问题,并不断提出批评。2010年,黄源深提出英语专业课程需要彻底改革。蔡基刚近年来多次呼吁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师尽快转型。近几年来,英语专业频频登上就业“红牌榜”,201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申报情况显示,有五个院校的英语专业将被撤销,浙江省已有十几个院校的外语系开始“关停并转”。如今,遑论普通院校,即便是身处名校的英语专业,也不可避免地为将来的“生计”发愁。
一、大学英语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课程有诸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二者在语言教学范式上体现出极大的相似性——都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重视通过英语教学来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要求学生达到若干语言等级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自1990年在全国举行首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至今,全国各高校普遍要求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TEM-4和TEM-8;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普遍要求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CET-4考试和六级CET-6考试)。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课程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方面——作为语言学习者,英语专业学生视英语为必须学好的“刚需”;而不少理工科和文科大学生感觉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关系不大,一些艺术类专业学生甚至认为大学英语课“毫无用处”。
如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被非外语专业学生视为“副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英语水平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多年来,从分级教学模式的试推行到课时的削减,从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到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在各级高校的建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在争议声中向前推进。近年来,将大学英语作为“选修”而非“必修”课程的呼声日渐高涨,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呼吁“取消”大学英语课。这些呼声突出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出路
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之所以长期被诟病费时低效,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内容不适应不同专业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语言技能的训练未能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只有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来选择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材料,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下的高等教育需求。基于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简称ESP)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下面我们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通用英语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为例,说明ESP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戏剧英语》(Drama English)是给戏剧影视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开设的ESP课程可选用的一种教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而又体现对社会文化的观照,例如第一单元的The Theatre Art(《剧场艺术》)、第二单元的Five Reasons Why Writing Plays Can Make You a Better Screenwriter(《戏剧写作能使你成为出色的电影编剧的五个理由》)和第六单元的Television’s Impact on American Culture(《电视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等。这些内容选择贴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给包括中文、政法、生物、化学、音乐、美术、信息管理、地理、软件工程等数十个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近年来所讲授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第3版)》(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该教材第一册的8个单元内容主要涉及“学习规划”——如第一单元Fresh Start(《新的征程》)和第六单元Earn as You Learn?(《半工半读吗?》)、“道德情感”——如第二单元Loving Parents, Loving Children.(《亲子关系》)、第七单元Hoping for the Better(《明日可待》)和第八单元Friendship across Gender and Border(《友情无界》)等。笔者认为,这些单元的论题适用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课后的写作或口语活动中进行探讨,作为读写教程的核心内容却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升研读英文版的各学科专业文献的能力也无裨益。
通识英语课的教学长期以来使大学英语老师饱受困扰,“通识”性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师找准稳定的研究方向,从而让不少青年教师陷入教学科研均难上手的尴尬局面。大学英语改革的步子急需向专门用途英语大步迈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门用途英语;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吴兵东,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2016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对黄冈师范学院英语教学调查的数据分析”。
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是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的的辉煌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充实。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降,學界认识到英语专业师生思辨能力的不足等一些问题,并不断提出批评。2010年,黄源深提出英语专业课程需要彻底改革。蔡基刚近年来多次呼吁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师尽快转型。近几年来,英语专业频频登上就业“红牌榜”,201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申报情况显示,有五个院校的英语专业将被撤销,浙江省已有十几个院校的外语系开始“关停并转”。如今,遑论普通院校,即便是身处名校的英语专业,也不可避免地为将来的“生计”发愁。
一、大学英语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课程有诸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二者在语言教学范式上体现出极大的相似性——都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重视通过英语教学来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要求学生达到若干语言等级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自1990年在全国举行首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至今,全国各高校普遍要求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TEM-4和TEM-8;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普遍要求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CET-4考试和六级CET-6考试)。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课程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方面——作为语言学习者,英语专业学生视英语为必须学好的“刚需”;而不少理工科和文科大学生感觉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关系不大,一些艺术类专业学生甚至认为大学英语课“毫无用处”。
如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被非外语专业学生视为“副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英语水平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多年来,从分级教学模式的试推行到课时的削减,从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到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在各级高校的建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在争议声中向前推进。近年来,将大学英语作为“选修”而非“必修”课程的呼声日渐高涨,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呼吁“取消”大学英语课。这些呼声突出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出路
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之所以长期被诟病费时低效,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内容不适应不同专业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语言技能的训练未能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只有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来选择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材料,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下的高等教育需求。基于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简称ESP)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下面我们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通用英语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为例,说明ESP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戏剧英语》(Drama English)是给戏剧影视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开设的ESP课程可选用的一种教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而又体现对社会文化的观照,例如第一单元的The Theatre Art(《剧场艺术》)、第二单元的Five Reasons Why Writing Plays Can Make You a Better Screenwriter(《戏剧写作能使你成为出色的电影编剧的五个理由》)和第六单元的Television’s Impact on American Culture(《电视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等。这些内容选择贴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给包括中文、政法、生物、化学、音乐、美术、信息管理、地理、软件工程等数十个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近年来所讲授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第3版)》(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该教材第一册的8个单元内容主要涉及“学习规划”——如第一单元Fresh Start(《新的征程》)和第六单元Earn as You Learn?(《半工半读吗?》)、“道德情感”——如第二单元Loving Parents, Loving Children.(《亲子关系》)、第七单元Hoping for the Better(《明日可待》)和第八单元Friendship across Gender and Border(《友情无界》)等。笔者认为,这些单元的论题适用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课后的写作或口语活动中进行探讨,作为读写教程的核心内容却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升研读英文版的各学科专业文献的能力也无裨益。
通识英语课的教学长期以来使大学英语老师饱受困扰,“通识”性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师找准稳定的研究方向,从而让不少青年教师陷入教学科研均难上手的尴尬局面。大学英语改革的步子急需向专门用途英语大步迈进。